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兄弟姐妹看《人世间》中的周秉昆

 背后国文 2022-02-09

最近在追一部剧,叫《人世间》,根据梁晓声小说改编的,被赚取了好几滴眼泪。并由此产生了二点感想:一是原来小说还可以感动人,二是好的作品从不哗众取宠。好似废话,小说本来就可感动人,让人产生共鸣。而且越是贴近我们的生活,越接地气。但令我写这篇文章的缘由还不是这二点感想,而是我们是不是要重新审视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关系,由此再联想一个人活着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知道,独生子女这一代他们大多没有亲兄弟姐妹,但他们有堂兄弟姐妹,有表兄弟姐妹。他们很尴尬,他们有伯伯大爷、姑夫姑母、姨夫姨娘,还有人喊他们伯伯大爷、姑夫姑母、姨夫姨娘,可他们单单没有亲兄弟姐妹。于是很多人评论他们说,他们没有家庭观念,没有亲情观念,不懂得关心你,体贴人,想想好像也是。

当然这不是他们的错,也不能指责计划生育政策的不对,因为当时特定的条件下很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他们与我们这一代,与他们的下一代性格上有一些差异。人情冷漠已是现实中不争的事实,好在现在的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越来越宽容,生活中的有些改变早就顺其自然了,所以我们也见怪不怪了。

先说故事,梁晓声以他的知青作品闻名,但这一部不是纯粹的知青作品,它重点讲述的是一个平凡小人物的故事。

主角周秉昆,父亲三线工人,大哥部队干部,二姐支边青年,只有他留在家里,和母亲相依为命。而他的性格又很木讷,但人特正直,真诚,因此有一帮好哥们。

人老好,不免被人捅刀子,一个喜欢他的姑娘在他家留宿,他为了避嫌,让他一哥们也留宿在家,没想到,这哥们夜里竟然钻进了那姑娘的被窝。这个不展开,不是主要情节。因为周秉昆不喜欢这姑娘,他喜欢的是一个被枪毙的杀人犯的妻子郑娟。

杀人犯因为帮人顶雷,因此真正的罪犯在杀人犯死后在经济上想支持杀人犯一家,他们不方便出面。而周秉昆一是和杀人犯认识,二是人还算厚道,于是他就是成了为他们送钱的不二人选。一来二去,周秉昆对杀人犯留下的孤儿寡母产生了感情。历经层层困难,二人终于喜结良缘。

故事前期大概这样,但我在这部片中看到了最让我感动的东西,就是兄弟姐妹最诚挚的感情和最无私的奉献。

人都有自私的一面,这是最基本的人性,人有时因为自私而不管不顾,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但往往自私在亲情面前一下就刹了车,在亲情和利益的权衡中,天生忠厚的中国人往往选择的是亲情,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很多让我们景仰的大人物和让我们感动的小人物。

周秉昆的母亲因惊吓而失去知觉,成了一个植物人。此时,父亲在重庆,大哥在部队,二姐在贵州,按理说一般人遇到这样重大的变故,马上哭爹爹告奶奶,早就天下知道了。然而,他,周秉昆,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选择了独自承担,扛起了家庭的重任。但他因为自己要上班,用收入来支撑这个家庭的支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请郑娟来家帮忙。

有人说,这是他们的缘分,但缘分不是想有就有的,如果没有周秉昆心底无私的大义,这缘分会降临到他头上吗?如果不是他周秉昆对亲人们的体贴,这缘分会降临到他身上吗?

现在想想,还有多少人因为吃到一口美味而想起兄弟姐妹,因为一些利益而想到兄弟姐妹。反而有多少人因为轮流照顾老人而兄弟反目,姐妹反目;又有多少人因为家庭财产而兄弟反目,姐妹反目。不是时代不同,不是生活条件好了,而是人心变了。没有了耳鬓厮磨,没有了朝夕相处,人情的温暖找不着了。社会的冷漠,人情的冷漠不是一天二天形成的,而是日积月累,由小变大,由少变多,慢慢像蚁穴里的蚂蚁一天天啃噬,终于导致了溃堤。

在《东吴学术》2010年第3期,有个《关于教育的两次对话》的文章,是1996年和2004年李泽厚与刘再复两位学者关于教育的对话,他们预言了21世纪人类社会的高度异化,并讨论了未来的出路。

在文中,李泽厚指出,二十一世纪将是教育学的世纪,教育应返回以塑造人性为根本的古典之道。教育的目的是重新培养健康人性,教育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相互对待和社会交往中发展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

李泽厚为什么高度重视教育的“回归”?这源于他对科技飞速进步将导致人类更加异化、社会更加内卷的担忧。

教育的回归是什么?就是将我们人性中的善找到并加以运用。人人都知道“修道之谓教”,修什么“道”?就是修“人道”,将人天性中的真善美修好,做一个区别于动物的人。

在《人世间》中,我们看到里面的人物其性格命运虽各有不同,但他们一个个始终恪守勤劳坚忍、自尊自强、正直善良、珍爱友情、乐于助人的伦理道德,做一个好人是他们的信念和信仰。

周秉昆,正如他人评论所说:他是寄托了梁晓声民间伦理本位意识和“好人文化观”的人物载体。在城市平民周秉昆这里,“好人文化观”具体体现为对理想主义爱情的坚守、民间友情道义的担当和伦理本位亲情的守望。(李慧娟、彭在钦《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系列人物简论》)

而郑娟,正如作者所说:“有一类女人似乎是上帝差遣到民间的天使,只要她们与哪一户人家发生了亲密关系,那户人家便蓬荜生辉。”

生命中处处有贵人,简单一点说,你对他好,你就是他的贵人;他对你好,他就是你的贵人。生活中不缺贵人,缺少的是我们是不是都有一颗温暖他人的心。如果做不到对普天下大众有爱、有温暖,不妨将爱和温暖先给你的兄弟姐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