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桥兵变前,曾两次出现“点检做天子”谶语,幕后推手究竟是谁?

 历史人物故事会 2022-02-03


作者|老尼克

字数:3732字,阅读时间:约8分钟

“点检做天子”这句谶语前后发生过两次,咱们先说第一次。

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进攻契丹时身体不适,只好退兵。在回来路上,偶然发现一块木板,上面写着“点检做”,还有一说法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不管有没有“天子”两个字,作为后周的皇上,一定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旧五代史》:一日,忽于地中得一木,长二三尺,如人之揭物者,其上卦全题云:“点检做”,观者莫测何物也。
《宋史》:世宗在道,阅四方文书,得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作天子”,异之。

咱们先把必要的背景交代一下,不然说着有点乱。

后周的开国皇帝叫郭威,很多原因吧,没有儿子活下来,去世后就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养子柴荣,柴荣是郭威老婆的侄子,一开始是叫郭威姑父的。

这个关系说清楚了再说另几个人的关系。

点检是殿前司都点检的简称。殿前司一般负责“大内”的安全,皇上出宫了,就在皇上身边担任警卫的部队。殿前司最高军事长官叫殿前司都点检。在柴荣发现这个写着“点检作天子”木板时,殿前司都点检叫张永德,他是郭威的女婿,应该算是柴荣的妹夫吧。

除此之外,负责首都保卫力量的是侍卫亲军司。侍卫亲军司最高军事长官叫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当时是由郭威的外甥,也就是柴荣的表弟,李重进担任。

说了这些背景之后,接着往下说就比较省劲了。也就是说,柴荣手里拿着这木板上所说的“点检”,最大可能是指他的妹夫——张永德。虽然柴荣一百个不相信张永德会造反,但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回到首都开封以后,果断撤了张永德,换了个人担任这殿前司都点检,这个人叫赵匡胤。之后不到一个月,柴荣病故,再之后六个月,赵匡胤上位,做了皇上。

说到这里,我再问您,“点检做天子”这句谶语背后推手是谁?您会不会说,那还用问,赵匡胤呗!他是点检,他推翻了老柴家,自己做了皇帝,“点检做天子”,他是最大的实际受益者,这不明摆着吗?

但千百年来,一直有人说,这事真不是老赵干的,他是被冤枉的!他们说了几条理由,咱们一起来看看。

其一:当时殿前司都点检是张永德,副都点检是慕容延钊,赵匡胤仅仅是三把手都虞候。按常理,就算是张永德被拿下,也该慕容延钊上位。跨过二把手,直接提拔三把手,这概率太小了,当时老赵咋就有那么大把握,柴荣一定会提拔自己,而不是二把手慕容延钊呢?

其二:张永德和赵匡胤私交很好,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还一直和张永德保持着很好的交往。据史料记载,张永德不仅同赵匡胤关系很好,赵匡胤去世后,接下来的宋太宗、宋真宗对他一直礼遇有加。所以,赵匡胤不会坑兄弟的。

其三:柴荣是什么人啊?那是五代十国中最精明、最有思想和实力的皇上,一句谶语、一块木板就能让他迷失?您以为他是靠山屯的赵老四?再说了,如果他真的计较此事,为什么又任命赵匡胤做点检,改个名字不成吗?比如和侍卫亲军司一样,叫都指挥使,或者叫中央保卫局局长,或者叫殿前司总司令,不成吗?

如果真不是赵匡胤干的,那会是谁呢?那就要分析啊,张永德被拿下,谁得到的利益最大,种种迹象表明,有可能是李重进。

其一:张永德负责大内的警卫,出了大内,整个首都最高军事长官就是李重进,如果李重进再把大内的保卫权拿在手里,那他不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吗?

其二:张永德和李重进关系不好。据说张永德经常打小报告告李重进的状,当着自己部下的面,揭李重进的短,所以李重进借这个机会打击张永德,说得过去。

也有人不同意这说法,提出反对意见。

其一:李重进就算是扳倒了张永德,大内禁军司令长官这个职位,也不会落在李重进身上别说柴荣了,任何一个皇帝,也不允许身边禁卫军的司令员权力太大,这样晚上能睡着觉吗?

其二:对于张永德对自己的诋毁和诬告,李重进没有回避,而是直接去找张永德说事去了。

《宋史》:重进遂自寿阳,单骑直诣永德帐中,命酒饮,亲酌谓永德曰:“吾与公皆国家肺腑,相与戮力,同奖王室,公何疑我之深也。”永德意解,二军皆安。

说李重进当时在寿阳(现今山西晋中市),一个人骑着马直接找到张永德军帐,边喝酒边说,咱俩手握重兵,都是国家的重臣,咱俩要闹起来,对国家不好,然后两个人就和解了。

其三:李重进这人比较耿直,没太多心眼,做不出这阴谋之事,包括后来赵匡胤称帝,李重进起兵反叛,赵匡胤派人去轻易就使李重进上了当,可见他没什么智谋。

也不是赵匡胤做的,也不是李重进做的,那会是谁做的呢?有人说了,这事啊,可能就没有发生过,只不过是赵匡胤为了增加他上位的合法性,瞎编的!

这个也有可能。历史上这样的事多了去了,鱼肚子里有绸子,上面写着“大楚兴陈胜王”,河里挖出石人有字说“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连宋江给好汉们排座次,不也整个石碑吗?

咱们再来看看“点检做天子”这句谶语第二次出现的情况。

后周世宗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新年大年初一,军报传来说契丹入侵,这时候柴荣已经去世,七岁的儿子刚刚接班。小孩子啥也不懂于是宰相们一商量,决定派赵匡胤带兵拒敌,这边赵匡胤还没出发,京城就开始流传一句话了:“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

这句话一流传开来,开封城内百姓惶恐,纷纷准备出逃,因为那个时节,皇位的更迭,就意味着大规模的杀戮,先逃跑,保住性命要紧啊。

不过有个非常诡异的情况,“惟內庭晏然不知”,唯独皇宫大内,对此事毫不知情。怎么可能啊?京城都闹翻天了,皇宫里没人知道?情报系统突然瘫痪了,您信吗?

老尼克觉得,一定是有人,故意掐断了皇宫大内与外界的联络。那么又会是谁,在这个关键时刻,掐断了皇宫大内与外界的联络?此时此刻,看官您心中,一定会想到一个人名,咱们先不要把这个人名说出来,咱们再看一个小故事。

在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前夜,众将士一致要求拥立赵匡胤为天子,按照正常的行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大家既然要拥立赵匡胤为天子,那是不是要去找赵匡胤啊,对他说,我们大家要拥立你为天子。

是不是应该这样?

然而,诡异的事再次发生,大家居然没有去找赵匡胤,而是去找“歸德節度掌書記薊人趙普”。清代的《资治通鉴后编》在这里还有一句话:“语未竟诸将露刄突入”。您瞅瞅,刀都拽出来了,赵普和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对众将士晓之以理,再三劝说,你们都别闹啦,赵匡胤是不会同意的……

要拥立赵匡胤为天子,大家不去找赵匡胤,而是来找八品文书赵普赵书记,为什么?赵书记又是何许人也?

两宋相加将近三百年历史,所有宰相里谁最牛?如果赵普说他是第二,那么我估计第一就要空缺了。咱们大家都知道有一句话叫“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就是说赵普的,他没读过什么书,要说读过什么书,“半部论语而已”。

陈桥兵变,咱们现在都知道,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一部贺岁大片,那么编剧是谁呢,会不会是赵普?

我不知道。我真不知道,史书上没说,您说我咋能知道啊?不过咱们可以先看看赵普在赵匡胤建立大宋之后办的几件大事。

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轻松将军权揽于一身,但您知道不知道,赵匡胤在这么做之前,和赵普有过一次谈话?

《续资治通鉴长编》:“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語未畢,上曰:「卿無復言,吾已喻矣。」”

您看明白没?“杯酒释兵权”仅仅是赵普给赵匡胤支的其中一招,还有两招厉害的呢!“稍夺其权”,就是派朝中文臣到地方任官,地方的事,不再是你节度使说了算。“制其钱穀”,派转运使负责地方财政,节度使手里没钱了,最后再“收其精兵”,您手里要权没权,要钱没钱,然后大家喝杯酒,罢您兵权,您就算想反抗,拿什么对抗?

再看看“雪夜定策”。赵匡胤想统一全国,该怎么打先打谁后打谁?这事就是在赵普家定下来的。半夜的赵匡胤想这事想得睡不着,下着大雪跑到赵普家,不一会赵光义也来了,三个人喝着酒吃着烤肉,统一全国“先南后北”政策,这就定下了。

《宋史》:“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

哪怕到了赵光义时代,苦于接班合法性的烦恼,赵普及时抛出了“金匮之盟”,一下子解决了接班合法性的根本问题。

 

《续资治通鉴长编》:“上頓首泣曰:「敢不如太后教。」因謂普曰:「汝同記吾言,不可違也。」普即就榻前為誓書,於紙尾署曰「臣普記」。上藏其書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看到这里,您应该知道了赵普的能力了吧?但是,这几件大事都发生在赵匡胤上位之后,那在他当上皇帝前,赵普做过什么?不知道,不过从赵匡胤的母亲那里,可以看出些端倪。

《续资治通鉴长编》:“后聰明有智度,嘗與上參決大政,猶呼趙普為書記,常勞撫之曰:「趙書記且為盡心,吾兒未更事也。」尤愛皇弟光義,然未嘗假以顏色,光義每出,輒戒之曰:「必與趙書記偕行乃可。」仍刻景以待其歸,光義不敢違。”

“后”指的就是赵匡胤的母亲,一直称呼赵普为赵书记,经常拉着赵普的手说,你最尽心了,赵匡胤不如你。而赵光义每次出门,老太太都必须叫赵普陪着才行,不然不让出门。

这下子您看出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俩和赵普的关系了吧?您也就明白陈桥兵变时,众将士为什么不找赵匡胤,而是去找赵普了,所以“点检做天子”这句谶语第二次出现的幕后策划极有可能就是赵普。

参考资料:《旧五代史》《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