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王安石和司马光谁的政策更正确,进一步来说,二人谁更懂经济。现在一种说法是,司马光...

 新用户04570WNT 2022-02-08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王安石和司马光谁的政策更正确,进一步来说,二人谁更懂经济。现在一种说法是,司马光是保守派,王安石是变革派。正是由于二人巨大分歧拉开的北宋中期的党争,也埋下了北宋覆灭的祸根。
现在都说司马光是奸臣,将收复的西夏的领土又退给了西夏,以及有名的阿云一案,种种行为都在证明司马光在政治上的保守。而王安石则是变革派,变法的原因是北宋经济疲敝,国库空虚。宋神宗让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就在于此。更是为了收回燕云十六州,平定西夏,王安石变法首先是军事原因,而后才是经济原因。这是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政治背景。
“王安石变法”主要包括13条举措,6条是经济变革,2条兼具理财和强兵的功能,另有2条直接与强兵有关,余下3条是政治变革。具体措施就不说了,但不得不说的是,王安石变法有很大的理想性,进一步来说,就是过于超前,北宋的政治体系无法接受这一经济政策。而司马光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早就看到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理想主义成分好阴暗面,也看到了在整个变法实施过程中,官员的政绩和平民百姓之间的冲突。王安石变法的确是让国家收入增长了。变法第一年,国库增收20%。但民间经济立即萎缩,百姓不堪重负。当然也侵害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这在司马光看来,就是把一个口袋里的钱换到另一个口袋而已。
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王安石是经济学家,司马光则是学者。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司马光和王安石虽然私交不错,但政治上极度对立。这里就有一个问题,王安石肯定懂经济,而司马光根本不懂经济。实际上,二人对经济理解都差不多,区别在于,司马光注重节流,而王安石在于开源。用王安石的话说就是:“国家财力不足,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人才。而司马光则说:“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意思就是,天地之间的财富是一个定数,要百姓富足,官府就必须让利。王安石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王安石的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至于变法成不成功,措施是否得当,另当别论。但司马光惧怕失败或质疑效果而因循守旧不变法就是他最大的错误。
在过去王安石的评价很低,很多历代帝王都以王安石为戒。司马光的形象很正常,而20世纪以后,王安石在历史上的形象就变好了。而在司马光变成一个极为负面的形象。司马光的问题在于。他的怨气蒙蔽了他的双眼,只剩了意气之争。所以高太后启用司马光短短半年时间中,尽罢新法、尽黜新党,北宋党争从此开始。司马光也是一个“拗相公”。王安石的气魄,能力,眼界,在两宋都是顶尖的存在。司马光显然不如王安石,挑问题永远都能挑出来,任何一个政策都会有不足的一面,坐而论道容易,作为政治家没有历史贡献。司马光作为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只能说王安石变法太急了,不够稳,太超前,其经济水平和眼光远超当时很多人,但不适合北宋的体系,司马光也许也懂经济,但是他是一个完全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维护的是他的自身利益。只能说立场的不同和对经济的理解不同,才是二人最大的分歧。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