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铜元的流通痕迹:到肉眼所见为止

 馱夫 2022-02-08


流通痕迹

流通痕迹指铜元在流通过程的,受到外力作用产生的瑕疵,包括了磕碰、划痕、磨损等。

磕碰与划痕

磕碰是铜元在流通中,受到硬物碰撞引发的边道变形。同一时期铸行的铜元,直径越大磕碰越多。“天塌了,有高个子的顶着”——二十文的磕碰普遍要比十文的多,故二十文面值的铜元品相难点在磕碰。

Image

有的盒子可以完美遮蔽边道上的磕碰,是某些商家的最爱,个人有血淋淋的教训。须小心。

Image

划痕指铜元正反两面受硬物划伤造成的痕迹。其中小划痕,俗称“苍蝇脚”“,细小的划痕可以认为币与币之间的摩擦造成,多发生于钱袋子中。一文、二文铜元由于直径小,总是被大铜元保护着,相对磕碰与划痕都少很多,出原光的概率也高。

Image

磨损

磨损主要指铜元在流通过程中,由于摩挲造成的图案的损失与模糊。除流通外,祖模或工作模使用到中晚期后,局部细节也不如早期的清晰,这也是“摩挲”造成的。工作模到晚期后,币模堵塞也会造成个别图案的弱化或缺失。

弱打也是造成图案缺失的原因。弱打是指打制时的先天图案损失,磨损多指向后天流通磨损。从另一个角度看,只看结论不论过程,原因不必细究,但在当下的评级系统里两者存在云泥之别,藏家并不认可,部分高分但打制浅造成的图案缺失都被戏称为“高分低能”,与低分的流通磨损一样,兜售给了外行们。

磨损(不仅磨损,包括打制深浅)主要看图案最高点的清晰度。浙江小铜锣看铜锣上凸点,大清铜币龙图看龙鼻子,改用个词语叫“蹬鼻子上脸,大清龙龙鼻清晰则龙眼、龙脸皆清晰。

Image

流通痕迹对美的影响

图案保存的完整性,是判断磨损程度的标准。图案、文字不完整为严重流通磨损,反之为中轻度磨损。划痕与磕碰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数量、影响的面积。

严重的流通痕迹

严重的流通痕迹将造成铜元品相的遗憾,是美品的扣分项。

轻微的磕碰与划痕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明 张岱)

币无疵不可藏,没有了流通痕迹的铜元是值得怀疑的。

轻微流通痕迹对美的影响,可忽悠,包括短而浅的小划痕,以及边道上的微小的磕碰,可以理解为币与币之间的摩擦、碰撞。

中度的磕碰与划痕

中度的磕碰与划痕,首先看数量,三处及三处以上就会引发审美的厌恶,其次看流通痕迹的位置:底板上的划痕优于文字上的划痕;被花纹隐蔽的痕迹(一眼发现不了的)又好于裸露在底板上的;边道上的磕碰,如果是边道上的凹坑,并不影响两边的图案,显然要优于边道与币缘交接处的磕碰。

Image

Image

新产生的划痕亮晶晶,当然比老划更引人注目,但如划痕不深几个月后出了包浆,就会舒服很多。这些细长的划痕多数是拆纸夹时,订书钉留下的痕迹。

Image

轻度与中度的磨损

这里先来确认一下汉语里“摩灭”的含义。

表示摩挲、研磨,在汉字里有“摩”和“磨”两种,两字都以“麻”为声符,日语里发音为“ma”,古代汉语里发音“muai”,现代汉语普通话和韩语里都发“mo”音。

两个汉字在含义上有微妙差异,百川静的《字通》一书说,摩字下面有手,由此可推测是用手抚摸的动作。从石碑上用墨拓本,谓之摩挲。用手按揉身体,是按摩。

而磨字,原本写成“石靡”(磨的异体字),意味石臼。用来形容以石头为工具进行研磨打磨。所谓的摩崖就是指削平岸边石壁,雕以诗文。说到磨面,即用石臼碾磨谷类为粉。

所以严格来说,摩灭和磨灭含义不同。《字通》书中解释“摩灭”时,引用司马迁的名篇《报任安书》中“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一句,这里用摩灭来形容声名衰落而被人遗忘,已经偏离了原本“以手抚摸”的字义,带上了隐喻的色彩。

而磨灭的例句,则有北宋梅尧臣的“子虔与贤皆妙笔,观玩磨灭穷岁月”,意为名家书画经过长年把玩鉴赏,纸张墨迹难免磨损,令人惋惜。但这里的墨书既不是石碑也不是用石头打磨纸张,所以这句里的磨灭,基本上和摩灭同义。两个词随着时代变化,逐渐丧失了本来字义,以至于原来横亘在两者之间的微妙差异和沟壑,也一同摩灭了。(四方田犬彦《摩灭之赋》)

    铜元的磨损,以流通为目的,人手抚之,岁月侵染,可称“摩灭”。这里用“摩”字,像无法抗拒的自然因素,轻轻抚慰,自然、安详。铜元的流通磨损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本体的花纹确有一定损失,另一方面,那是它在时间里的应有的模样。

磨损是评级系统里的重头戏,但中轻度的磨损似乎真的没那么重要。MS62与MS63分之间的磨损差异大么?不大。否则怎么会一枚币多送了几次,从62分变化到了63分的故事呢?MS62和AU58的磨损差异明显么?

磕碰、划痕与磨损

摩与磨的区分,决定了流通痕迹对铜元美的影响,磕碰大于划痕,划痕又大于流通磨损。当一枚铜元流通的大部分花纹都不清晰时,显然这铜元已不值得讨论品相了,没必要纠结这枚过于普通的铜元上,到底哪种伤害是第一位的,因此上述对美的影响,基本是在美品铜元的范围内讨论的。

流通痕迹的协调性

通常情况下,一枚铜元上的正反两面以及边道上的流通痕迹是类似的,正面有严重的流通痕迹,反面也有,边道也有。换言之,当一枚铜元一面有严重流通痕迹,另外一面没有,或者边道与正反两面的流通痕迹不协调时,是要小心的。

光度与流通痕迹的关系

光越好磨损越少

评级里的代码含义:

RD/RB/BN,这些后缀描述红铜的光的面积。

MS/AU/XF,主要描述铜元上花纹的磨损程度,最高点的磨损程度是重要指标。

通常氧化程度越低,流通痕迹越少,于是光度越好流通痕迹就越少。

磨损与光没有必然关系

但也存在特例,流通痕迹少但氧化程度略高,底板上有一层或厚或浅的包浆,此时XF、AU、MS三种状态的从流通痕迹看没有本质区别,区别是能否透过包浆看到包浆掩盖的流通磨损。用一小碗化学溶液,让一枚铜元从XF倒溯回AU,洗白光后,可以出高分,可以牟利,但这是种破坏,是对铜元的社会性与历史性破坏。

包浆铜元最高MS62

原味包浆铜元(无光),盒子现在能出给的最高分是MS62BN。要求是最高点几无磨损,打制深竣,包浆舒服、漂亮。

一般来说,N盒更偏向于打制,而P盒更偏向于光度。上述例子,同时在两家盒子里都存在,但N盒的概率大,P盒能不能评上MS62,运气成分多一些。

到肉眼所见为止

不存在没有任何流通痕迹的铜元。有泉友喜欢借助于强光(逆光)以及高倍放大镜仔细端详,但个人观点是:细节到肉眼所见为止,瑕疵如需借助于放大镜,可忽略。

不论是磨损还是光度,都只是衡量铜元优劣的一项标准,而非全部。评级只是偏重某几个方向来对一枚铜元的状态打出一个看似可靠的分数,而忽略了更重要的因素,比如打制完整性与深邃程度,这些方面造成的美感差距,明显大于1-2分的磨损或光度的分数差。

Image

极少见的铜元应允许存在严重流通痕迹

我们所能见到的古物,都是残损的,这使我们的欣赏趣味变得对这种情况适应起来。几乎所有我们所喜欢的公元6世纪以上的希腊雕塑作品,原来都是某一个整体所残存的部分,如果我们有可能真的看到了完整的原作,那么我们只会在看时感到厌恶。我们总是把残迹想象得更加生动、更加概括、更加权威……但它会被修补所淹没和消磨。(《维纳斯艺术史》P277援引彼得·福勒《艺术与精神分析》)

当某个品种的铜元存在相对唯一性时,它的美是可以忽略一切瑕疵的,它能给你更多的想象空间,比如它的不完整就给了你补全的幻想,于是就产生了美,比如拿它出去做标准器时,发现其他仿品的铜元上的书法都缺乏艺术性。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的开落(郑愁予《错误》)

好像那枚稀少的铜元也一直在等我,在等待我的时候,它老去了。这些就是残缺之美、摩灭之美。

但是又发现一枚品相更好的真品时,这枚原有的残缺性的铜元的美感就会大打折扣。同样,如果当某品种很常见品相难度也不大,摆在前面的一枚铜元又恰恰图案不全时,这枚铜元也是缺乏美感的。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了解铜元历史、分辨铜元真伪,这里是关于铜元的课堂。不是拍卖公司,不征收拍品。文中图片部分为网络借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