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朝丞相杨素与部将莫厘

 苏迷 2022-02-02
《苏州日报》2022年01月22日 B01版

  杨维忠

  苏州有条杨素街(路),东山有座莫厘峰,分别以隋代尚书右仆射(右丞相)杨素与其部将莫厘之名命之。

  东山最早称“胥毋(音无)山”,亦名“胥母山”,相传伍子胥在此迎母而得名。隋唐时,东山又称“莫厘山”。明王鏊《震泽篇》载:“东洞庭一名莫厘山,相传隋莫厘将军居之因名。”宋初,因太湖中有金庭、玉柱,亦称“洞山”与“庭山”,简称“洞庭山”。莫厘山在洞庭山之东,称“东洞庭山”,简称“东山”;洞庭山之西称“西洞庭山”,简称“西山”(现名金庭)。

  东山莫厘峰的历史与隋朝丞相杨素及部将莫厘有关。杨素(?-606),字处道,隋代弘农华阴人(今陕西华阴县)。弘农杨氏为名门望族,杨素祖父杨暄任过北魏辅国将军,叔祖父杨宽为左仆射,父亲杨敷是北周汾州刺史。杨素智勇双全,为隋文帝统一天下和巩固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隋开皇十年(590),隋朝刚吞并陈朝,一统江南,改原陈朝吴州为“苏州”,随之江南爆发了七州反隋之乱。造反的原因听起来有点让人啼笑皆非。隋文帝统一江南后,认为“吴越之民,往事承俗”亟须改变。官府要求百姓人人会背朝廷颁发的《五教篇》,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本来是件好事,可那时苏州的农民基本上都是文盲,哪里会背什么文章?官吏来检查,要是背不出会重罚与打屁股,以致吴民怨声载道,聚众造反。当然这是借口,造反的主要原因还是苏州的士族豪强想割据称雄。消息传到都城洛阳,举国震惊。隋文帝杨坚命杨素率大军征剿,部将莫厘随之前往江南。经过大小百余次战斗,杨素以风卷残云之势平定各处叛乱,擒获乱首高智慧,部将莫厘立下汗马功劳。

  乱平之后,隋文帝关心杨素在外久战,下诏让杨素回京休养。杨素恐苏州豪族再有反复,命部将莫厘率兵驻扎胥毋山。《隋书》“杨素传”载,杨素平定江南班师回朝,朝廷奖赏丰厚,计黄金40斤、上等织品3000段、马200匹、羊2000只,并被朝廷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右丞相),与左丞相一起共掌朝政。杨素把一部分奖赏分给了莫厘等随之浴血奋战的部将。据说莫厘将军用杨素奖给他的钱在东山筑了一座法海寺,南宋范成大《吴郡志》载:“法海寺,在吴县西七十里洞庭东山,隋将军莫厘舍宅所建寺。”舍宅,原指舍住宅为寺院,亦包含捐钱财为寺庙。

  杨素苏州平叛后,发现苏州城四周没有屏障,无险可守,于是在城西南横山东另筑新城,将苏州府、吴县治所全部搬迁到新城,也称“新郭”。不过新郭小且交通不便,居住了30多年,至唐武德年间,又搬回了原苏州城。

  当时的东山还在太湖之中(清末渡口架桥形成半岛),四面皆水,地势险要。莫厘率大军驻扎东山,退可以守,进能够攻,若苏郡再发生反叛,莫厘率大军只需半天多时间就可从太湖水道直达苏城。莫厘将军驻守东山,加上北兵剽悍,善于作战,南人不及,故而威震四方,地方豪族不敢轻举妄动,隋代苏州再无发生反事。后莫厘将军终老东山,晚年向佛,舍宅为寺。

  东山古今与莫厘之名相关的地名还有:莫厘山、莫厘峰、莫厘渡、莫厘港、莫厘路等。明清方志有关莫厘将军史迹的记载较多,明《震泽编》载:“莫厘将军墓在新庙前大树下。”清《太湖备考》“冢墓”条载:“莫厘将军墓,在东山圆极宫前大树下。” 清吴庄《七十二峰足徵集》云:“莫厘将军墓侧,有大树压其庐,可蔽风雨。”明清诗人对莫厘将军的题咏也颇多,明武山诗人吴鼎芳《莫厘将军》诗有“将军世上雄,力能搏猛虎”之句。另一位诗人葛一龙《莫厘峰》诗有“将军战骨化为土,湖上青山空殉名”的感叹。清初叶渔庄《过莫厘将军墓》诗更为隐情:“荒垅凭谁禁采樵,将军遗恨未全消。一坯隐约留题志,石马嘶风大树凋。”民国年间,莫厘将军墓已破败,诗人玄丁留诗曰:“风云叱咤当年盛,孤冢荒凉不见踪。却喜千秋留姓氏,万人景仰莫厘峰。”

  一千多年来,莫厘将军的籍贯一直是个谜,其“莫厘”两字,是名还是字,或者号?连五百多年前的明代大学士王鏊也没查清,在他所著《震泽编》中,用了相传莫厘山因莫厘将军驻兵而名。不过,东山人没有忘记,1998年,东山镇在殿泾港畔建造了一座“将军街”,以纪念这位保障过东山安宁的古代将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