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鸦自古不祥,为何范仲淹却很推崇它?

 无风起念 2022-02-05

宋仁宗亲政后一两年,《清平乐》女一曹皇后也只刚当了一年皇后(题外话:小编很喜欢曹皇后这种气质女一)。暂时剧情主线不在后宫,而是宋仁宗如何在朝政中平衡以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与提倡新思想的改革派人物晏殊和范仲淹这两股新旧势力。

剧中宋仁宗(1010年-1063年)在未亲政以先,就已经很欣赏范仲淹对科举纳才准则的新见解。有看剧的你或许也感受到这位仁宗沉醉于政事,忧国忧民,一直也想有一番作为。因此,范仲淹的独特见解、才干和君子之风,都为仁宗所向往

如果在中学有读过宋朝历史,宋朝除了出名“强干弱枝”和“重文轻武”外,其特产就是“党争”以及“变法”。宋神宗(1048年-1085年)王安石变法及其中的“新旧党争”大家也听过或背过,但其实推行新政以及随之必定出现的“ 党争”事件,早就在宋仁宗时期便已经上映。或许,赵家的基因中,早就蕴藏了变革基因。

宋仁宗亲政后,经晏殊推荐,范仲淹开始在朝廷担任言官右司谏一职,也开始了他疯狂得罪人的路线。他特别喜爱瞄准他的头号敌人--宰相吕夷简

有看《清平乐》的话,或许你会记得有一集范仲淹献上一幅“百官图”,而这情节的确为史书所载的一段历史。景佑三年(1036年),范仲淹为仁宗献上一幅讲述朝廷官员晋升情况“百官图”,讲述吕夷简升迁官员次序,讽刺吕夷简用人为私,以权谋私。不久,吕夷简开始报复打压,指范仲淹一干人等为“朋党”,范仲淹就第三次被贬

党争事件中必定出现的,就是罢职和贬职。历经三度贬职,范仲淹虽人不在京师,但似乎没有阻碍他的影响力。剧中有一幕仁宗和曹皇后讨论范仲淹,曹皇后认为范仲淹的实力还未够与吕夷简抗衡,但仁宗却不以为然。仁宗认为,范仲淹所言所行的是儒家大道,他的根基自然是来自的天下无法抛却的儒家士子。因此,仁宗相信朝中清流和天下士人会以范仲淹为榜样,且会在朝中与吕夷简等人继续抗衡。

其实仁宗一直没有忘记范仲淹,也开始着手改革推行新政。约范仲淹离开朝廷七年后,宋仁罢了吕夷简的宰相兼枢密使职事,随即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位分为宰相的副职),正式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属性主要针对吏治,尤其在选才和提拔官员上,更着重才干,打压权贵亲贵垄断,纳才更着重策论和操行而非文笔。

任何政治改革一定会冲击着某一利益集团,这利益集团一定会团结起来反抗。利益集团的反抗最后会否成功,这取决于皇帝的决心有多大。

作为皇帝,虽知改革是好,但保守势力不断攻击范仲淹等人是结党,而结党向来是朝廷的禁忌,随之的攻击和流言也越来越烈,渐渐地仁宗也开始失去信心和兴趣。新政推行一年多后,范仲淹被罢黜参知政事,授了一堆地方闲职,直到晚年多病去世,死时才64岁(现在算是中年吧)。

记得小编在去年在某次游行后写文,标题正同样是那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最近爬数据后才知道,原来这句话正是出自范仲淹的《灵乌赋》。

乌鸦的叫声自古以来都被当作不详之兆,然而范仲淹认为乌鸦纵使会因报凶而使到自己被烹被杀,也不会隐瞒凶讯,也正如他自己一直在朝堂所作所为,是真正为民请命的君子,不顾自己仕途也一直上书请求君主改革,是胸怀天下的百姓官。

参考资料:《宋史》

关注【无风起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