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兵法》之军争篇,何为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新用户49272060 2022-02-10

《孙子兵法》之军争篇,重点阐述迂直之计,“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还提出了实施迂直之计,必须善于治气、治心、治力、治变。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意思是说,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使其士气低落;对于敌军的将帅,可以使其决心动摇。善于用兵的人,总是先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进而等到敌人士气懈怠时再去攻击它,这是掌握军队士气的方法。

用自己严整有序来对付敌人的混乱,用自己的镇静来对付敌人的躁动,这是掌握将帅心理的手段。

“三军可夺气”,即根据士气可涨可泄、可消可长的特点,激励自己军队的士气,千方百计瓦解敌军的士气。“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从而克敌制胜。

文章图片1

孙子兵法配图

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正是用治气谋略,取得胜利的典型战例。

公元前684年,鲁国和齐国的军队对峙于长勺。齐将鲍叔牙先发制人,命令擂鼓攻击,一时齐军喊杀连天,如山崩海啸般冲杀过来。

鲁庄公慌了手脚,忙下令擂鼓还击。谋士曹刿劝止道:“齐军士气正旺,只可严阵以待。”于是传令偃旗息鼓,坚守阵地。

齐军冲至阵前,见无隙可乘,只得退兵。过了一会,齐军再次擂鼓冲锋,鲁军依然不为所动。鲍叔牙见状,又命令发起了第三次冲锋,可这时奇兵口里虽叫喊着,斗志却松懈了下来。

曹刿等齐军擂罢三道鼓后,才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出击了”。结果鲁军一闻鼓响,如饿虎扑食,迅雷不及掩耳地冲杀过去,齐兵被杀得全线崩溃,大败而归。

战后,鲁庄公问曹刿制胜之道,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将军可夺心”,是制敌将帅的重要谋略,夺心,是动摇决心;即为:将帅的意志和决心可以设法使之动摇。

文章图片2

古战争配图

历代军事家,都十分重视“将军可夺心”的谋略;要夺将之心,必对敌将的个性、品格有个清楚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制定和实施攻心策略。

“将军可夺心”要对症下药,对付不同性格类型的敌将,应使用不同的手段。古往今来有不少这样的成功战例。

战国时期,赵国将领李牧,镇守北部边境期间,针对匈奴骄横的特点,他做了一条规定:一旦匈奴入侵,全体将士一律回营,不得抵抗。

匈奴每次入侵,赵军都避而不战。匈奴以为李牧胆怯,越加骄横轻敌。

这时,李牧见时机已到,派精兵以诱匈奴来抢。

匈奴单于果然中计,率领大军前来抢掠。李牧指挥伏兵出击,把匈奴打得人仰马翻,杀死匈奴骑兵10万余人,此后,一连10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这是针对骄横轻敌的将帅,采用“卑而骄之”“勇而示怯”的方法,使其越加狂妄,贸然动兵而落入圈套。

春秋时期的晋楚城濮之战,楚军统帅子玉,被晋文公扣留楚军使者的诈谋所激怒,一时感情冲动,在形势十分不利的情况下,与晋军决战。弄得败军丧旅,使楚国丢掉了霸主地位。

公元前203年,汉军乘项羽东攻彭越之机,围攻成皋,楚将曹咎起初坚守不出,后来经不住汉军连续讨战骂阵,一怒之下,率部出击,汉军乘其半渡汜水之际,发起攻击,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这两个战例,正是对于性情暴躁、情绪不稳、气量狭窄的敌将,采用的“怒而挠之”的激将之法,使其盲动而上当的典型。

文章图片3

军争篇配图

“三军可夺气,将帅可夺心,”是军事谋略中的高妙招数;当我们拓展思路,把它应用在社会生活中,也将会有广阔的用途,而且往往能出奇制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