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史踪迹|会老堂内欧公像,谁人立碑谁珍藏

 颍州西湖会老堂 2023-02-20 发布于安徽

程钰,江西鄱阳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己卯科举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三月任颍上县令。程钰莅任颍令17载,5次“调帘”(奉调参加科举考试监督)、回任颍上县令。清咸丰四年(1854)因守城失利故落职。清咸丰五年(1855年)恢复原职,加同知衔仍守颍上。清咸丰七年(1857)因守城御敌43天立功,于清咸丰八年(1858)擢任颍州知府。程钰秉性仁厚,做了大量深得民心的好事实事,受到士民拥戴。如今,人们在阜阳生态园(古颍州西湖遗址)会老堂内所见到的“欧阳修石刻像”,即是颍上知县程钰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敬立于“四贤祠”的,后因黄水泛颍等故移至会老堂内。

   位于阜阳生态园的会老堂是我市一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在会老堂后边建有“四贤祠”(西湖祠),祭祀北宋时曾颍州太守的晏殊、吕公著、欧阳修和苏轼。四位贤守甘棠遗爱,是阜阳人引以为豪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被视为镇堂之宝的“欧阳修石刻像”,为青石质,通高145厘米,宽57厘米,厚10厘米。石碑上的欧阳修像为立姿,位于整个石碑的中下部。上半额为清乾隆御题诗并序,阐明了欧阳修像的来由。石碑中部有北宋词人李端叔、文学家晁悦之题欧阳修像赞。

  石碑下部“欧阳修石刻像”两侧刻有曾燠左题记、程钰右题记。这两篇题记尤其重要,透露了这尊“欧阳修石刻像”的源流过程。曾燠左题记文:“乾隆五十九年(1794)秋八月,两淮盐运使臣曾燠恭勒上石。镇洋邵廷烈敬观”。曾燠(1759-1831),字庶蕃,号宾谷,江西南城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进士,钟情诗文,时任两淮盐运使。镇洋邵廷烈,字子显,号退闲外史。清道光间于扬州任教。龚自珍曾为其所辑《娄东杂著》作序。

     程钰右题记文:“欧阳文忠公像,乾隆中曾都转燠从滁州借本勒石扬州,立平山堂上。顷钰门人潘礼部桂(潘桂,字辛崖,颍上人八里垛镇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曾任礼部主事,33岁卒。著有《望云书屋诗稿》、《奎文书院课艺》)在扬拓其本,归钰。以颍州固文忠旧治,今郡城西湖有四贤祠,而此像曾邀天章题记(天章,帝王的诗文,此指乾隆御题)。其不可不以示颍人。爰即拓本重勒上石,敬立于西湖祠内,俾来观者,咸得有所征揽焉。道光二十九年(1849)夏四月颍上县知县臣程钰恭记”。

  上述题记清楚地表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夏四月,颍上县知县程钰派门人潘桂到扬州拓得欧阳修像,并刻石立于颍州西湖“四贤祠”内,供阜阳士民瞻仰画像,缅怀先贤。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黄水多次泛颍,包括“四贤祠”在内的一大批西湖历史名胜建筑遂被湮废,会老堂成为古颍州西湖唯一的历史遗存。聚居在古颍州西湖一带的欧阳修后代,把会老堂作为欧阳氏宗祠,并把珍贵的“欧阳修石刻像”收藏于堂内。文化大革命期间,“欧阳修石刻像”险遭造反派砸毁,欧阳修后人趁夜色掩护将其沉入泉河中而得以幸存。文革结束后,“欧阳修石刻像”被村民从泉河里打捞上来,珍宝得以重见天日,并存放在村中老社房保管。直到1982年政府拨款重新修缮会老堂,“欧阳修石刻像”始有了立身之地。会老堂还保留有明清修湖建祠的碑记4块,分别记述了历史上欧阳公祠、西湖亭、西湖书院等的修建情况。阜阳生态园之内(古颍州西湖遗址)内的会老堂,2012年12月被列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颍上知县程钰,颇有文学素养,工律诗,著有《琢堂诗集》。作为勤政有为的清官循吏,他在颍上(颍州)居官17年之久,对“文忠旧治”的颍州有着浓郁的眷念情结,加之与欧阳修均为江西人,他怀着对文坛艺擘欧阳修的崇敬心情,敬立“欧阳修石刻像”于“四贤祠”(西湖祠)内。为欧公故居会老堂平添了一笔亮丽色彩和厚重文化底蕴。

  (此文为神羊原创,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