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仙城记忆】武宣城北楼

 仙榕 2022-02-08

1995年版《武宣县志》载:明朝宣德六年(1431年),县治从阴江(今三里旧县村)迁至高立(今武宣镇)后,开始大建城廓(城楼、城墙)及文庙。明成化六年(1470年),拆除原土城改砌青砖。清乾隆三十二年(1766年)重修城墙,高2丈,宽1丈3尺,周围293丈。楼门分东西南北四拱门,拱门上建有碉楼。

经查,东南西北门依序称:崇文门,天子门,兴仁门和尚武门。

1952年,为建设东街的礼堂,拆了东楼;文革武斗后的1970年,为建中山亭旁的县府大礼堂,又拆了南楼和西楼。北楼,幸免于难。

1953年,我家从西街大阳沟巷搬迁到上北街梁十六卖的住房,与北楼相距不足20米,1990年把老宅卖给老苏婆。前后37年,我在上北街老宅度过了从童年少年、青年到中年难忘而宝贵的时光。虽然我于1965年秋读柳州高中离家,但是,我经常回家探望。见证了北楼的风雨沧桑……

离北楼不远的上北街老宅,左边北楼清晰可见。

古城北楼的城楼,楼高三层。东城楼,我也许见过,但没有印象!2017年8月,我在上南街采访过自称已有85岁高龄的朱希文老人,他说东楼与南楼、西楼一样,均为两层楼,最高是北楼。

武宣县志》又载:北楼城门,又称尚武门。座南朝北,占地面积140平方米,高15米,以城门墙为基础而建筑的重檐歇小两层楼阁,城楼为砖木结构,面宽三间,单间进深。盖以青灰瓦面,青绿色硫璃滴檐。翘首高挑,正脊有一葫芦鼎,两边花饰灰雕,四面翘角各吊风铃1个,封檐板刻有花卉禽兽木雕。

城楼的建筑形式架梁结构,四根石质金柱支撑着整个建筑的重心,其中第二层楼的柱子则连着一层楼的金柱,仿照石质用青砖向上砌成,东西向上下两楼开窗,通风透光。一楼东西各一个拱门,为穿越东西城墙的主要通道。城楼西面还有上下城楼的27级石阶。

城楼为青条石基脚,自平地到第一层楼,高约5.5米。城门分两层:外层高2.8米,宽3.1米;内层高4.1米,宽4.0米,层间有门坎。灰沙粉刷城墙。明崇祯年间,把二帝祠从高立山迁进北楼,内设北帝爷神像。现神像已被毁!

北楼由于年久失修,前出檐和东出檐已崩塌,檐挑祼露。原有的4根东檐柱已崩塌2根。1968年5月10日,因“文革”派性武斗,北楼遭炸药包轰炸和枪击,弹痕醒目。

我老宅也遭劫难,后房南墙被震歪,被迫推倒重建,全家总动员,我负责砌完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砖头,并在充完二楼泥墙两板高度(约0.80米)后返回柳高“复课闹革命”。所用的砖头有北楼墙砖,比现在的红砖长且宽,大块沉重。老宅后面,见下图:

1968年文革武斗后重建、近50年的老宅后座,2017年7月摄。

北楼范围包括城楼、城墙、城门(我们叫城门口)、月城(含北门坪)。城墙破败不堪,城砖被拆走,黄土被扒下种菜,我家有一个菜园原在小井巷的城墙顶上,那里盛开的牵手花是我童年的最爱,因鲜花易破烂,我将鲜花晒萎缩,用嘴吹喇叭。后来又买了花下面莫成的房子,拆除后扒泥连片成菜园,内有一株结果累累莫成种的冷柿树惹是招非,后来,我又种了几株蜜枣树。如今,菜园和枣树仍在,但风光不再!

我家在小井巷城墙的菜园,2017年7月摄。

在小井巷、离城门约20米的城墙破损处黄泥堆,留下了我们打玻卵的劣迹:我们用泥黄泥搓成小圆珠,插在小竹鞭尾,摇动竹鞭,可打很远,砸坏屋瓦;或晒干打人,做手枪插腰,装假军人。内城墙边往西,有巷通武宣小学,近小学处的城墙上,种有一株高大的合欢树,开花时节,花序纷纷扬扬,满树黄白色,十分壮观好看;坡下,有庞家果园的高大枇杷

北楼城墙,截自《武宣印象仙榕:我在北楼的小时光的配图。

北楼西面阶梯,截自《武宣印象仙榕:我在北楼的小时光的配图

2017年7月24日,我和老宅隔壁的黎水生、老同学黎桂安实测了楼门口门口由南北大小两个圆拱门组成,南大北小,衔接处顶部尚存一根镶嵌在两边砖墙内的硬木头以固定厚门板。南拱门深4.9米、宽3.8米、高4.3 米;北拱门深3.9米、宽3.0米、高2.8米,地上面积30.3平方米。

正在修缮的北城门

岀城门北面,有一个半圆形的黄泥坪;西向有一个窄小阴森潮湿且逐渐下坡的小城门,左右有城墙,南连北楼主城墙,北接城墙的青灰色大砖,则沿半圆孤线向东逐渐被人挖光。前几年得知,城门外部分叫月城,也叫壅城。北门坪地面比下面的平面高达3米。月城下面向东有通行邵家老宅的路,但我们往返邵家,常从北门坪黄泥斜坡下上。因此北楼地势险要,是一座善守利攻的珍贵古楼!

月城,历史词典解释:又称“壅城”,大城门外的小城,用于屏蔽城门。词语分解: 围绕在城门外的半圆形小城,或称城外所筑的半圆形的小城,作掩护城门,加强防御之用。见下图:

北楼形似的月城,引自《武宣印象》的图片,但北楼有三层,更为雄伟壮观。

1958年,武北大队兴修城北郊的窝底塘水库,把月城剩下的灰砖青石,全部挖光运走砌水库大坝。从此,印象中的月城消失贻尽……

以前,到下北街,路径象U形出北门后必须左拐过小城门,右边向东有一条通邵家老宅的小路(但我们往返邵家,常从北门坪黄泥坡走下爬上),下三级台阶(俗称:三槛子)出巷后,往左,可经鸾塘(圆的土话)、长塘后下北门码头和大石塘;正街是往右再左拐走才行。不是现在的直线变通途。下北街对应上北街,下南街对应上南街,均属下坡,“”字是否以此命名?

原来的下北街,出小城门后,途经正面的小巷南面封堵墙,2017年7月摄

正面是小巷北面出口,2017年7月摄。


现在的下北街,2017年7月摄。

月墙下,原来往东通往邵家老宅的路,右边月城地势特别高,2017年7月摄。

北城门南北通透。夏日炎热,门洞歇凉,凉风习习,身心舒爽;冬天经过,北风呼呼,不寒而栗。靠墙两边有近十块大小不一、上面光滑油亮的青石,我最爱坐南拱门东向中间那块浅黄色的大青石,沉稳大气,这是头把交椅。我也坐过南楼门口,那里较窄小,因有窑步码头,人来人往不便久留;西楼门口更不好坐,下坡潮湿风向不对。

北城门外右边,1958年大跃进建有大水池,木板封盖,主用取水救火灾。我见过几次城内发生火灾,街民闻风而动,纷纷拿桶装水、接力传递浇灭。众志成城,人声鼎沸,充分体现出老街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精神!

后来,大水池变成一方青石的神公。人们逢年过节或遇红白喜事,都前往烧香燃烛祭拜,颇为热闹。

城楼,我们很少上去,最多上到二楼,因三楼有神公,森阴吓人。二楼有东西两个门口贯通,木梯靠近东门。楼上做过竹器社工场,办过小学、卫生所等。

多年前,北楼重新请回并安好神公,街坊乡邻热衷祭拜,香火鼎盛,场面热闹。我母亲生前也积极参加做份,拜社后分得的社肉清甜好吃。

我小时候常和黄建武、黄小龄、黄绍平等好友在北门坪打陀螺,晚上玩卖龙爹爹,在小城门内外,用竹竿打飞鼠(蝙蝠),捉萤火虫等。

1971年8月好友合影,左起:前排 仙榕  黄建武;后排 黄绍平  黄小龄。

炎热夏日,我更喜欢呆在城门口动炮棋、三棋和土围棋等,我最内行炮棋,至今难逢敌手。听过本街的胡周考用口琴演奏激越的《解放军进行曲》,听到太乙说写过、后遭退稿的《黔江风雷》;听了小井巷的侯老先生连续几个晚上演讲《三国演义》。晚上,我们经常结伴打地铺过夜。在城门口,市井八卦,古今中外,应有尽有,温馨祥和,至今难忘!

城内看,旧北楼。

修缮后,城内新北楼。

城外看,旧北楼。


修缮后,城外新北楼。

高大雄伟、富丽壮观、神奇幸存的北楼,1985年12月1日,被武宣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来宾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级政府多次拨专款修复!

北楼,历经劫难,死里逃生,重新修缮后,依然昂首挺立,护卫着仙城老街儿女的安康幸福……

2010年11月初,七位柳高同窗来武宣探望我,廖树生同学说:我们来武宣,一是因为你,二还是因为你。走到上北街老宅,我说:我是从这里走出去和你们成为同学的。老宅的荣耀、同学的友情,45年后,在这里得到宣泄……

老街北楼护武宣,风雨飘摇六百年;修复古城开新宇,陈年往事在眼前。

思绪万千如涌泉,百感交集夜难眠;缕缕乡愁斩不断,拍照撰文再缠绵。

编写:仙榕(王荣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