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江西的传统习俗

 茂林之家 2022-02-06
春节江西的传统习俗

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当中都隆重的节日,也是我国传统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旧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江西,春节活动跨度很长,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小年”到次年正月十五“元霄”,这段时间统称为“过年”。

春节江西的传统习俗

“小年”过后,俗称“纳了年阶”,家家户户掸尘扫地、通沟排水、抹洗家具、洗涤被褥,大搞卫生,打糍粑、做米果、磨豆腐、碾新米、做新衣、买年画。民间有说:“二十四,洗家事;二十五,打麻糍;二十六,做豆腐;二十七,煎东西;二十八,杀鸡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胀得屁呱呱”。

春节江西的传统习俗

除夕,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俗称“年三十”“过年”“过大年”和 “除日”,俗称“除夕”,是中国最隆重的古老节日。在这一天,迎接灶神下界过年,寓意“下界降吉祥”,保佑民众平安。白天,家家户户宰杀鸡鸭,打扫灰尘,粘贴“门神”“花笺”“春联”“年画”,换洗新衣,除旧更新,备三牲酒礼,焚香鸣爆,敬拜天地、神佛和祖宗。点灯时分,合家“团年”,聚餐欢饮,叫做“吃团圆饭”“公婆饭”。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门前张灯结彩,并在厅堂上燃起柴火,称作“点岁火”,全家围坐烤火、喝茶聊天,谓之“守岁”。家长给小辈分发“红包”,谓之“压岁钱”,象征增岁增寿,岁岁平安。

春节江西的传统习俗

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为新年开始,旧称“元日”“元辰”“元旦”,现称“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这一天男女老少起床后穿上新衣裤、新鞋帽,寓意新年新岁,一切都新。当日凌晨鸡鸣之后,家家户户选择吉时打开大门,由家长或长孙燃放鞭炮,迎接福、禄、寿、财、喜及灶神等四方神灵,称为“开财门”“迎财接喜”“接初一”,祈求新年大吉大利,并在两扇大门中间张贴写有“开门大吉”的红纸条,寓意全年吉庆。初一早餐有的地方是吃隔年剩饭剩菜,寓意“吉庆有余,年年有余”,很多地方吃素食,说是“斋戒一日,吉利一年”,以示勤俭朴素,餐桌上全是斋菜、面条、年糕、糯米团等,取其谐音“发大财”“年比年高”“清清白白”之意,也有的用菜煮饭,称为“财饭”。这一天吃荤视为不吉利,谓之“一年昏头耷脑”,一般到初二日才开始开斋吃荤。早饭后,人们便开始相互串门“拜年”,互相祝贺“恭喜发财”“大吉大利“事事如意”,对长辈和老者则祝福“添福添寿”“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等。每家都留有长辈、主妇接待,以免拜年走空,并于堂中摆放果品盒用于招待,甚至还相互赠送糍果及小孩“压岁钱”。

春节江西的传统习俗

初一有很多禁忌,如忌煮饭,忌向门外倒水,洗脸、漱口水不能倒掉,忌在屋内扫地,忌动用剪刀,忌别人上门讨债,忌堂门关闭,忌穿针引线,忌照镜梳头,忌说“鬼、死、臭、埋、烂、倒、杀、绝、少、没有”等不吉利话,忌已婚妇女在娘家过年等等。

从初二开始,每天上午开始走亲访友,相互拜年。许多地方初三日为“穷鬼日”,一般不外出,不宴请,把家里的垃圾送至村边,发三柱香后烧毁,俗称“送穷鬼出门”。正月初七后拜年无禁忌。拜年先后按亲疏排列,一般是岳父、岳母、外公、外婆、舅舅、舅妈、姨妈等。初二是女婿到岳父家拜年,有俗称“初一崽、初二郞,初三初四姑婆和姨娘”“初一的崽,初二的郞,初三初四女看娘”等,小孩也要这天给外公、外婆和舅舅拜年。

初七俗称“上七”“人日”,民间习惯吃用米、豆、花生、番薯、芋头、大蒜、菠菜、芹菜、芥菜、生姜等做成的羹汤,称“七种羹”“七冬羹”,有“吃了七种羹,打点好营生”之说,寓意从这天起,年已过好,各人应在新的一年里开始新的劳作了。

元宵,正月十五日俗称“上元节”“正月半”“灯节”“元宵节”,“元宵似大年”。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民间有“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之说,厅堂、卧房、厨房、谷仓、牛栏、猪羊圈、花果树旁,甚至是厕所都要点上灯火,通宵不来,谓之“照蚁虫老鼠虚耗”。元宵这天,要吃元宵(汤圆),象征全家团圆、幸福,并举办“闹元宵”活动,有舞龙灯、耍狮子、摇采莲船、耍蚌壳舞、挑花篮灯、演戏唱歌等。

春节江西的传统习俗

元宵节既是春节活动的最高潮,也是春节活动的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