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言童语(101-110)| 郞晓梅评《中华诗词》校园诗稿作品

 小楼听雨诗刊 2022-02-05



郎晓梅 女,辽宁凤城人。

 【童言童语(101-110)】 

续:

童言童语(1-10)

童言童语(11-20)

童言童语(21-30)

童言童语(31-40)

童言童语(41-50)

童言童语(51-60)

童言童语(61-70)

童言童语(71-80)

童言童语(81-90)
童言童语(91-100)

101

汪雨祺(安徽池州石台县二中905班)

登九华山看许愿锁

名刻阿谁不溯源,锁它应是旧时间。

斑斑铁锈谁知晓,许愿易来遂愿难。

郎晓梅:诗第一句写锁上刻名,第二句追想锁上的时间,第三句前四字承上写锁的样子,后三字开始转写蓄势,第四句顺势道出作者的慨叹,语脉一气流转,不散不拘,结构顺畅,逻辑合理,读来令人很舒适,从架构上来说是绝句该有的样子。但是如果从近体诗的角度衡量的话,这首诗的问题,一个是“许愿易来遂愿难”犯了前人所说的孤平的毛病,也就是说这首诗里边除了“难”以外就只有“来”字是平声字。我们当然可以格律自由,去写古风或者新诗,但是假如我们说我们写的是近体诗,那就还是要遵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另一个是炼字不够。比如“旧时间”中“间”有凑韵的感觉,也就是,你因为平仄和押韵的限制,勉为其难用了这个字,但不够妥帖。而且,诗中“谁”字用了两次,并非重字就不可以,“月光如水水如天”( 赵嘏《江楼旧感》)七字中俩字重复,但读起来语感很美,字的重复使用的适宜与否要从审美感受的角度衡量,审美感受好的,就叫“反复”修辞,是技法;审美感受不好的,就叫“重字”,被视为诗病。这里两个“谁”字让我看到的是作者的思维局限和炼字不足。接下来,在已经很好地掌握了绝句作法的基础上,小汪同学可以在炼字方面下点功夫喽。

102

邹浩澄(福建上杭县四中九11班)

雨中游南江滨公园

凄风不共客清游,柳未呈黄花未柔。

却问殷勤欢喜鹊,为谁枝上竞歌喉。

郎晓梅:开腔一个“凄”字就把格调定下来,使作品一派清冷之气。即便转结两句用“欢喜”“歌”也不能改变其整体氛围。反倒是转结两句愈发反向映衬烘托了作者情绪的“凄”字。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作者果然心绪凄清还是作者仅仅是感觉环境凄清?如果是前者,则这首诗不言主观情绪,只写客观环境,而以“凄”字为诗眼,是前人所谓的一字血脉,是渲染情绪的非常成功的移情外物的作品。施其含蓄蕴藉的法力,这种写法是值得推崇的。我揣摩,中学生的作品,前者的可能性较小。那么,如果是后者,即作者仅仅是感觉环境凄清,而本人也许本来很轻松愉悦,那么这首诗没能表达作者的情绪,就是失败的。如果想表达游玩的轻松愉悦,则“凄”字需慎用,“却问......为谁”的句型也可能要重新考虑。当然,因为包括时间、环境、经历、受教育程度等各种因素在内的语境影响,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向读者传导的过程中有损耗,不能百分之百到达,或者传导过程中被发酵而被百分之二百传导,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共时作品被彻底反向传导,那么作者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表达方式是不是出了问题。

103

周一珉(福建上杭县四中九2班)

晚步汀江绿道

花开夹芷岸,雁落老沙洲。

回首斜阳下,清波脉脉流。

郎晓梅:蘅芷满岸,沙洲雁落,行走的人夕阳下回首,但见脉脉清江。作者有如摄影者,一帧帧画幅递续拍来,予人美好的汀江画境。诗中没有说“晚步”的感觉是怎样的,而“晚步”的闲适自在清宁安逸就在诗人所写的画面中自然而然生发出来了。这叫客观写作,就是作者的主观感觉,在诗的正文中不是借助表达情绪情感的语句直接表现,而是借助对环境或人物动作细节的客观的描写,引领读者入境并通过读者自身的感觉而感知,是间接表现。不过这首诗并非完全没有创作主体的融入,转句“回首”两个字将创作主体作为诗中人物入画的同时,与题目“晚步”扣合,用得很好。唐代诗人韦应物有《怀琅琊深标二释子》:“白云埋大壑,阴崖滴夜泉。应居西石室,月照山苍然。”四句写了四个画面,在苍然静谧之间给人清冷且略带忧伤的感觉,也是客观的写作。但转句首字“应”表现了正在揣度怀思的作者的诗中存在。类似这样的作品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有我的客观写作”,“有我的客观写作”是传统诗词创作中非常成熟的表达方法之一种。

104

丘丽莎(福建上杭县四中九4班)

杭城晚春

弱柳扶风照水怜,杜鹃花里草如烟。

青山为枕云为被,一抱春光月下眠。

郎晓梅:诗句很美,然而有几个问题我们研究一下:第一,“弱柳扶风”成语,不宜入诗。为什么?诗是最讲究创新的,也最忌抄袭,包括思想包括语句。即便是三个字连在一起用,如果撞上了人们所熟知的前人或当下语词,都有抄袭嫌疑,应该尽量避开。何况,一首绝句28个字,4个字是别人的,那就是说这首诗14%不是自己的。所以除非翻新或有其他特殊用意,诗中要慎用成语熟语等。第二,“青山为枕云为被,一抱春光月下眠”,“一抱”正常语义理解是人抱着一抱春光,也就是“月下眠”的动作行为主体是人而不是别的什么。那么这两句诗如果是一位老叟所写,则是真切而且有性情的佳句,但是出于中学小女生的手下,就不真实,也就是写得假了。第三,第四句写到“月下”,说明是夜间,那么第一句写的弱柳照水,第二句写的草如烟,夜间很难看到,所以就有些不合生活逻辑。邱同学单句炼句能力很强,但是今后写作应考虑到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诗歌的整体逻辑。

105

沈欣雨(湖北咸宁高中高一A9班)

踏青野餐戏作

春日寻芳去,杏风吹满头。

邀朋嬉陌野,起兴下渔舟。

柳岸花光好,烟村竹径幽。

一瓶啤酒后,蝶梦到庄周。

郎晓梅:写出了春光和游兴,语句畅达自然,且能够适宜用典,是一首优秀的学生律诗作品。不过为了更进一步,我们可以比照一下唐代诗人的作品,看看我们要努力的方向。比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我们比较一下颔联和颈联就可以看出差距来了。“邀朋嬉陌野,起兴下渔舟”“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动。但王维“竹喧”“莲动”,写客观环境,可入画;小沈“邀朋”“起兴”,写诗人主体,不入画。“柳岸花光好,烟村竹径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静。小沈“好”“幽”形容词,有诗人主观评价;王维“照”“流”自然动作动词,不含诗人主观评价。总结一下,王维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自然客观的画境勾勒和用来造境的语句的客观性和浑然天成是主要的原因。另外“杏风吹满头”不如“杏花吹满头”好看,为什么?“花”更形象可观。

106

万馨怡(浙江杭州育新高中高一1班)

访南山寺

竹幽鸟鸣涧,林翠自无霾。

余梦难拾取,初心易剪裁。

钟敲微雨后,香点晓风开。

一片清宁境,孤云入寺来。

郎晓梅:除颈联“后”“开”对仗不工,这首诗基本写出了寺院的环境氛围以及诗人感受,尤其是尾联下句“孤云入寺来”可拍手称妙。我们说三个问题:第一,“鸟鸣涧”几乎是王维的特色符号了,看见这三个字就会想起王维,思维就跳离开本诗的意境。就好像你在看书的时候,有一只蚊子在你的眼前飞来飞去干扰你,让你不能进入到读书的境界里去。某些熟语名句入诗会干扰影响诗的意境营造效果,我称之为熟语名句的飞蚊效应,应尽量避开为好。第二,“余梦”“初心”无从感知,不知所云。孟浩然有一首访寺诗《题大禹寺义公禅房》是这样写的:“义公习禅处,结构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群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相比之下,孟诗中间两联都是写景的,具体可感,就非常好看。第三,尾联中上句可以换掉,为什么?因为竹幽、鸟啼、孤云入寺,已经教读者感知了这里的清宁,再来概括就多余了。孟诗中两联说的也是清宁,但是你看他尾联上句仍然又写了可观的“莲花”一景,然后推出结论。

107

韩嫣(浙江杭州育新高中高二6班)

微 雨

花开千万朵,一夜落纷纭。

不晓浮生短,偏来细雨淋。

凉凉催夜幕,漫漫抚瑶琴。

愿许清明后,随风入我心。

郎晓梅:句子都很通顺,格律基本没有问题,是一首合格的学生律诗。假如评分标准设定主题20分,每联20分。那么,我想主题扣15分,尾联扣10分,最后给总分75分。不一定合理,我和小韩同学商量一下哈。主题15分:诗的正文逻辑有问题。题为“雨”,诗的后四句所写的主体是雨,而前四句所写的主体是花儿,还有因为花落才感觉到的生涯短暂。前四句和后四句是两扭的,笔触完全朝着不同的方向。于是表现出主题分裂,就好像你本来是要砌成一面墙,砌成之后发现砌出一个大裂缝,裂缝两边的两个部分一个朝东一个朝西去了。尾联10分:后四句所写主题“雨”较为空洞,令人费解。后四句尤其是后两句似乎强凑,是为作诗而作诗,读来令人不知所言。“随风入我心”是什么意思呢?我有点看不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看杜甫《春夜喜雨》的这两句,他说春雨随着风悄悄地在夜里下着,无声地滋润者万物,多好理解呀。我能读得懂,而且句子合情合理合意练达形象,所以杜甫的这10分我没有理由扣。杜甫这两句炼字也特别好。你看,“细”,所以“无声”是因果关系,又因为“细”而“无声”,所以才可以称之为“潜”,三个词语各司职责,不相重复,而且互相呼应,很是妥帖。词语之间也精确地讲究着逻辑关联,这就是“诗是吾家事”的老杜的卓越之处,值得我们学习。

108

雷思晗(湖北长阳龙舟坪镇中心学校702班)

乡 思

故乡遥看雁归迟,小楷香笺寄所思。

昨夜不知谁入梦,乳名一唤便发痴。

郎晓梅:“昨夜不知谁入梦,乳名一唤便发痴”,真切、细腻、传神,人间常情而人未能道出者,点一百个赞。不过有个问题,就是诗中“香笺”一词的使用可能未必妥当。为什么呢?香笺本义是指加香料所制的诗笺或信笺。仅从本义这个层面上看,运用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这个词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尤其是经过宋词的使用,其词义在本义的基础上被附加了另外一层色彩,就是它通常暗含着男女爱人之间的离愁别恨意味。比如,“此情怀、纵写香笺,凭谁与寄”(柳永《定风波慢》),比如“别来凭谁诉,空寄香笺,拟问前欢甚时更”(欧阳修《 欧阳修》),比如“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张耒《风流子》)。所以遇到这两个字,我的第一反应,诗并不是写亲情的,然而读到第四句遇到“乳名”二字,联系你的年龄,我又以为诗写的可能是亲情。于是“香笺”“乳名”两词之间略微产生了不协调。这大概可以归为炼字(古人称炼字就相当于锤炼词语)不足。当然这种炼字不足,不是小雷同学马上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这需要今后不断深入广泛学习积累。加油。

109

邵曦冉(安徽砀山县薛楼园区秋实小学五1班)

繁 星

天上宝石多,不能随意摸。

心中特别想,摘下两三颗。

郎晓梅:把天上的星星比喻成宝石,但是不同的是,宝石是可以随意摸的,而星宝石却不能。这是一种关于相似不相同的两种事物之间的天真可爱又贴切的联想。诗写得不错,原因就在于小邵同学抓住了诗的构成要素“联想”,运用奇妙的联想打开了诗的空间。不过有一个问题是什么呢?把星星想象成宝石,小邵同学不是第一个这么说的人。雷抒雁的《星星》写道:“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飞上星空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一样复杂。”这首诗通过前后两种情况的比对告诉我们世界复杂,我们不能被情感或事物表象所蒙蔽。它只是借助了人们关于星星就像宝石这个想象作为一个条件和话题基础,引申后边的思考,这首诗很深刻。这么看的话,我们在写诗之前是不是就应该先广泛查阅一下前人关于你想写的这个主题的作品是怎么写的,以便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去写更有创新性的作品呢?关于星星的联想,郭沫若也有一首诗,题目是《天上的街市》,诗的前几句说:“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把星星想象成街灯,这是前人没说过的,是郭沫若自己所独有的想象成果。我们写诗,就要努力写出像《天上的街市》这样的能够打上“郭沫若”标签的有自己个性的首创的作品。小邵同学的绝句已经写得很棒了,多读书,多写作,逐渐积累,将来定会成为更出色的诗人。

110

李秋烜(湖北长阳龙舟坪镇中心学校805班)

凭 窗

芳草茵茵绿,繁花堆满枝。

春风不懂我,何故乱青丝。

郎晓梅:在春天的窗口看着外边的芳草和繁花,一阵春风过来,吹乱了我的头发。这首小绝句写出了这样一个可爱的小片段。语言轻快,形象丰满,细节动人。但是有个问题我们商量一下。“春风不懂我,何故乱青丝”这两句的句型,可能是无意之间与古句相撞,也可能是知识广博的小李同学了解清代人士的“春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一句,所以借其结构造句。但是无论如何让人读到这句就会想到“春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一句,那么你的句子就处在别人的影子里,这就像你在专注看书的时候一个蚊子突然飞到你眼前,飞来飞去干扰你,于是书上的内容就变得模糊,你自己的诗也让人的眼睛聚焦不得,读者注意力被干扰分散了。诗被别人的名句熟语所干扰,我有个比喻的说法,就是诗得了飞蚊症了,是诗病。我们当然要多读多了解多掌握前人的好句子,我们当然也要多学习多模仿,但是我们最后的作品一定要尽量避免出现它们的痕迹和它们的影子。

(未完待续)

编辑/章雪芳  核/小楼听雨  校对/冯 晓

点击回顾

小楼周刊(275):2022年第五期
每周试玉(269)|嘉宾【归樵 张庆凯 刘郎 沈利斌】
《小楼听雨》诗词平台|2022年寅虎新春大拜年
【小楼听雨诗刊】2021年(10-12)月目录(年总结)
特辑 | 《小楼听雨》诗词平台五周年

书 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