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文坛]吴高升的随笔《大茗山的沉思》

 黄石新东西 2022-02-03

大茗山的沉思  

大年三十下午,我们从黄石市内驱车回茗山农村,闹市的街道上,车不堵了,行人也少了很多,没有一丝过年的味道,让人有些失落和惆怅。一出市区,汽车便排起了长龙阵,特别是从大冶到陈贵,汽车只能像蚂蚁一样爬行,二十多里路程,跑了一个多小时,路旁的村庄不断传出鞭炮声声,才显出点年味来。回到老家已近五点,鞭炮便放个不停,放鞭炮吃晚饭的,上灯(农村习俗,过年要点三个晚上的长明灯,叫上灯)放鞭炮的,家家户户都放,噼啪噼啪的响个不停,还有燃放烟花的,高空、中空、低空的都有,光芒四射,五彩斑斓,噼里啪啦的烟花爆竹声与小孩嘻笑打闹声和大人们的相互问候祝福声交织一起,形成热闹、祥和、喜庆的浓浓年味来。这声声爆竹也勾起了我对茗山烟花爆竹之乡的深深回忆。  
据有关史料记载:烟花爆竹是我国发明的。唐代初期,皇帝李世民患怪疾,久治不愈,诏告天下,寻求良医,猎人李畋揭榜,用竹简装铳药(硫磺、石硝)驱除邪恶之毒,终将皇上治愈,李世民封李畋为爆竹始祖。李畋返乡(江西上栗县麻石乡)后,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探索,将竹筒改成纸筒,并将技艺传授给乡民,深得江西上栗、万载,湖南浏阳、醴陵一带人民之敬仰和爱戴,故建公园,立塑像纪念之。爆竹发明于唐初,主要用于驱除山魈邪气。发展于宋代,婚嫁丧娶,添丁乔迁,都燃放爆竹烟花,系喜庆之用品。明清时代,生产工艺不断改进,从达官显贵到平民百姓,广为使用,烟花爆竹既是喜庆之象征,更成为一种艺术,走向极盛,走向世界。  
茗山生产爆竹历史悠久,古代就有手工作坊。八九十年代,生产小厂达近百家,有烟花爆竹之乡的美称。在二十一世纪初,因殷祖私人爆竹作坊出安全事故,而停产一年多,经整顿、拆并、规范,引进资金和技术,按行业要求,重建十四家高标准的烟花爆竹生产工厂,从而使茗山的烟花爆竹生产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我为恢复家乡的烟花爆竹生产是付出过的,是见证人,也是参与者。但至今我也没弄清楚,家乡的唯一支柱产业,是何方神圣非要制于死地?其法律依据何在?公理良心何存?  
二OO一年底,殷祖镇畈段村,因私人违规生产爆竹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我曾先后陪同黄石市肖市长、胡、王俩位副市长到现场了解情况,安排善后事宜,也是事故调查组成员之一(当时我是黄石市乡镇企业局长)。肖市长现场作出了全市烟花爆竹生产厂家停业整顿的决定,市公安局停止供药,市供电局停止供电,市安全部门停发安全生产许可证,市乡镇企业部门负责督促企业停产。一家出事,影响整个行业,停产整顿使企业主蒙受损失,欲哭无泪。销售合同不能兑现,跑了客户;半成品积压变质,损失惨重,最高的厂家积压产品达三百多万元。加快整改,早日复工成当务之急。然而,三个市长分管,多个部门的职能交叉,难事互相推诿,由哪个部门牵头整改,几次会议都没定下来。最后,我找市政府胡秘书长交换意见,才揽下了牵头单位的苦差事。按股权重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限期整改,定期达标,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争取早日验收,早日开工复产的要求,把原有的近百家小厂,整合为十四家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新厂。其难度之大,工作量之艰巨,可想而知。是茗山乡党委政府的重视,举全乡之力,抓整改,特别是分管工业的柯副书记、风盛副乡长及企业办公室几个同志,更是夜以继日,不辞劳苦,仅用几个月时间,十四个重建的新厂,便由省有关部一次性验收合格,发证生产。挽回了损失,保住了市场,重扬了“烟花爆竹之乡”的美名。在治理整顿期间,我与市安监局的陈局长、徐副局长,市公安局的胡支队长多次来茗山,审核规划,确定厂址,督办进度,检查验收。可以这样说,我们四个人为茗山烟花爆竹的复工复产是竭尽全力的。新建的厂区都远离村庄,生产区、生活区、仓库严格按安全距离分开,每个生产车间是一间6~8平方米小房,只留二人的工作面,二门二窗对开,每次只配送二斤药,每个车间相隔8~12米,中间建设一堵防爆墙,成品进仓库后,再送二斤药。各生产厂家严格按“小型、分散、小量、多次、勤运走”的十一字方针进行,配药、上药等危险工序实行“定时、定员、定量”的三定原则。全乡集中建炸药库,统一购买,统一运输,统一规范,配送用药。茗山乡新建的十四家烟花爆竹工厂,省有关部门验收时一次达标。十几年来,茗山乡烟花爆竹安全生产无事故,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全乡十四家烟花爆竹厂,每年产值过亿,安排就业近五千人,惠及几千个家庭,带活交通运输、包装加工、餐饮服务等行业,成为茗山乡唯一的支柱产业,老板赚了钱,政府收了税,百姓得实惠,是个“三赢”的好产业。  
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大冶市领导分工调整后,作出了停业拆厂的决定,政府拿出真金白银一个多亿,赔偿投资人。一个决策断送了一个穷乡的经济支柱。是环保?是安全?还是保帽子?是禁鞭还是限鞭更符合国情民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造什么福?贫困地区发展靠什么?在职干什么?离任留什么?留给干部、留给后人、留给大茗山的是呐喊,更是深深的沉思。

吴高升,大专学历,高级经济师,从事农业农村和经济管理工作多年,年轻时喜欢动笔,曾在多家报刋上发表过新闻通讯类作品,现已退休,坚持游泳走路,练太极和书法,偶尔写点小文,打点小牌,喝点小酒,过着平淡安乐的晚年。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