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抗美援朝战争影片《长津湖之水门桥》,如约而至。上映首日,《长津湖之水门桥》的票房数据就接近7亿元,打破了15项影史纪录,包括中国影史剧情片单日票房纪录、中国影史历史片单日票房纪录、中国影史战争片单日票房纪录、中国影史春节档剧情片档期票房纪录、中国影史历史片首映日票房纪录……网民对《长津湖之水门桥》的评论很高,声称比《长津湖》更好看、更感人,更引人入胜。
《长津湖之水门桥》是《长津湖》的续集,影片内容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在结束了新兴里和下碣隅里的战斗之后,七连战士们又接到了更艰巨的任务的故事。当然,集中的讲的就是发生在1950年12月的“三炸水门桥”这段真实的历史,也是七连故事的完结篇。水门桥不是桥,是架在长津湖引水管道,也是美国当时大撤退路上的最要害的地方。
应当说长津湖之水门桥战斗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成千上万次战斗中的一次,既普通又不普通,说它普通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国内所公布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档案和正史上甚至都没有出现过它的名字,说它不普通,是因为它又为战争双方许多亲历者以及后来者所念念不忘。广义上来讲,水门桥战斗并不仅仅限于水门桥,而是志愿军以水门桥为中心所组织实施的相邻若干阵地系列阻击战的统称。实际上,朝鲜战场上的每一场战斗,都是对志愿军意志信念的考验,都是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鲜活体现。
水门桥战斗背景
1.地理气候等因素
志愿军第9兵团战士在零下30多摄氏度行军集结(张崇岫摄,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摄影组组长 )
朝鲜东北部的盖马高原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崇山峻岭,森林密布,道路狭窄,人烟稀少,且气候寒冷,长津湖便位于此地。长津湖是长津发电站的蓄水湖,群山包围,地势险要。在盖马高原南端,长津湖底下引水涵洞里的水从这里汇入四条巨大的管道内,以极陡的坡度伸向山下流到河里。在管道和公路相交的地方,修建了一座通往长津湖地区以外的车道桥梁。桥架在两座山体之间,下面是万丈深渊,大概因为两边悬崖陡峭如门,这座桥就是水门桥,志愿军作战地图上标注为“发电所”。向南渡过此桥不远,便一眼能望见宽阔的海岸线和元山港口。
2.东线作战意图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中,美军参战部队是第8集团军第10军,阿尔蒙德任军长,作战任务是以主力向鸭绿江和图们江畔朝中、朝苏边境线推进,同时以一部兵力经长津湖地区向西线江界实施迂回进攻,切断志愿军的后方交通线,与西线美第八集团军部队会合,构成对西线志愿军主力的合围。针对与此,中方参战部队为志愿军第9兵团,宋时轮任司令员兼政委。毛泽东电示彭德怀、邓华:江界、长津方面确定由宋兵团全力担任,以诱敌深入寻机各个歼敌为方针。11月19日,第9兵团致电彭德怀、邓华,决定“集中二十、二十七两军主力先求歼击美陆一师两个团,钳制美七师之两个团,并力争继歼该敌之一部。”当美第10军向北推进之时,第9兵团主力尚在山东兖州地区北上途中,在长津湖地区,志愿军第42军正在节节阻击敌军,诱敌深入,掩护第9兵团开进。11月27日黄昏,第9兵团突然对长津湖地区美军部队发起猛烈反击,将美陆战第1师分割包围,使其首尾不能照应。在新兴里战斗全歼美第7师第31团级战斗队后,东线美军第10军全线动摇。阿尔蒙德命令所有部队向咸兴、兴南地区实施总退却,令美陆战第1师在美陆军第3师的策应下向南突围。
3.双方装备补给
美陆战第1师装备
志愿军第9兵团的武器装备大部分都是过去的日军以及缴获的淘汰美制装备,这些旧式装备对于极寒天气的适应性相对于苏制武器装备要差得多。不少步枪、冲锋枪、机关枪枪管以及火炮的炮口都因为气候寒冷而收缩变形,导致枪栓拉不开,炮弹无法塞进炮管,枪械射击时候卡壳,打不响等一系列现象出现,部分手榴弹也因为气候寒冷而导致导火索无法点燃。该部长期在中国华东驻扎作战,此次仓促进入朝鲜,战前发的是按华东地区一斤半标准棉花的棉衣裤,而不是东北地区的三斤。部队缺乏高热量食物,没有热水,吃的是炒面、土豆加雪,居住在野外,官兵体质全面下降。美军各部队御寒措施充分到位,武器装备有防寒配件,居住条件均为野战帐篷,每人配发一个鸭绒睡袋和防寒服,食物全部是铁制罐头食品。美陆战第1师全师编制人数超过25000余人,配备清一色的自动武器,大中小口径火炮齐全,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兵种建制齐全;下属三个团都配备24门火炮以及5辆坦克,除此之外,还配有一个拥有72门重型火炮的炮兵团,以及一个由70辆坦克组成的坦克营,并随时可得到陆战队第一航空联队的空中支援,后勤保障充分。
水门桥战斗过程
1.坚决破坏公路桥梁
当美军撤退至古土里时,志愿军第9兵团下令,各部队要集中一切力量,坚决堵截住美军,其中第20军主力,坚守黄草岭及其附近阵地,阻敌打援,坚守1081高地和水门桥,待26军南进时,全力攻歼古土里之敌。第20军第89师于运动中截击逃敌配合主力作战。志愿军官兵围歼美军的有力自然条件就是依托山势天险堵住对手,其中一条有效举措就是炸毁公路桥梁。据《长津湖阵中日记》记载,20军军长张翼翔就有数十次布置炸毁公路桥梁任务。在11月29日1时25分,20军军长张翼翔在回复参谋长俞炳辉报告时即指出:在古土里的南边要坚决破坏公路,这一任务由军侦察营负责。因为军侦察营始终联络不到,20军副军长廖政国致电俞炳辉已派180团副团长都曼令率一个营去黄草岭继续破击公路。俞炳辉回电:已进行更彻底破坏。同日8时5分电文指出“60师白天无论如何要阻击古土水敌向北增援,下午把公路桥梁用炸药炸坏防坦克”等等。尽管黄草岭地区各处公路、桥梁并没有美军驻守,但是美军战斗工兵营在不停修路时也担任维护任务,志愿军与这些战斗工兵营发生过多次交火。据美军《第10军长津水库战斗特别报告》指出,12月2日至5日,沿线共有4座桥梁被破坏,其中水门桥情况最为严重。
2.三次炸毁水门桥
水门桥被志愿军破坏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暂时无法通过在水门桥前的道路休整11月29日 夜里,以爆破技术娴熟著称的志愿军第20军第60师作战参谋郭荣熙被师长紧急派往正在黄草岭上的第180团。他在《刀锋》文献记录片中称:“师长命令就是要炸黄草岭水力发电站的铁路,公路桥要炸掉。这是一条。第二条往金矿下面的通道隔离开的一条公路,一条铁路,小铁路,这么宽,要炸掉。报告团长,我完成炸桥。炸桥任务重”。这座桥梁就是位于古土里以南,约5.6公里处的水门桥。12月1日,郭荣熙经过紧张有序的准备后,带领炸桥小分队将水门桥成功炸毁,但美陆战1师第1工兵营迅速将其修复;12月4日夜,志愿军小分队第二次炸毁水门桥,美国陆军第10军第73工兵营又在桥上架设了M2车辙桥——M2车辙桥是美军工兵部队装备的专用架桥器材,由钢制和木制车辙板组合而成,可以架设起30米至50米跨度,可通行40吨的M26坦克——这样就使水门桥恢复通行;12月6日夜,志愿军第三次组织小分队炸毁水门桥,这次连桥梁基座都炸掉了。美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命令师工兵参谋兼第1工兵营营长约翰·帕特里奇中校必须尽快架起一座桥。7日,8架C-119运输机将8套M2车辙桥部件(一共是8个钢梁预制件和4个木制车辙板)空投到古土里,美军工兵部队收到了6个钢梁(另外2个中1个落到志愿军阵地,1个着陆时损毁)和3个木制车辙板(另1个在着陆时损毁)。9日上午,帕特里奇指挥的卡车于中午前后到达水门桥,12时30分开始架桥。由于志愿军炸桥时将桥基都彻底炸毁了,使得两边的距离扩大到8.8米,而M2车辙桥的钢梁却只有7.3米,帕特里奇立即指挥60名战俘和一些步兵利用附近废弃的铁路枕木再加上沙袋垒起桥基,接着再架设钢梁,然后架上木制车辙桥板,至16时再次修复成功。很多人知道志愿军“三炸水门桥”,却不知志愿军还有第4次、第5次破桥,而且,第5次破桥不是在晚上而是在大白天实施!关于志愿军前三次破桥的时间,中美双方的记载不同。根据中方记载,分别是12月1日、4日、6日。但实际上,由于当年志愿军各种材料中并没有“水门桥”的称呼(是后来的人用的这个名字,具体不可考),上述三次破桥时间其实是根据有关材料和一些老兵的回忆推断出来的,可能有误。中文媒体普遍引用的3次破桥时间,与美方记载不一致。美方资料并未明确记载志愿军3次破桥的具体时间,而是笼统记载为:早在12月4日,美军就发现水门桥第3次被炸。根据《第10军长津水库战斗特别报告》记载,志愿军对水门桥进行了第4次破坏,时间是12月5日夜:《第10军长津水库战斗特别报告》第2部分第59页截图根据美方的资料,志愿军至少4次破桥。如果再查阅中方资料,其实12月5日晚并非最后一次破桥,志愿军还实施了第5次破桥,时间是12月8日”白天”。第5次破桥的依据来自中方原始资料第20军《阵中日记:长津湖战之三》(第25-26页):12月8日上午10:40,第20军军长张翼翔向该军参谋长俞炳辉询问第60师180团破路情况,得到的回复是“昨晚未破……修复可通”。由此可见,第一,“修复可通”一词说明,桥应该是断的,但断得不够彻底;第二,志愿军本拟在12月7日晚(毕竟当天知道美军在运送修复桥梁的组建,张翼翔肯定急了)对水门桥进行“追加破坏”,但未实施。张翼翔得知12月7日晚未能破桥,马上指示俞炳辉参谋长:“立即令其前去破击。”当日(12月8日)19时,张翼翔将得到的消息告知俞炳辉:“门岘与堡后庄洞桥已被破,坦克确不能通过。”门岘与堡后庄之间的阻击和破路任务,正是第180团担负的任务。由此可见,志愿军第5次破桥当发生在12月8日上午10:40至19:00之间。综合以上情况看,中方记载为“三炸水门桥”,也许与中国人喜欢用“事不过三”的习惯有关,志愿军破桥次数实际上不止3次,而是5次。值得注意的是,美方描述志愿军第5次破桥用了这样一个词:somehow——不知怎么做到的(When Peppin measured the gap in the bridge, it proved too wide to be covered by the M-2 treadway sections themselves. This was an unanticipated problem stemming from additional damage the Chinese had somehow accomplished since Partridge overflew the gap several days earlier.)可见,志愿军突然一反常规在白天行动,虽然很冒险,但恰恰出乎美军意料,实现了奇袭之效。志愿军战士在冰天雪地的战壕里准备迎击敌人(张崇岫 摄)下碣隅里美陆战第1师主力在空运1000余名伤员后,于12月6日拂晓在大量飞机、坦克掩护下,从下碣隅里突围南逃。此时,志愿军第20军在水门桥周边阵地,尤其是北侧的1304阵地和U型拐弯处的1081高地,层层设防阻击,但部队连日冻饿,体力虚弱,战斗部队冻伤减员达40%以上,严重影响战斗力。12月8日,在水门桥以北,美军陆战第1师在古土里以南隘路处,被志愿军20军58师172团2个连阻截。美军在大量航空兵配合下猛攻夺路,一面急调黄草岭、真兴里美军部队北援接应。2个连的志愿军官兵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中,顽强作战。阻击战打了一天一夜,2个连的志愿军共歼敌800余人,最后全部战死或冻僵在阵地上。战后美国人写道:“这些中国士兵忠实地执行了他们的任务,没有一个人投降,全部坚守阵地直到战死,无一人生还。”美陆战第1师士兵在修复水门桥之后,沿主要供应线继续向南推进。据《陆军第二十集团军军史》记载,9日,黄草岭,真兴里之敌倾全力南北夹击我门岘及1081高地阵地,我守备分队全部壮烈牺牲。第60师第180团1营2连在连续几天几夜的战斗中,全部阵亡或冻死在阵地上。据美军战史记载:2连在承受了美军空中火力、榴弹炮和迫击炮的轮番轰炸后,依然坚守阵地。当A连从两个方向向1081高地主峰发起最后的冲锋时,2连幸存人员还发起了反冲锋,做最后的抵抗。最终2连全部阵亡,无一人投降。2连造成美军A连一半的人阵亡,负伤,被冻伤。同时,美第7师也在堡后庄发起攻击,战至9日12时,3营仅剩2个班坚守在阵地上。据记载“我60师180团全部及179团一个营在南北夹击之下坚决阻敌于门岘与堡后庄之间,该部经二天顽强艰苦之激战后团长牺牲,参谋长重伤,全部仅剩二十人,又无有生力量增援,故于是日十八时被敌打通。”12日,美陆战第1师在美第3师的接应下,最终逃出志愿军第9兵团在长津湖地区的包围圈,逃往咸兴、兴南地区,并在12月14至24日分批从兴南港登船撤离,志愿军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也到此结束。志愿军战士们追击逃往咸兴港的美陆战第1师(张崇岫 摄)志愿军第9兵团东线作战的战略意义志愿军第9兵团在艰苦条件下,同美军浴血奋战十余个昼夜,歼敌13916人,给美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一部歼灭性打击。据美国海军陆战队官方战史披露,仅在11月27日至12月15日,美军陆战第1师战斗减员4400多人,非战斗减员达7321人。美国战史称:“陆战队历史上,从未经历过如此悲惨的艰辛和困苦。这简直是一次地狱之行”。志愿军第9兵团自身减员也较大,毛泽东在看到东线战斗的报告后给《宋时轮、陶勇及二十军全体战斗员》的信中写道,“东线伤亡四万多人,其中冻死冻伤就有三万多人”。经中央军委批准,第9兵团留在朝鲜修整,后全员参加第五次战役。12月11日,宋时轮对志愿军东线作战进行了总结检讨,指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对敌作战情况调查研究不察、对地形道路侦查不清楚、特别是敌情不明以致盲目性的吃亏等。尽管如此,第9兵团在极度困难情况下,还是完成了艰巨的战略任务,志愿军总部和毛泽东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志愿军司令部和政治部于12月15日联合致电第九兵团首长和全体指战员指出:“你们在冰天雪地,粮弹运输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与敌苦战半月有余,终于熬过困难,打败了美国侵略军陆军一师及第七师,收复东线许多重要城镇,取得了很大胜利,基本上改变了朝鲜的局势,迅速地转入对敌反攻。”毛泽东在12月17日电报中指出:“九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条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由于气候寒冷,给养缺乏及战斗激烈,减员达四万人之多,中央对此极为怀念。”
本文转自“方志江苏”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