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翠之上

 新用户93364107 2022-02-03
青翠之上

——国家一级美术师钟建新教授的丹青之恋

文/南山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在一次演讲中说过一句话:没有感性艺术修养的人,会缺乏幸福感!意思是:艺术对于一个民族的幸福和未来很重要。

                        第一节: 触动心灵

       艺术包涵很多种类,比如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电影等等。个人艺术修养不同,对艺术的理解也不同。之前,我对美术绘画作品没有很多很深的了解,总以为那是高雅殿堂中的奢侈之物,是“皇亲贵族”附弄风雅的专利。一个民族经济文化不够繁荣的时候,大多数人想的是怎样填饱肚子,很少有人会“锦上添花”,花最后一文钱去买“浪漫”。随着时间的推移,阅读和见识的累积,尤其是近些年国际国内旅游,以及微信朋友圈的延伸,开阔了一个人的眼界。我看到了艺术的生命力和她的高贵。看到了民族文化之高度凝结和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质的改变。一是:去俄罗斯。建筑物上装饰着艺术浮雕,放眼望去,处处都是一幅精美的图画。好像每座建筑都富有生命的诗意。那些哥特式塔顶,色彩斑斓的洋葱顶,金碧辉煌、极尽精致的帝族宫殿等等……洋溢着生动的艺术感染力。走在圣彼德堡和莫斯科的大街上,会油然而生一份不一样的优雅,和被历史的厚重感,和浓郁的艺术氛围包围的感觉。二是:一年前,微信群见到钟建新教授的《天长地久》和《青林翠羽蝶舞图》,十分惊艳,十分震撼!我想不明白:怎么可以画得如此逼真细腻?这该付出怎样的心血、精力和时间?当听到胡金全教授,带着启蒙般、专家的语气说到:价值三千万呢,你以为!我几乎是惊㤞得目瞪口呆。但我觉得真正的艺术是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优秀作者心血的凝结,是国宝,应该获得相应的价值。

        时间如梭,一年过去了。但我每每看到其他的画作,依然会想起这两幅画,会被这些画的细节和超现实的逼真所感染。慢慢地,我突然想:能不能看到钟教授的其他作品?是怎样的环境能够培养出一个优秀的画家?钟建新教授的人生成长之路和艺术成长之路上,会不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可以分享?让更多的人,尤其是追求艺术的人看到?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有手机,能拍出艺术大片的效果,想怎么美就怎么美,谁还会去欣赏名画。这是不一样的。一个好的摄影师,也必须有艺术家的眼光。而普通的摄影作品,就好比快餐和米其林一样,具有质的区别。绘画艺术倾注了人的思想、智慧、天赋、情感、和审美,倾注了作者的创作;摄影作品具有即时性、现成性、客观性。并不像绘画作品那样细腻、富有情感和创作,经得起一丝一毫的推敲。

         名家名品的魅力就在于:手法极其细腻;线条、光、影、色彩的组合超现实逼真;在创作手法上,有其独创性。作品的内核,可以充分体现作者深刻的思想或超越一般价值的故事。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让读者从画中得到启迪并得到艺术的享受。在感观上往往超越摄影作品。

        优秀的艺术创作,还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的审美,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传承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血脉,具有不朽的生命力。比如:《蒙纳丽莎》的笑,柔美、圣洁、高贵、典雅而神秘。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都好像在笑,内涵而丰富。几百年来,一直难以有人超越。

        《青翠之上》,灼灼其华!

                     第二节 :妙手丹青

       第一次看见钟教授的《天长地久》时,我记得我的目光似乎像钢丝定住了:这是画的吗?这明明就是高清晰度的照片?一粒粒比发丝还纤细的沙,似乎可以从指缝尖滑漏,静静地躺在潮湿的阴影下,新绿的苔影暗长,怎样的笔尖才能画得纤毫毕现?难道世上真有“神笔马良”?一颗颗奇形怪状、大小不一、形态各样的鹅卵石,似乎从海岸积滩新鲜捡到放入画中,就连鹅卵石上细小斑驳的涡涡、细纹、裂缝、摩痕和附着的丝丝青苔,竞也是那么拙朴而原始,这是永恒和坚韧,是生命的生生不息。沙、鹅卵石以及青苔,一定是画家生命中的一部分,与画家一定有着某些渊源和故事。画家对它们倾尽了深情,用尽了心思。费尽心力一颗颗、一颗颗饱满、鲜活地把它们永恒。整幅画的背景,似乎是在一株巨大的树荫华盖之下,简洁而永恒。难道是画家儿时的乐园?是画家致敬童年的快乐时光?真想用手或脚掌,在上面摸一摸,踩一踩,留下艺术的印记。

       再次看到钟教授晒出来的《青林翠羽蝶舞图》时,我心里已经十分肯定:作者一定是“大家”。与《天长地久》的板实,及工夫极其细腻、上乘不同,构图框架大了许多,整幅画呈不对称三角形。整幅画面的重心在左边。画面柔美、舒缓、幽静,线条圆润而不露锋芒。水青、粉翠用得美妙、“惊艳”。我记得我当即“豪情万丈”地赋七律一首。欢喜得“忘乎所以”。

        《青林翠羽蝶舞图》是一幅长有五米,高一米五二的巨幅画卷。整幅画第一直感:人间仙境?史前沼泽湿地?一种古朴、原始、丰泽、奇妙的生态湖景赫然于眼前。是作者的梦境?还是作者向往的地方?亦或是作者童年生活过的某个地方?我无法知晓钟建新教授构思意图,他只说:你所看到的就是我想说的。但我能看见匠心独具。色彩十分柔美舒目、和谐,洋气的水青、粉绿底色,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极其少见,只有画家才能捕捉到的色彩。这就是画家独有的,想象力和色彩创造力不一般的地方。中间偏右边,是水草萋萋、蒹葭苍苍,苔花灿烂,兀自静放。白色的、黄色的、玫瑰色的楚楚然招惹着各色各样、上百只的花蝴蝶。湿地中的各类灌木丛和各色植被丰姿繁茂,动、静有致,声、色超然。卢鹚,白鹭,鹧鸪……珍禽异鸟、神态自若。或“谈情说爱”,或三三两两聚众聊天,或展翅竞飞;然而,更打眼的反而不是这些或飞、或站或动的小精灵,而是四处看似自然散落的,大大小小、或圆或椭、或扁平或方块的巨大的鹅卵石。那么原始、古朴、自然、厚重而有质感,仿佛画家赋予了它们生命和灵性,让人有种想抚摸并坐在上面歇息的欲望。好近看清水石上流。

       如果说一首诗有诗眼的话,整幅画最震撼的点睛之妙,我觉的是裸露的菩提树根,逼真、紧密而朴实。我觉得大多数人和我一样,从来不会去观察和欣赏树根长得怎么样。因为人人眼睛追寻的都是色彩艳丽的鲜花碧草,谁也不会去关注底部的树根。然而,《青林翠羽蝶舞》中的菩提树根,美的惊艳、震撼而不容忽视和小觑。生命力如此旺盛,新须老根紧密依偎抱团,共生共长,盘根错节,有粗有细。根须清晰自然,仿佛触手即可撩拨;老的根,表皮灰褐色,每条斑纹,都是一段向前的光阴,记录着生命顽强与不屈。更看出画家用心至深,用情至诚。具有超强的视觉感染力,像一个强大的磁场,牢牢抓住了读者的目光与好奇。

         美:有妖艳、有庄重、有典雅……但一定很少有人想到:原始古朴斑斑点点的树根,在画家的笔下竟也是如此浪漫、神奇而丰韵。

       《青林翠羽蝶舞》巨幅水彩画中,除了安静的鹅卵石,不言的湿地普堤树根,共有一百只飞鸟鹭鹚,一百只或栖或藏或美或妖的彩蝶,灵动了整个画面,使画面有声有色。

                       第三节:风格独具

         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近代、现代画作,主要是以山水、花鸟、虫鱼为主的写意水墨画。比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很多家庭挂的《牡丹富贵图》……。我几乎没有看见过什么有主题的生动的人物画,比如像我在电视上看到的宋代《蹴鞠图》,人物灵动、活泼、飘逸,有故事、有趣味有令人捧腹的人物形象。

        我觉得:钟建新教授最美的画就是水彩写实。除了《天长地久》、《青林翠羽蝶舞图》、更有祈福两岸三地和谐幸福的十米长卷《天下大同》,里面画了518个人物。1992年的《以天地為庐》入選1992香港藝術雙年展;《生活在旧制度》,1995由香港艺术馆购藏,;1995年《冬天的書斋》入選1996年香港當代藝術雙年展;《李氏世居》由香港文化博物馆购藏。2015年《龙怀古今》为中国钓鱼台国宾馆收藏。还有香港警察总部,香港中文大学,加拿大多伦多艺术馆,新加坡世界文化艺术联合会,卢森堡亨利皇帝,前港督等等……都收藏了钟教授的画。钟教授的画大大小小不计其数,不但有很深的民族情怀,同时表达了现实的主题,祈福和谐、幸福。具有浓厚的生活烟火气息。其中,钟教授最有“性格”的作品就是他最崇拜的孙中山画像《孙中山》,画得威严正气,轮廓刚毅分明;宋庆龄的画像《出尘》高贵典雅……

       尽管外界广誉钟教授为“水彩王”,而钟教授自己定位自己的创作风格为“新宋派”。钟教授说:“新宋派”代表着 他的思想和灵魂游走在古今之間。因为,他从小对宋代诗画情有独钟。自一九九三年起,多年来,钟教授都专注研究传统画作中的笔墨运行手法。他远离了九O年代香港社会的崇洋、抽像画和概念主义的思潮,思想独立云游于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之中。潜心把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儒家思想的经典融入作画的題材。比如:上节中提到的“鹅卵石”,钟教授的作品中顛覆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对“石”的创作形式,以及质感的表达手法。钟教授笔下的“石”,洋溢着古朴、典雅、修饰的,两宋山水的古意和韵度;同时也表現出现代人的审美视角。充分体现了钟教授的独特技巧:“实质虚点法”。因此,钟教授的作品鲜明地与众多传统以及現代水墨作品区分开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钟教授把常人熟视无睹的,随处可见、庭院内外的一切:石头、柴门,街市,同学……当作他创作上主题。真实地保留和还原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比如:小时候,他家旁边有一棵柏树,是他伯父和他爸爸於1949年种植的。到1970年,他七岁时,刚刚学会爬树,他已经开始写生。他把这株扁柏的树枝、树叶、树皮、果子、枝杈、结巴一遍遍地当成写生对象。最后,这一切不但成就了他的代表作,也成就了他的风格,更成为他自成一体的创新动力和源泉。

       1993年,钟建新从香港中文大学持续进修学院第二届水彩画班毕业。而在1992年,钟教授已入选香港当代艺术双年展。當年入选作品售价一万四千元。钟教授作为国家一级画师,作品定价是每平方尺20万。1987年,他还修读了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钟教授本来的专业是香港公开大学中国文史哲专业。

                       第四节:家庭熏陶

        钟建新教授出生于香港,是清末民初广东岭南画派钟琦美先生的孙子。

        钟教授的母亲,一九四九年跟随她的姐姐、姐夫从内陆去往香港。母亲学生时代学习成绩优秀,经常得班级第一名。去到香港以后,姐姐、姐夫没有能力供她继续读书。不久,经人介绍,就嫁给了钟教授的父亲。

       钟教授的父亲从中等专业技师学校毕业后,成为了一名远洋货轮的技师,跟着远洋货轮游览了世界各地,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一九四九年,当他的哥哥从澳大利亚大学农业系留学归来,兄弟两就从九龙搬到新界乡镇。在那里买了一大块地开发农场,建了二百多间农舍,用现代科技方式饲养鸡、鸭等家禽。农场最兴盛的时候,有二十多个工人。这些农场工人,因为工作稳定,收入也还好,慢慢地就在当地安营扎寨,成家建房。几年后,农场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一个自然村庄。到一九五九年,钟教授的伯父去世,因为没有农业专家的指导,加上当时香港动乱,英国人总喜欢挑唆香港左派、右派互相打斗,农业经济开始逐年走下坡路。农场渐渐衰落,所聘的工人大部分都陆陆续续走了。到一九六三年钟教授出生,家里还有三个保姆专门照顾。1969年,生意完全一落千丈,没法经营下去。钟建新的父亲倒欠了很多债务。加上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出生,一家的住房越来越小,越来越挤。

        钟教授的父亲,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很深,做人特别有骨气,为人正直,品行过硬!钟建新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他王羲之书法。随着年龄渐长,钟建新喜欢模仿赵孟頫,而父亲坚决反对,他认为赵孟頫不是忠臣,做人没有骨气,字如其人,不能学赵孟頫的字。父亲要求钟建新专心画画。

        钟建新的父亲待人真诚,对农场员工就像自己的家人。有一件他们父子都经历了的十分“诡异”的事件足以见证。小時候,他家有园丁,女工,会计周先生,经理唐先生,老工人譚伯,杨伯及二十几个员工。家里的花園很美丽。老工人谭伯跟了钟教授的伯父很多年。伯父死后,一直跟随他父亲。谭伯经常陪他玩。到钟教授十四岁的時候,家里条件不好,谭伯也不再跟他父亲了。那时谭伯已九十二歲。一年後,1978年冬天的一个黄昏,钟建新放学回家,走在田间小路时,见到谭伯迎面而來,钟教授叫谭伯,谭伯也沒有理会。回家后,钟建新对父亲說起这事。父亲说:“很奇怪,我今天下午在上水的大街上見到他,他見到我,便停下來,我問他近況,他叹了一口气,便走了。”父亲曾经从朋友口中得知譚伯在另一姓钟的朋友农场做杂工。于是他便立刻致电钟姓朋友,他对他的朋友问道:“喂!炳光兄,你怎么对我的旧下属?为什么今天我和我儿子见到他,他像很不开心的呢?”钟炳光回答道:“明锦兄,谭伯刚刚死了,今天是第七天啊!你沒可能見到他的!!!!”頓时父子二人互相对望,惊㤞无语!!

       钟教授的父亲有个干爹,那时已经七十多岁,叫李侠武,早年香港大学医学院毕业。二十年代,在广州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对抗北洋政府。1949年来到香港,当了政府官员。1969年,干爹要求钟教授父亲把他最小的女儿卖给他。他看到钟建新一家生活十分窘迫,几个孩子却十分乖巧懂事,听话诚实,秉性纯良。特别是小妹乖巧可爱。就对钟建新的父亲说:你把最小的女儿送给我做女儿,我给你二万港元。当时的二万港元,相当于今天的四百万港元。可以买一幢房子,外加一台名贵的车子。钟建新的父亲拒绝了,他觉得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也不能把自己的亲骨肉送人,再苦再难也一定要自己把孩子抚养成人。父亲的言行感动了干爹,干爹欣赏他做人有骨气,最终不但无偿赠与了二万元给他们渡过难关。甚至,钟教授爷爷早年欠干爹的几万元也不需要他们偿还。

                   第五节:青色记忆

       童年的记忆,永远都是鲜花盛开般的美好!钟教授还清晰地记得:童年的家很大很大。庭院种满了花草树木,到处散落着各种各样奇形怪状、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漂亮的鸟儿叽叽喳喳地在树枝间飞来飞去。母亲总说他从头到脚,一身行头都是名牌,妥妥的富家子弟。然而,记忆最深,影响至今的还是堂姐的启蒙画作。从他张开眼睛会看东西开始,最早看到的便是睡觉的小床,四周挂满了堂姐画的色彩鲜艳的花草,空中飞翔的七彩小鸟,碧绿的枝叶……。鲜艳的色彩和美丽图案,最早浸染了他的视觉和心灵。籍于这种感染和熏陶,钟建新一两岁就开始喜欢用笔涂涂抹抹。

       爷爷钟琦美是最早广州岭南画派的代表。爷爷早年曾经悉心指教伯父习画,伯父又教堂姐习画。等到钟建新出生,堂姐无意中又把绘画的“基因”和艺术“血脉”传给了他。钟教授对色彩和形状的敏感,几乎浸透到每个细胞。同时,在习画的启蒙阶段,父亲也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和鼓励。父亲一路的鼓励和赞赏无形中给了他很多信心。

        三岁上幼儿园时,父亲拿出一张纸和一支笔,说:“你如果把我开的车画下来,就送你去上幼儿园。”等钟教授画出来以后,父亲抑制不住内心的欢喜,拿到幼儿园非请老师挂起来不可。老师还以为是父亲望子成龙,对孩子要求过多,逼迫这么幼小的孩子学习画画,反而把父亲批评了一番。

       四岁幼儿园大班时,有一天,钟建新一个人在的房间里捣鼓电灯开关,意外触电了。幸好父亲及时跑进来,关掉电源,抢救了一命。当时一家人都吓坏了。钟建新抢救过来后,六个小时没有说一句话,呆若木鸡,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过了整整六个小时,才开口说话。恢复意识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就只知道不停地画。门上,墙上,窗台,桌子,凳子,甚至地上,树上,到处不停地画。把姐姐在他小时候挂在床上的树啊、花、鸟都画进去了。母亲每天提着桶子跟在后面清洗。儿子不停地到处画,母亲不停地擦洗。

        小学四年级时,有一天晩上,学校太多的作业,一直做到晚上十二点,还有很多未做。年纪尚小的他,着急得哭了起来。父亲又说:儿子,你帮爸爸画一张梅花,爸爸就帮你写作业。知子莫若父,父亲知道儿子有绘画的天赋,总是不失时机地用这种看似条件交换,实则是鼓励绘画的方式,有意让钟建新绘画。没有想到的是:这幅小张的梅花图带到学校后,同学们都说好看,都争相要小小年纪的钟建新画,给了他很大的勇气和信心。他第一次下定决心:为了同学,我一定要好好画画。回到家里,为了感谢父亲,他知道父亲喜欢船,就用很硬的纸张,画了一条大大的舰船,并画上小木头做成的桌子、椅子,送给父亲。

        1975年,已经上小学六年级。学校里有一个“勤杂工”,是广州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因为从内陆去到香港,人生地不熟,到了香港只能做清洁工作。闲暇之余,每天就在房间画画,而他就每天一下课就扒在窗台上看着“勤杂工”画。他觉得这个勤杂工画得太漂亮了!无心插柳柳成阴,正是这漂亮的水彩画,成为钟教授一生钟爱。

        小学毕业的时候,他问这个“勤杂工”,可不可以送两张画给他。“勤杂工”说可以呀。欣喜若狂地得到两张画后,钟建新是天天专心模拟,认真仔细琢磨着怎么画。父亲见他对画画如此着迷,就想请张孝石大画家教他。但是,张大师收费太贵,一个月一千二百元,相当于现在的二万多元。家里无法承担。

        1977年夏天,家里经济条件很差,钟建新每天早上和下午下课后,都要和弟弟妹妹帮助母亲卖面包馒头。有一天爸爸介紹了一个邻居伯伯找他画画。画完以后,邻居伯伯一下给了二百元,那時的二百元相当于现在的五千元,在孩子的眼中,已经是一笔相当可观的“巨款”。钟建新第一次通过画画赚钱帮到家里,感觉特别自豪。

                      第六节:一路繁花

        1981年,中学毕业后,钟建新凭借绘画特长,做了一家广告公司的助理設計师。每月底薪一千元,外加业务提成。因为画画得好,人又忠厚本份,活又抢着干,当时广告公司的老板觉得捡了一个大“便宜”,对他特别好,很多广告画都给他画。有一次,三天就完成了别人得花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得到了六百元的奖励提成。但是,从长远来看,广告公司的工资,全靠业务提成,公司没有接到业务,也就没有提成可言。工资很不稳定,收入较低。而弟弟妹妹读书,家里经济困难,急待他的支援。1982年,钟建新转行去了邮局当邮差。去到香港上水石湖墟邮局工作。因为他工作积极主动,热情向上,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局长和同事们都喜欢他。有一次,一個老人家排队,等候邮局工作人员派发老人福利金時,控制不住,把屎拉在地上。钟建新拿起扫把立刻清理。他常常对自己说:我年青,一定的做得更好,积极向上,积累经验,这样升迁或其他好的机会才会垂亲于我。

       还真是心想事成,不说千载难逢,最起码也是一般人难以碰上的大好机会,果然垂青于钟建新有准备的头脑!有一天下午,他正在邮局的大堂柜台前卖邮票時,有两名警員进入大堂巡視。他们走到钟建新身旁,与他天南地北、家里家外地悉心交谈,得知钟建新中学会考的成绩很好,且英文合格后,他们就劝他投考警务督察。钟建新做邮差,虽说工资稳定,月薪一千八百三十元。而一个警务督察月薪四千多,而且是维护正义,惩治坏人,工作充满挑战性又很有意义,升迁发展的机会也更大。于是,得到这个讯息后,钟建新毫不犹豫地去投考警务督察(也就是见习帮办)。直到退休前,他做到了警司职务。

       都说世上姻缘天注定。钟建新在初中时只自选画过一个人的肖像素描(其实,之后除了画宋庆龄的《出尘》之外,没有画过任何其他女性的肖像画)。这个人便是中四女班的班长(1978年),钟建新的绘画女模特。那时,钟建新是中四男班的班长。学生时代,大家都很单纯天真,还完全没有恋爱的思想。中学毕业后,他们失联了很多年,并且各自都成家了。岁月兜兜转转,各自单身,各自成立了画室。于2019年,他们喜结良缘。

                  尾声

       目光轻轻漫过钟建新教授令人惊艳的水彩艺术空间,静心聆听钟教授不可思议、尤为特别的童年故事:从时事环境变迁,见他如何从富家子弟,到家道中落,甚至跟着母亲早起卖面点。在波澜起伏、精彩纷呈的半个世纪人生中,无论做什么,无论生活条件好或差, 从来不曾放弃艺术。走到哪里画到哪里,坚守初心,钟情绘画的热情从未改变,对绘画的梦想从未改变,就连婚姻也忠诚于艺术!终于在艺术之路上开出了繁花锦簇。钟建新从兼职大学绘画导师,到大学教授,最终荣获国家一级美术师雅号。

青翠之间,灼灼其华,千万豪情悉挥洒;

虚明此际,悠悠我梦,几多痴念尽琢磨。

2022.2.2寅虎

后记:我真的不知道多少个日夜,我是如何煎熬着完成本篇文章。无法和钟教授见面,听不懂粤语,只能看画。钟教授少有的微信陈述也是倒装的广式语句,用的是繁体中文字。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虎年春节“杀青”。别人都在合家团圆、喝酒拜年的时候,我坐进被窝里,开着空调,没日没夜地写作。对艺术的解读,以及资料的极其缺乏,一字一句的推敲,每个标点、每个章节,都耗费我诸多精力。在此,希望钟教授满意,希望读者能有所收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