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以后,家长会感到放松,认为孩子交给学校和老师就可以了,家长不需要承担教育责任。前几天,有位家长愤而退群,就是因为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家长认为是老师没有尽到责任。 被称为“传奇妈妈”的斯坦福教育学博士陈美龄,却说:教育的全部责任在于家长,人格形成这么重要的工作,不能扔给学校就不管了。 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一生中,家庭教育所占的比重是百分之七十五。” 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不管孩子处于幼儿时期,还是学龄时期,亦或是青春期,父母的重要责任所占比重都是最大的。 父母的付出和孩子的未来成正比,父母现在的辛勤努力,给孩子的正面影响,会换来孩子更好的未来。 陈美龄曾是80年代一名当红歌星,与邓丽君齐名,却选择暂时隐退,结婚生子。后获得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并将3个儿子先后全部送进斯坦福大学。她完成了从偶像歌手——教育学博士——传奇妈妈的转变。 陈美龄不仅养育孩子,还带儿子去电视台上班,一度引发以她英文名命名的“Anges争论”,并登上了美国《Times》周刊。 陈美龄经常被问到有什么特别的教育,为了解答众人的疑问,她将自己的育儿心得形成了50个教育法。她强调: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是身心两方面综合人格形成的过程。好习惯要趁早培养,尤其在小学阶段。 父母给孩子倾注无限的爱陈美龄谈到身为家长的8个觉悟,其中一个是:父母给孩子倾注无限的爱,被爱,才会信任他人。 为了让孩子感受到最直接、最纯粹的母爱,陈美龄每次工作完回家都要紧紧拥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就是父母的幸福源泉。 夫妻二人因为工作繁忙,会精打细算、节约时间留给孩子,买东西会选择送货上门、网购,去美容连头发都不吹。几乎没有二人世界,也不去和朋友聚会。 父母努力给孩子无私的爱,三个儿子感觉从小都被爱意围绕,在生活中互相带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教育孩子时,夫妻通力合作,尤其是择校类关键决定,要听对方的建议。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两个人协商沟通,预见未来,才能做出有利于孩子的明智选择。一个人的时间也是局促的,不可能参与孩子的全部生活,需要另一半的参与,让孩子永远不会感到落寞。 孩子上小学以后,学习模式、学习环境都和幼儿园大相径庭,孩子很难一坐45分钟、很难每次都能全部听懂老师的指令、很难轻松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都需要家长全力以赴陪伴孩子,而不是只把责任推卸给老师。 小学期间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进行自我肯定、需要学习独立社交、需要培养好的性格,都不能独立完成。 12岁之前的孩子还崇拜父母,听父母的话,在这期间,父母使把劲,塑造好孩子,为未来几十年打好基础。 培养好学孩子,要讲究方法陈美龄认为,每个孩子天生都爱学习。孩子不爱学习,是觉得学的东西没用、没意思。或者学习跟不上,越学越困难,慢慢就不喜欢学习了。 陈美龄经常和孩子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意义、学习的好处,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从而爱上学习。 每个孩子都有短板,很多家长会给孩子报培训班弥补不足,但陈美龄反其道而行之。她不会让孩子刻意多花时间在不擅长的科目上,而是鼓励孩子研究擅长的科目,并提供有利条件。孩子在擅长的科目上获得自信,不擅长的科目也随之好转。 陈美龄认为孩子在小学期间没有自我管理能力,所以一直陪着孩子写作业,不仅是检查孩子会不会做,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到“学习一点都不难,是很快乐的”。 她和孩子一起预习、复习,还教孩子一些背诵的方法,目的就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孩子的学习生涯,拼的就是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如果小学期间不爱学习,基础打不劳,升入初中、高中,科目增多、难度加大,学习就会越来越吃力。 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家长就要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是为自己而学、学习是有方法的、学习是快乐的、学习能让好的更好不好的也不会掉队。 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看黑板、听老师讲课、记笔记、复习、预习、写作业、坐姿端正、书写工整。不论是一二年级,还是三四年级,家长都不要松懈,防止三级滑坡现象。抓好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就会轻松很多。 抓住孩子人格形成关键期陈美龄认为,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有责任让他们相信自我,并拓展自己的潜力。 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自我肯定,多鼓励孩子、欣赏孩子、关注孩子,不和别人比较,让孩子喜欢自己,从而喜欢他人。 陈美龄不允许孩子在12岁前接触电子游戏,更建议孩子看书、通过互联网学习有用知识。希望孩子拥有爸爸妈妈都不敢想的梦想,督促孩子为了梦想而努力。 重视孩子的兴趣培养,让孩子博览群书、具体实践。让孩子学会感恩,认识到自己是幸运的。想做的事情尽情挑战,不惧怕失败。 拥有坚韧人格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但是很多家长却信奉“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把孩子送入学校,撒手不管,走一步看一步,等到老师反馈了,才着急去管理孩子,其实很多时候都来不及了。即使来得及,也要花费小时候多倍的心力,劳心费力,很多家长都感觉无药可救,想任其随波逐流。 很多问题发生于青春期,但是形成于儿童期,防微杜渐才是正确之道。 埃里克森认为,6-12岁童年期,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能力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无能。 6-12岁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但是孩子白天的时间主要在学校,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在家。影响孩子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都有很多变数,需要父母做好引导,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小学阶段不能重来,关系到孩子将来是不是一个人格健全、心理品质健全的人。 大量育儿案例背后,都有一个共性,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特别是6-12岁这6年。这6年还是家长最能使上劲的时候,到了初中以后,孩子的主要影响者将不再是父母,而且很多孩子会住校,和父母相处的机会少之又少,留给父母的教育机会不多。 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很无奈地表示,孩子叛逆不听话,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因为孩子更需要归属感,在父母身上不能满足。 这就意味着,父母必须在孩子12岁之前,打造好孩子的学习、习惯、人格基础,到了青春期,孩子才能更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才不会走偏。 要不然,家长面临的就是,孩子无休止的叛逆,自己的情绪处于人生最低谷。 小学阶段,孩子到了学习、社交、习惯、人格的飞跃期,一切都有不确定性,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个阶段,帮助孩子确立三观。 小学这6年,如果家长缺乏整体认识、没有可行方法,只是跟着情绪走,跟着感觉走,下意识教育孩子,就会耽误孩子的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