腊月里,田地里没有什么活了,农人们也都歇着了。等到大约腊月中旬,每家每户开始杀年猪。养了一年的猪,是作为农人们丰厚的奖赏。 杀猪也是有仪式的。老人喂猪习惯了,他们跟这牲口之间有一种感情。几个大汉,有的抓猪头,有的抓猪尾,把猪扛到案板上。老人则一边在旁边烧香烧纸,超度这牲口。杀猪当天晚上,会邀请邻居亲戚来吃猪肉。一大盆热乎新鲜的猪肉,瘦瘦肥肥,配上红红的干辣椒,绿绿的大蒜苗,那滋味叫人毕生难忘。最令我钟情的是“哨子”,猪小肠而已。当然,还有配菜,猪血,青菜,萝卜,酸菜…吃了这一顿,年就近了。在除夕前一周,家庭妇女是很忙的。我们那儿会做一些小吃:包子,米粿,麻糍…米粿,算是比较有特色的一种小吃了。用米粉做皮,里面包的是菜,萝卜丁,笋干丁,豆腐,肉丁…放在大锅里蒸熟而食。打麻糍,是一个体力活,需分工协作。有一个大石臼,把蒸熟的糯米倒在里面,然后一个人用大木槌反复捣,一个人配和着节奏翻动麻糍团,直到最后变成细腻的麻糍。一户人家的麻糍,往往是几个小伙子轮流上阵,才能捣完。大家出力,聊天玩笑,透露一年的得失,这是一段愉快的劳动。这几天,家里的男人们,还要清扫屋子的角落,特别是蜘蛛网这一类,保持门庭整洁。一般这时,大家会洗个澡,整理仪容。在除夕的前一两天,该开始写春联了。村里难得有个文化人,毛笔字也写得不错。大家都会带着红纸来找他。他也很乐意承担这份殊荣,认真的选对联的词句,再认真的把大门,侧门,厨房等位置的对联都写好。这时候的厨房依然忙碌,在准备一些传统的菜肴,比如炸油豆腐,家养的老母鸡,大鱼儿…除夕当天早上,会吃一种野菜汤,主要有干萝卜菜,蕨菜,面条,豆腐,豆角干等等,美其名曰“忆苦思甜汤”,气其实是为了解解油腻。上午,开始贴春联,贴福字。家用器物,如柴火灶,风车,粮食柜子,上面都会贴上红纸条,以预祝来年的圆满。下午,女人们开始准备年夜饭。最地道的就是火锅,那是一种铜质的火锅,中间是一个装木炭的火筒,周围一圈则是依次放入萝卜,猪肉等等,最上面必须是白白嫩嫩的豆腐块,再撒上一层辣粉…男人们开始准备祭祖的贡品,无非早已准备好的米粿,包子,猪头…还有锡纸,烧香等等。人们依次去祭拜祖坟,有太公辈的,有故去的爷爷奶奶辈的。人们寄托对于先辈的思念,乞求鬼神的保佑,对于小孩子而言就是凑热闹。堂前的墙壁上要挂上家族族谱,上面可追溯到太公辈及以上,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可是小孩总是想象不出太公的样子,大概是胡子花白的老头吧。吃年夜饭之前,必须焚香,点蜡烛,放鞭炮进行祭拜。餐桌上,以火锅为主,配点其他的小菜。男人们,就喝点酒,女人们终于歇了下来,孩子们最开心。一家人,就这样吃饭,也不会说什么客套话,可是心里都很感恩,这一年在平安之中过来了。该发压岁钱了,老人们会准备一张草纸,在小孩的嘴巴上擦一擦。据说是把小孩的嘴巴擦干净,不要让他们乱说脏话。然后就给红包,不在乎多少都很开心,记得我收到最小的红包是一毛两分。除夕晚上,小孩们会去邻居亲戚家串门,拿着个布袋,大人见了就往里面抓零食,无非瓜子,花生,糖果。还有最好玩的,就是放鞭炮,把鞭炮里面的火药剥出来,制成各种炸药包,做些燃烧试验,最爱闻那股烟火味。除夕晚上,会守夜,我见过有的老人就那么坐着抽烟,一直熬到凌晨。这个时候年前做的米粿,麻糍,包子就上场了。午夜,大家都饿了,就把那些小吃放在热乎乎的火炉上烘烤加热,吃得自在,就像当了土皇帝。迎接新年的钟声一过,各家开始开门纳福,迎接新年。人们虔诚地焚香朝拜,鞭炮声,烟火色中,新的一年也就真正的来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