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之分,首在书写介质本身的特征,即软硬;次在入纸深浅;三在笔尖形状是否会发生改变。 所谓“入纸”,指的是笔尖与纸张接触的面积。入纸深则笔画粗,入纸浅则笔画细。硬笔的笔尖固定,入纸范围跨度小;毛笔则不固定,入纸范围跨度大。 硬笔书法源自毛笔书法,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单从视觉的角度上来讲,把字写的好看,对于软硬两科来说,其区别只在笔法的繁简。这里的前提是,从视觉上来讲,笔画与字型,无论软硬,都是一样的。 硬笔的入纸范围虽然小,但仍可做到大部分毛笔的效果。以此为前提,并以公认的、好看的笔画与字型为唯一目标。理论上来说,硬软两科,有一个写的好,另一个就不会差。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很多毛笔写的好的人,写硬笔时,笔法、字型就没了。反过来也是如此。我给的解释是,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书写习惯导致的。两个场景、两个习惯,彼此没有融合。 书法讲究形神兼备,从“形”的角度来说,比喻与拟物是最为生动形象的。民间流传许多这样的比喻,如“点如桃、撇如刀、捺如脚”等。辅以笔法说明,不难掌握。有几点必须明白:
如果你不知道要写的笔画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你看了帖子,但记不住是什么样子,怎么可能写的像呢?从形入手,双钩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能够帮助你快速记住笔画的形态。你所知道的名家碑帖,有很多都是双钩摹本,真迹早已失传。 另有单钩,用来表达行笔方向与笔法。后面的图片中,灰色表示轮廓的线条就是双钩,中间的是单钩。(你可以把双钩理解为空心字)想写的是笔法的口诀,但还得说这么多来铺垫。 口诀来了: 汉字方正,如人稳站。神姿仪态,情绪蕴含。 一个字好不好看,首先要看这个字站得稳不稳。站得稳是好看的基础。如果站得稳了,通过体态表达仪态、姿势表达气场等,就更好了。两条腿能站得很稳,一条腿也可以。比如魁星踢斗。再如果能把情绪也表达出来,就十分之好了。 从“形”的角度上来讲,你可以把颜字理解为一个大胖子,很重,风吹不动地摇不动;把柳字理解为一根细长钉入地面的铁钉;把欧字理解为一个人站在陡峭的悬崖边边...... 字的结构,讲究内紧外松。内紧如五脏六腑排列细密紧凑,外松如四肢舒展有力。所以我常说字如人,或以人喻字。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眼前一尺,桌前一拳。 这段是讲坐姿。略。 执笔轻轻,指尖力灌。支点稳固,虎口左前。 这是硬笔的执笔方法。 三指执笔,腕掌皆平。五指执笔,腕平掌立。 笔无定势,发力自然。支点稳固,掌中虚幻。 这两段是讲软笔的执笔,主要是在手腕与手掌的关系,详情见《“笔无定势、势由境生” —— 谈谈执笔》 笔有主次,须抓重点。笔法在次,结构为先。 “笔有主次”,指的是一个字中,笔画是分主次的,主笔部分要突出,然后是没说出来的横细竖粗。对于硬笔而言,可以没有笔法,只重结构;对毛笔而言,笔法是基础。(这里不讨论返璞之后的境界) 主笔一般为横竖撇捺。主笔可以是两笔,也可以是某个部件。 行笔轻快,顿笔凝慢。轻重反复,变化即现。 顿慢行快、顿重行轻是最为常见的书写节奏。与直道加速、弯道减速的道理是一样的。你可以一直慢,但你不能一直快下去。 书法会说“意在笔先”,这个“意”有多种解释,从“形”的角度来讲,与“胸有成竹”的意思一样,先在心里写熟了,再落笔。这个熟,比如主笔是那一笔,几平几折等等。 对于行、草,这个书写节奏更加重要。你首先要弄清这个字,或这个帖子上的字,发力点有几个,入纸深浅如何变化。这个节奏加上适当的训练,能够轻松解决竖写不直的问题。 -------下面正式进入笔法口诀------ 横如臂展,藏露方圆。左低右高,动势为先。 横像一个人舒展双臂,具备左、右延展的可能。 藏露方圆,分别指藏锋(铺毫,或逆锋)、露锋、方笔与圆笔。藏(逆)与露相对,逆锋起笔时,比如写横,先向左,然后再向右,谓之逆锋,(或先揉按、再行笔)。概念上,藏锋逆锋有所区分。其目的都是为了铺毫,铺毫就是把笔毛展开成最合适的形状。(硬笔直接取消逆锋) 方笔与圆笔,指的是笔画首位的形状。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毛笔中,笔画的某一端,要么圆、要么方、要么尖。要灵活运用。 动势,即灵动之势,详见《再谈横的左低右高》。 毛笔中,默认横是左低右高,倾斜角度大约为3~5度。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把横划分为平横(3~5度)和斜横(5~8度甚至更斜)。与横有关的结体法门,包含地载法、横担法、斜勒、平勒等,详见《颜体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 (注意短横是圆的) 横的笔法与分类 竖如身立,挺拔坦然。垂露尾横,悬针尖尖。 竖像一个人挺胸抬头收腹站着,叫挺拔。除了要直之外,还得有腰。一个人是有腰好看,还是没有腰好看,不必说。 竖是有腰的!竖是有腰的!竖是有腰的!(除了个别的短粗竖)。 把垂露竖翻过来再转个90度,或者把横翻过来转90度,你会发现他们是一样的。然后,笔法也是一样的。只要遵循顿慢行快、顿重行轻的书写节奏,自然就有腰了。包括横的两头粗中间细。 “形”的细节中,你会发现两竖并排时,帖子中往往都是左边的细一点短一点,右边的长一点粗一点。叫左收右展。九十二法中有两法,一是左右有直,一是左撇右竖。 竖的笔法与分类 折如肘肩,外露出宽。浑厚有力,能当重担。 折画是复合笔画,行笔的方向会发生变化。横竖是平笔,行笔方向不会发生变化。但凡有折,必顿笔。折笔是发力的关键点,一定要弄明白。 折只可能出现在右上或左下,统称右上为横折、左下为竖折。横折像肩膀,向右上凸出;竖折像手肘,向左下凸出。如果直接向下,就是俗称的“塌肩”。 折笔在字中大多承担支撑、连接作用,如果不够浑厚没有力量,怎么能把字撑起来呢?所以,参与支撑的笔画,往往皆粗壮有力。上文中横有说“左右延展”,这里出现了“支撑”和“连接”,在结体中,这些词汇很常见。 (把钩看做未尽之折,把竖提当折处理) 另有竖弯、横折折撇中的弯、竖折撇中的弯,为“弯”。行笔的方向发生变化,属于折笔,却无需顿笔,是为例外。其他折笔,在毛笔中,均可拆分为两个或更多的平笔来书写,比如横折可以拆分成横和竖来写。折,最难的是凸凹两字。 折的笔法与分类 撇画如刀,出锋锐尖。长短错落,洒脱豪健。 横竖出现了方圆,撇出现了尖。笔法中尖的叫“锋”,俗称撇锋捺脚的锋。第三种形状。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的撇,都是直的。少部分的撇有弧度,但弧度并不大。多撇搭配支撑时,才会出线弧度较大的撇。 撇宜出锋,下图中“撇左钩”之钩是笔势所带,比如“成”字。另有兰叶撇,楷书中应用极少,所以没画。 撇长,则有腰。可以向出锋的方向进行延展。 平撇的夹角约为15度~20度,宜直不宜曲。写法是向右下顿笔后向左偏下出锋。怎么写都是直的。如果每个撇都有弧度,洒脱豪健就做不到了。 撇的分类及笔法 长捺如脚,胯膝腕连。一波三折,变化万千。 很多人认为笔法中,捺画是最难写的,其实不然。捺的形状,可以理解成一个滑滑梯,是一波三折的。去掉上面的平的,就是两折。虽然行笔方向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但整体仍旧是向右下,所以捺是平笔! 把腿伸直,脚尖绷直,就是捺。 怎样能写好捺呢?这个跟控制入纸是有直接关系。捺画,向右下行笔,越来越粗,到最粗时,改向友行笔,一边行一边提,让入纸从深到浅,就出脚了。熟悉之后,可以微微旋转毛笔以补强。 简单说,捺画,是入纸从浅到深,再从深到浅的过程。 捺画可向右或右下延展,(反捺除外)。 很多情况下,捺作为最后一笔出现或作为主笔时,有调整重心的巨大作用。“主笔救字”中,捺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捺的笔法与分类 点点如桃,轻揉慢按。偃仰向背,灵动化板。 虽然我给出了点的“写”法,但仍旧推荐“揉”法。落笔后,微微移动笔肚,把点揉出来。具体见《漫谈笔法:舔笔与揉按》。需要出锋时,在中间顿下,再弹出锋。 绘制的点的形态为基本形态,实际书写中会有部分出入。许多时候,你会看到点在楷书中会出锋指向某个地方,这是下一笔的连带之势导致的。为了追求点的偃仰角度的规律变化,可以称之为连笔。 形态上,有圆有方有尖,角度上有俯仰变化。点多重复,所以变化很重要。 点的分类与笔法 提如手肘,右上出尖。诀窍在直,宁折不弯。 提要直、出锋。是最简单的笔画了。 从倾斜角度出发可以分为平提与斜提。与其他笔画搭配时,当折处理后再直、出锋。图例多,是因为头的形状不同,对应不同字势。平提可以与右尖横合并,反过来就是平撇。 提的分类与笔法 勾似鹅头,锋也尖尖。出锋有托,反笔轻弹。 钩放最后,因为它才是最难的(古时叫勾现在叫钩)。 从形态上来讲,有十几种钩,从笔法上来讲,入纸深浅变化、出锋及最长距离的行笔都有。所以我才说它难。从行笔距离上来讲,有比横折弯钩更长的运笔吗(或横折折折钩)?从入纸的深浅变化来说,弯处微细比捺出脚还要难。 我上课时讲到钩,都会问孩子们见没见过鹅。来上海后,上海的孩子基本都没见过鹅,所以改用脚后跟作比喻。这里的“托”,就是鹅头,或脚后跟。你把脚尖翘起来绷直,就是钩。脚后跟仍然多一块出来。 出托后,回笔一丢丢,然后把笔尖反过来,轻弹出锋,为钩法(横钩除外)。 竖钩、横折钩、横折折钩、竖折折钩,多作为连接、承重的主笔出现。没有鹅头(托),难看;鹅头倾斜角度过大,就会崴脚,也难看。细了,撑不起来,难看。弧度不自然,难看;粗细不均匀,难看......还有连唐太宗都写不好的斜钩! 嗯,钩法的要诀是:“粗细均匀过渡、弧度自然过渡”,还有,钩也要过渡自然。图例中,横钩放到了折里面去。数一数,总共有15种。 勾的分类与笔法 能把这些笔画写好,组合到一起,怎么也不会差。 对于毛笔来说,最难的是如何控制住笔。控笔的练习方法,回头再写。 那么问题来了,硬笔能写出这样的笔画吗?当然可以! ----完整口诀---- 汉字方正,如人稳站。神姿仪态,情绪蕴含。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眼前一尺,桌前一拳。 执笔轻轻,指尖力灌。支点稳固,虎口左前。(硬) 三指执笔,腕掌皆平。五指执笔,腕平掌立。(软) 笔无定势,发力自然。支点稳固,掌中虚幻。(软) 笔有主次,须抓重点。笔法在次,结构为先。 行笔轻快,顿笔凝慢。轻重反复,变化即现。 横如臂展,藏露方圆。左低右高,动势为先。 竖如身立,挺拔坦然。垂露尾横,悬针尖尖。 撇画如刀,出锋锐尖。长短错落,洒脱豪健。 长捺如脚,胯膝腕连。一波三折,变化万千。 点点如桃,轻揉慢按。偃仰向背,灵动化板。 提如手肘,右上出尖。诀窍在直,宁折不弯。 勾似鹅头,锋也尖尖。出锋有托,反笔轻弹。 折如肘肩,外露出宽。浑厚有力,能当重担。 万事万物,法理其间。求得真法,仍须苦练。 老师授法,学生借课。借课不还,此路难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