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以代谢紊乱、血糖增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其主要病因是不同程度的胰岛素分泌缺陷及胰岛素抵抗。长期血糖增高会对人体的心、脑、肾、血管及周围神经等产生不可逆的损伤。一旦确诊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进行饮食、锻炼等生活方式的自我管理,并接受合理的降糖治疗。 如何确诊糖尿病 从字面看,“糖尿病”似乎是以“尿糖”为特征的疾病,但事实上,仅靠尿糖阳性不足以诊断糖尿病。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糖尿病患者的尿糖结果还可呈现阴性。因此,是否能够确诊糖尿病主要取决于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那么,想要明确自己是否得了糖尿病需要做哪种检查呢? 空腹血糖(FPG) 指禁食(可正常饮水)8~10小时后采集静脉血测定的血清葡萄糖浓度。临床上,连续两次FPG≥7.0毫摩尔/升可诊断为糖尿病。大多数患者都是据此诊断为糖尿病的。 餐后2小时血糖 患者口服75克葡萄糖,等待2小时后测定的血清葡萄糖浓度。这是用于诊断糖尿病的另一个依据。若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可诊断为糖尿病。临床上某些患者空腹血糖不高,但是餐后血糖明显升高,对于这一类患者,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有助于诊断糖尿病,减少漏诊的情况发生。 很多人没有糖尿病,却担心自己有患糖尿病的可能,想要做个检查测测自己的糖代谢能力。那么这种情况,可以做以下检查。 怎样了解血糖控制得如何 糖尿病患者在日常血糖自我监测中可发现,受每日饮食、运动等因素的影响,血糖水平往往波动很大,因而不易评估血糖的控制情况。为了解一段时间以来血糖的平均水平,我们需要检测血液中更为稳定的标志物——糖化蛋白质。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血液中长期高浓度的葡萄糖可以跟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发生不可逆的反应,缓慢生成糖基化的产物,即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在血液中能够稳定存在一段时间(6~8周),由于它的浓度不受饮食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能够反映过去两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利于评估血糖的控制情况。一般情况下,HbA1c值介于6.0%~7.0%之间,代表血糖控制比较理想;介于7.0%~8.0%之间,代表血糖控制一般;介于8.0%~9.0%,代表血糖控制比较差,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当HbA1c>9.0%时,代表血糖控制差,易并发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但是,当患者本身患有血红蛋白代谢异常的疾病时,糖化血红蛋白就不适用了,这时我们可以检测糖化白蛋白来评估血糖的控制情况。 糖化白蛋白(GA) 除了血红蛋白,血清中的白蛋白也可发生糖基化而形成稳定的糖化白蛋白。不过由于白蛋白的半衰期比较短(约20天),因此糖化白蛋白反映的是过去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GA不受血红蛋白代谢异常的影响,是对HbA1c的补充。但是对于某些疾病状态下(如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等),白蛋白水平本身就有异常的患者,GA就不适用了。 除了上述检测,临床上还常检测胰岛素相关物质来反映胰岛β细胞的功能,如C肽和胰岛素原。 是否有患并发症的风险 糖尿病易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多种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对身体有很大的危害,需要积极预防。那么,想要了解自己是否有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可以做以下检查。 酮体 糖代谢障碍时,会产生大量酮体。酮体中β羟丁酸占78%,乙酰乙酸占20%,丙酮占2%。酮体的蓄积可引发酸中毒甚至昏迷。临床上常通过检测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来反映血液中酮体的水平,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全血乳酸/丙酮酸 乳酸是糖代谢的中间产物,由丙酮酸还原而来。糖代谢障碍时,丙酮酸大量还原为乳酸,造成乳酸堆积。测定血液中的乳酸/丙酮酸水平,有助于诊断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尿微量白蛋白(AER/ACR) 糖尿病性肾脏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有很高的比率,很多患者发病时即存在糖尿病肾病。正常人的尿液中没有白蛋白的存在,但在糖尿病状态下,多种因素导致的肾脏损伤可使白蛋白“渗漏”到尿液中,因此检测尿液中的微量白蛋白可以识别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临床中,常见的反映尿微量白蛋白的项目有尿白蛋白排泄率(AER)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值(ACR)。 血脂、肝肾功能等检查 由于糖代谢障碍往往伴随脂代谢异常,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血脂、肝肾功能等检查,来评估糖尿病心、脑、肾等并发症的风险。 文:中日友好医院检验科 李囡 编辑:杨真宇 穆薪宇 审核:徐秉楠 闫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