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zhb学习阅览室 2022-02-06

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

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IUPsyS)的调查表明,心理学的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文明发达程度。这足见心理学的重要性,虽然心理学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但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心理学的重要。

一个聪明的人,不会让负面情绪把自己困住,不会让自己沉浸在压力的漩涡里无法自拔。这时,心理学的存在就显得尤其必要。

而真正聪明的人,在人生的一些重要时刻,会用心理学给自己指导,也与自己和解。

著名心理学家欧文·亚隆在自己的《当尼采哭泣》一书中提到:“所谓心理学,就是用艰深晦涩的说法,来解释生活中简单的道理。”

真正的心理学是要告诉我们:

尊重每个生命的差异,更鼓励每个人去挖掘自己的潜能和特质。

心理学的存在,能让我们更理智地去应对压力和抑郁情绪,并找到合适的方式去应对它们。

社会心理学

占据心理学怎样的位置?

在林琳种种的心理学大家庭中,能够为社会发展服务、为社会转型做出重要贡献的分支学科,首推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与社会有关的心理学问题,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无处不在。它让我们能够根据社会生活建构知识体系,运用这些概念和理论很好地理解、解释、预测和控制社会行为;同时,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为社会进步与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

是不是听得有点云里雾里的,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三则小知识!

社会心理学知识三连发?

1

为什么有时候跟别人说话会紧张?

跟人说话会紧张,是每个人都有的现象。只不过有的人面积小了点,只在面对某些特点的人的时候会紧张。有的人面积大了点,泛化到了跟陌生人、权威、权力者、重要场合等说话都会紧张,甚至跟同事、出租车司机、一面之缘的陌生人都紧张。

紧张就像是个老朋友,如影随形了很多年。可惜的是,你一直不怎么喜欢它,不肯正眼看它一眼。其实紧张是个正常、必要甚至很可爱的现象。

想象一下,你要做这样一件事情:

■ 事情难度大,有点超出你现有的能力,你并不确定自己能否做到。

■ 任务很重要,重要到了你一定要去实现,没有任何退路等其他选择。

■ 目标要求高,过程中你不能犯一点错误,一点细微的错误就会导致非常大的危险。

面对这样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怎么去应对呢?你会不会把自己搞得很紧张?很想逃,却硬着头皮也要上?

紧张是个好东西,紧张可以让人处于应激状态,调动起所有的能量来让自己全身心的应对这件重要且困难的事,好让自己最大化的完成任务。

跟别人说话紧张就是这么回事。当紧张来光顾你的时候,如果你静下来跟它呆一会儿,听听它在说什么。你就会发现紧张其实挺可爱的,像个在撒娇的小姑娘一样。

紧张在说:

■ 我想取悦你。

■ 你对我来说很重要。

■ 但我不自信我能做到。

在别人面前说话紧张,是一种想取悦别人的行为。你想做但不确定自己能做到,所以就紧张了。紧张其实是来帮助你更好的完成你的目标的。你会发现紧张就是这样一个忠诚的好朋友,它从来不怀疑你的需要和想法是对是错,它只在你有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过来帮助你。

所以,当紧张再来的时候,记得跟它说声:谢谢你帮忙。

你不需要把紧张赶走,它只是来帮助你的恩人。

你需要反思的是:你为什么一定要有取悦别人这样的目标,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个目标看得很重,为什么这么害怕取悦别人失败。

2

点赞和集赞的背后都反映出了什么?

知乎一个关于“点赞党心态”的问题,答案有以下几种:

■ 心地太善良,很难对朋友的新装修或新旅行视而不见,表示下“朕已阅”;

■ 好久不见,无话可说,但我还在关注你,不用回复了;

■ 确实说得不错。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的看法更加乐观。他在《点赞的力量:我们喜欢被关注》一文中写道:每天数小时沉溺在社交网站上的年轻人,数次“小啜”式地与人沟通,就像喝水一样,一小口一小口,次数多了,饥渴仍然会得到缓解。

但令人感到悲哀的是,有人发现,点赞行为对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了解并不起作用。点赞式的社交里,亲密感并不完整——因为它并不一定能转为现实中的人际联结。

数据分析专家也有类似的发现。《大西洋月刊》中撰文写道:利用点赞按钮去跟朋友沟通,能够有效地增加社交资本。但这种满足感不如组合式的沟通方式:点赞加评论。擅长用组合沟通的人,能有效地减少孤独感。相反,只喜欢点赞的人,孤独感并无减少。

人们总是希望在社交平台上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研究证明,自卑者和高度自恋者每天在社交软件上逗留1小时以上。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以及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的研究组发现,用户们会比较自己和好友收到的照片究竟获得多少个“赞”,点赞现象也成了引发嫉妒心理的原因之一。

朋友圈的社交资本甚至会转化成社交压力,点赞的按钮成了证明你自己存在的通行证。看到某位朋友的照片下一群朋友在点赞,你也忍不住点了——提醒大家你也是这个圈子的活跃分子。

你发现自己不得不点赞。一位用户在知乎上问:“如何减少微信朋友圈带来的焦虑?”她发现,一旦有领导在朋友圈发状态,下面点赞的都是同事,“我不想让人觉得自己不合群”,这个小圈子让她崩溃。

3

为什么我们讨厌套路?

套路是脸庞之前的面具,是软肋之上的盔甲,也是让你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如果按照心理学科普文的套路来看,此处应有'进化心理学'的出场,凡是那些看起来不太有趣,有一点点污,有一点点小邪恶的存在,似乎总能跟进化心理学沾点边。

'套路'也是人类在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所发展出来的适应性行为选择,恰如鸟儿整饰羽毛,变色龙穿上保护色一样,'套路'几乎是一个应然性的结果,其目的同样是为了让人类更好地生存下去。

人际交往过程比很多东西来说要复杂得多,以魔方来做比拟,也不能完全尽表其意,每一次角度转过,便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没有套路,固然是缺少了对自我的保护;但如果套路玩得太深,那就没有'走心'的空间了,实际上是将人际交往压缩到一个无限小的范围里去。

人们在生活当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这些套路的蛊惑,也借助套路来进行自我保护,例如:

■ A夸赞B:'你今天很漂亮呀!'B摆摆手:'没有啦。'——'否认'的防御机制,从而避免吸引关注。

■ 老师说这一次的数学考试难度很大,让同学们认真备考。小明在考试前一夜通宵玩游戏,成绩出来之后分数很难看,小明宽慰自己:'反正我也没有好好复习。'——'合理化'的防御机制,为自己失败的经历找到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

■ 男朋友脸一板:'你怎么迟到这么久?'女生撅起小嘴,撒娇道:'宝宝心里苦,宝宝不说。'——'退行'的防御机制,以便争取对方的同情与照顾。

■ 父亲工作繁忙,无暇陪伴孩子,于是塞给孩子一些零花钱:'乖,你自己买糖吃。'——'仪式与抵消'的防御机制,以一件事来弥补另一件事的过失。

■ 小张失恋后,蹲在角落里唱起:'无所谓,谁会爱上谁;无所谓,谁让谁憔悴……'——'隔离'的防御机制,将不愉快的感觉隔离出去,从而减少对自己的影响。

套路娴熟之后几乎会进入人们的无意识领域,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看似不带走一片云彩,实则已经扰动了说者甚或听者的心绪。所以,少年们多些真诚,少些套路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