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山和尚参禅警语

 陈延普 2022-02-07
评:尽大地人都堪任,惟除无知不具信根者,纵是释迦佛放光动地,其奈尔何?

  玄沙云:仁者,莫祇是记言记语,恰似念陀罗尼相似。踏步向前来,口里哆哆啝啝,被人把住诘问着没去处,便瞋道,和尚不为我答话,恁么学事,大苦,知么?
  评:记言语者,谓之杂毒入心,碍正知见。世间读书人记文字多,便不能融化,何况究出世法,肯食他人涎唾耶。

  玄沙云:有一般坐绳床和尚,称善知识。问着摇身动手,点眼吐舌瞪视。
  评:此等之流,通身是魔,通身是病,到腊月三十日,未免闹去在。

  玄沙云:更有一般,说昭昭灵灵,灵台智性,能见能闻,向五蕴身田里作主宰。恁么为善知识,大赚人,知么?我今问汝,汝若认昭昭灵灵是汝真实,为甚瞌睡时又不成昭昭灵灵?若瞌睡时不是,为甚么有昭昭时,汝还会么?这个唤作认贼为子,是生死根,妄想缘气!
  评:此是弄精魂汉,瞌睡时既做不得主,生死到来作么生折合:一生胡乱做去,岂但哄人,皆自哄耳。

  玄沙云:汝今欲得出他五蕴身田主宰,但识取汝秘密金刚体。古人向汝道,圆成正遍,遍周沙界。
  评:秘密金刚体,即圆成正遍;遍周沙界,分明向汝道。须是全身拶入,始得。

  玄沙云:佛道闲旷,无有程途;“无门解脱之门,无意道人之意”;不在三际,故不可升沉;创建乖真,非属造化。
  评:若会得此意,不费纤毫功行,立地成佛,还多了个成字。

  玄沙云:动则起生死之本,静则醉昏沉之乡;动静双泯,即落空亡;动静双收,颟顸佛性。
  评:行人多厌动取静,静久复思动,须剔起眉毛,打破动静窠臼,始是道人用心也。

  又云:必须对尘对境,如枯木寒灰;临时应用,不失其宜;如镜照诸像,不乱光辉;鸟飞空中,不杂空色。
  评:如枯木寒灰,盖无心;不失其宜,盖应物,岂与灰心泯智者同日而语哉。其不乱光辉、不杂空色、云云自彼,于我何为。

  玄沙云:所以十方无图象,三界绝行踪;不堕往来机,不住中间意。个中纤毫道不尽,即为魔王眷属。句前句后,是学人难处,所以一句当天八万门,永绝生死。
  评:此语贵在一句当天八万门,尽十方世界,无纤毫空缺处、无纤毫图象、无纤毫行迹。可谓光烁烁、活泼泼,佛祖众生没处安着,生死二字,是阿谁恁么道?

  玄沙云:直饶如秋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
  评:坐禅人万一不到恁么田地。到得,尚是生死岸头事,须是寻个活路,始得。

  玄沙云:道人行处,如火销冰,终不却成冰;箭既离弦,无返回势。所以牢笼不肯住,呼唤不回头,古圣不安排,至今无处所。
  评:道人之心,合当如是,但将此段细抹将来自然省力,沾黏些儿不得,若将识心凑泊,正所谓“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玄沙云:今时人不悟个中道理,妄自涉事涉尘,处处染着,头头系绊。纵悟,则尘境纷纭,名相不实。
  评:处处染着,头头系绊,只是究心不切,命根不断,不肯死去!真正参学人,如过蛊毒之乡,水也不可沾着一滴,始得个彻头。

  玄沙云:便拟凝心敛念,摄事归空,闭目藏睛;纔有念起,旋旋破除;细想纔生,即便遏捺。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外道,魂不散的死人。冥冥漠漠,无觉无知,塞耳偷铃,徒自欺诳。
  评:病在不起疑情、不究公案、不肯全身入理。只是将识心遏捺,纵是澄澄湛湛,毕竟命根不断,终不是做工夫人。

  玄沙云:仁者,莫祇长恋生死爱网,被善恶业拘将去,无自由分。饶汝炼得身心同虚空去,饶汝到精明湛不摇处,不出识阴,古人唤作如急流水,流急不觉,妄为恬静。
  评:识心不断,纵炼得身心如虚空,终被恶业牵引去,精明湛不摇处,正是识阴,如何免得生死?总而言之,不究彻大理,悉是虚妄!

  玄沙云:恁么修行,尽出他轮回不得,依前被轮回去。所以道,诸行无常,只是三乘功果,如是可畏,若无道眼,亦不究竟。
  评。总收上数段法语,皆非究竟;三乘行人,纵行六度万行,皆生灭法,于实际理地,全然没交涉。

  径山云:今时有一种外道,自眼不明,只管教人死獦狚地,休去歇去。若如此休歇,到千佛出世也休歇不得,转使心头迷闷耳。
  评:不肯起疑情,则命根不断!命根既不断,休亦不去,歇亦不得!即此休歇二字,便是生死根本,纵百劫千生,终无了的日子。

  径山云:有一等人,教人随缘管带,忘情默照,照来照去,带来带去,转加迷闷,无有了期。
  评:既有能带之心,所照之境,能所对立,非妄而何?若以妄心为参究,便于自心不得自在,只须坐断两头,能所不立,则碍膺之物,如桶底脱矣。

  径山云:又一等人,教人事事莫管,但只恁么歇去。歇得来,情念不生,到恁么时,不是冥然无知,直是惺惺历历。这般的更是毒害,瞎却人眼,不是小事!
  评:只饶到惺惺历历,此是对寂之法,非参究耶。若参究,直欲发明大事,既不如是,岂非毒害者哉。

  径山云:不问久参先达,若要真个静,须是生死心破,不着做工夫。生死心破,则自静也。
  评:疑情发得起,则生死心凝结在一处;疑情破,则生死心破。于此破处,求其动相,了不可得。


  二、示疑情发不起警语

  做工夫疑情发不起,便欲寻行数墨,检讨文字,广求知解,将佛祖言教一串穿过,都作一个印子印定,纔举起一则公案,便作道理会去,于本参话头上,不能发起疑情,逢人难问着,则不喜,此是生灭心,非禅也;或随声应答,竖指擎拳,引笔疾书,偈颂开示,使人参究,亦有意味,自谓得大悟门。殊不知疑情发不起,皆是识心使然。若肯一念知非,全身放下,见善知识求个入路则可。不然,生灭心胜,久之则成魔着,殆不可救。

  做工夫疑情发不起,于境缘上生厌离,喜到寂静无人处坐去,便觉得力,便觉有意思,纔遇着些动处,即心不喜,此是生灭心,非禅也。坐久则与静境相应,冥然无知,绝对绝待,纵得禅定,凝心不动,与诸小乘,何所异也。稍遇境缘,则不自在,闻声见色,则生怕怖;由怕怖故,魔得其便;由魔力故,行诸不善,一生修行,都无所益,皆是最初不善用心、不善起疑情、不肯见人、不肯信人,于静谧处强作主宰,纵遇善知识,不肯一念知非,千佛出世,其奈尔何。

  做工夫疑情发不起,将情识妄想心遏捺,令妄心不起,到无起处,则澄澄湛湛,纯清绝点,此识心根源,终不能破,于澄湛绝点处,都作个工夫理会,纔遇人点着痛处,如水上捺葫芦相似,此是生灭心,非禅也。盖为最初不肯参话头、起疑情,纵遏捺得身心不起,如石压草;若死得识心成断灭去,正是落空亡外道;若断灭不去,逢境缘时,即引起识心,于澄湛绝点处,便作圣解,自谓得大悟门。纵则成狂,着则成魔,于世法中,诳妄无知,便起深孽,退人信心,障菩提道。

  做工夫疑情发不起,将身心器界悉皆空去,空到无管带处,无依倚处,不见有身心,不见有世界,非内非外,总是一空,谓空便是禅,谓空得去便是佛,行也是空、坐也是空,空来空去,行住坐卧,如在虚空中行,此是生灭心,非禅也。不着则成顽空,冥然无知,着则成魔,自谓得大悟门,殊不知与参禅没交涉。若真是个参禅汉,发起疑情,一句话头,如倚天长剑,触其锋者,即丧身失命。若不如是,只饶空得一念不起时,只唤作个空无所知,非究竟也。

  做工夫疑情发不起,遂将识心揣摩,把古人公案胡乱穿凿去,谓是全提、谓是半提、谓是向上、谓是向下,是君是臣、是兼带语、是平实语,自谓见解人所不及。纵一一说得道理,与古人一口吐气,此是生灭心,非禅也。殊不知古人一语一言,如嚼绵絮团,使人吞不下、吐不出,岂肯与人生出几多解路,引起人识心耶?若疑情发得起,全身拶入去,此解路识心,不待你死去,自然帖帖地。

  做工夫疑情发不起,将身心看破,纯是假缘,其中自有一物往来,能动能静,无形无相,于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散则遍周沙界,收则不立纤尘,向这里一认认定,不肯起疑情,不肯参究,便谓了事人,此是生灭心,非禅也。殊不知生死心不破,将此等为快意,正是弄识神,一朝眼光落地,便作不得主,随识神牵引去,随业受报去。若善业多,则生在人间天上,到四相五衰逼将来,便谓佛法无灵验,由此谤法,堕在地狱饿鬼道中,出得头来,知是几多劫数?以此观之,参禅全要见人,若自作主宰,总用不着。

  做工夫疑情发不起,便认定个眼能见、耳能闻、舌能谈、鼻能嗅、手能执着、脚能运奔,是自己一灵真性,向这里度量,谓是悟门。逢人则瞪眼侧耳,手指脚踢,以为佛法,此是生灭心,非禅也。古人唤作如发痫病相似,又云:在曲彔床上弄鬼眼睛相似,弄来弄去,弄到四大分散时,则弄不去。更有一等恶见,以此为奇特,递代相传,受人供养,无惭无愧,逢人问法,则大喝一声,大笑一场。殊不知从来未曾参究,命根未断,纵行善事,都是魔业,非究竟也。

  做工夫疑情发不起,便欲做有为功行:或做解脱、或行苦行;冬不炉、夏不扇;人来乞衣,便全身脱去,甘心冻死,谓之解脱;人来乞食,便自己不食,甘心饿死,谓之解脱,更有种种不可具说。总而论之,皆是胜心所使,诳惑无知。彼无知者,谓是活佛,谓是菩萨,尽其形命,承事供养。殊不知佛戒中谓之恶律仪业,虽是持戒,步步结罪;又有一等烧身燃臂,礼佛求忏,谓之功课,于世法中,亦是好事,参究分中,当得甚么事?古德云:切莫向他机境上求。谓礼佛是机境,求忏是机境,佛法中一切好事悉机境也。不是教你不行此一切善事,但用心一处,此一切善事,悉能助发滋培善根,他日道眼忽开,焚香扫地皆佛事耳。

  做工夫疑情发不起,便欲散诞去、便欲活泼去;逢人则自歌自舞、自欢自乐;或水边林下,吟咏笑谈;或市井街坊,横行直撞,自谓是个了事人。见善知识开丛林、立规矩:或坐禅或念佛、或行一切善事,则抚掌大笑,生轻慢心、谤渎心。自不能行道,障人行道;自不能讽经礼忏,障人讽经礼忏;自不能参禅,障人参禅;自不能开丛林,障人开丛林;自不能说法,障人说法。凡有善知识出世,设几个难问,向人天众前多答一句、多问一句、喝一声、打一掌。善知识见彼做鬼戏相似,或不理会,他便向人道,某善知识不会这个道理。苦哉苦哉!此是生灭心胜,久之则摄入魔道,造无穷深孽,受魔福尽,堕无间狱,虽是善因,而招恶果,悲夫!

  做工夫疑情发不起,觉得同众人动止不便,太拘束、太烦紊,便欲向深山无人处住静去,或向一间房屋里住静去。初则硬作主宰,闭目凝心,跏趺合掌,硬硬做去。或一年二年、一月两月,不见下落;又有一等坐得三两日便坐不住,或看书、或散诞、或做偈、做诗、或关门打睡;外现威仪、内成流俗;更有一等恶少年、不识廉耻、不信因果、潜行贪欲,逢人则恣口肆意、诳妄无知,自言我曾见善知识来、我得上人法,使无知者信受,与彼通好,或结为道友、或招为徒弟,上行下效,自不知非,不肯返省、不肯见人,妄自尊大,大妄语成,此辈名为可怜悯者。今时厌大众、求私室,宁不寒心者哉?若真正学道人,慎勿萌此念,正好向众人中参究,彼此警觉,纵不悟道,决不陷到这般田地,学者不可不警也。


  三、示疑情发得起警语

  做工夫疑情发得起,与法身理相应,见尽大地光皎皎地,无丝毫障碍,便欲承当个事,不肯撒手,坐在法身量边,由此命根不断。于法身中似有见地,似有受用,殊不知全是子想,古人唤作隔身句。既命根不断,通身是病,非禅也。
  到这里只须全身拶入,承当个大事,亦不知有承当者。古德云:“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若命根不断,全是生灭心;若命根断去,不知转身吐气,唤作堕身死汉,非究竟也。这些子道理不难会,自是行者不肯见人,若遇着善知识磕着痛处,当下知归,其或未然则伏尸万里也。

  做工夫疑情发得起,与法身理相应,搅浑世界,得波翻浪涌一段受用。行人耽着此受用,推不向前,约不退后,由此不得全身拶入。如贫人遇着座黄金山相似,了了明明知得是金,不能随手受用,古人唤作守宝汉:通身是病,非禅也。
  到这里只须不顾危亡,始得与法相应。天童所谓“普周法界浑成饭,鼻孔累垂信饱参”,若不得鼻孔累垂,如坐在饭箩边饿杀,大海里渴杀,济得甚么边事?所以道悟后只须见人,如古德悟后见善知识,大有样子,若自承当个事,不肯遇人抽钉拔楔,皆唤作自欺底汉耳。

  做工夫疑情发得起,与法身理相应,看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尽大地畗塞塞地,无纤毫空缺处。忽生一个度量心,似障了面前、障了身心,提亦不起、扑亦不破;提起似有、放下似无;开口吐气不得、移身换步不得、正恁么时亦不得:到这里通身是病,非禅也。
  殊不知古人用心纯一,疑情发得起,看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不生度量心,不起别念,硬硬逼拶去。忽朝打破疑团,通身是眼,看山依旧山、见水依旧水,山河大地从甚么处得来,求纤毫悟迹了不可得。到恁么田地,只须见人,若不见人,枯木岩前,歧路中更有歧路,到此不蹉跎,不被枯木桩绊倒者,博山与他结个同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