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必读】父母的“无微不至”,其实是一种柔性控制

 老沔城人 2022-02-10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父母必读】


父母的“无微不至”,其实是一种柔性控制


    前阵子微博有个话题叫#要不要竭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有1.2亿的曝光,引起上万条讨论。

  著名超人爸爸“一得爸爸”获得赞颂的育儿生涯,终结在了孩子的自 杀上。

  我们被父母窒息地爱着长大,然后学会了给自己的孩子窒息的爱。

    —01—

    父母的“无微不至”,其实是一种控制

  有些“模范妈妈”,辞职在家专门琢磨怎么养孩子:

  给孩子的一日三餐,配比营养,每周不重样;
  早上衣服配搭好放床前,牙膏挤好温水倒好再喊孩子起床;
  上下学接送;
  孩子想要,而父母觉得自己咬咬牙能给的,都给……

  但孩子没有如他们期待的那样成长:

  咬牙花高昂的价格供孩子读私立学校,结果孩子还没有花十分之一的钱念公立学校的邻居小孩成绩好。

  而且很多孩子对父母的付出毫不珍惜:

  TA吵着闹着要学的8000元一学期的钢琴班,新鲜了一个月,说不乐意去就不去了。

  有些孩子甚至会对父母的关心表示反感:在妈妈叮嘱、关心的时候,不耐烦地说:

  “你能不能别跟着我!”
  “你怎么这么啰嗦!”
  “某某某的妈妈就不会管他出去玩到几点,就你管得多!”

  在父母竭尽全力,无微不至地对待孩子,而孩子却没有成长为父母所期待的样子时,通常大家的做法有两种:

  1.对孩子诉苦、抱怨

  我付出了这么多,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你还这样。
    简直是不懂感恩,没良心,不珍惜爸妈的劳动成果,你对得起爸爸妈妈吗?

  2.从溺爱跳到严厉

  把自己的育儿方式,简单粗暴地从“无止境溺爱”这个极端,跳到“报复性严厉”这个极端。

  也就是:既然我对你这么好你都不“识趣”,那我可就要好好收拾收拾你了。

  这两种做法的目的是一样的:

  通过软性或硬性的手段,要求孩子的表现配得上父母的“高付出”。

  如果你的表现配不上我为你花的钱和精力,你就是对不起我,或者你就没好果子吃。

  这其实是一个无意识的控制行为,充满强买强卖的底层逻辑:

  不管你需不需要,愿不愿意,我先把我觉得最好的,能给的一切都给你了。那你就必须得回馈我需要你做到的事情,比如听话,温顺,成绩好等等。

    —02—

    过度付出的背后,是做好父母的执念

  无微不至,竭尽全力,这是两个非常极端化的词语,表示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已经到了一种很夸张的,消耗自己,逼迫自己的程度,即过度付出。

  再好的行为,只要加上“过度”二字,就是一种失控的行为。每一对过度付出的父母,往往藏着一颗焦虑、恐惧、控制、既自我逃避,又自我证明的内心。

  当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竭尽全力地给孩子奉献时,其实是把自我严重地捆绑在了孩子身上。

  而一个躯体是承载不了两个灵魂的,因此父母对孩子越过度付出,孩子的生命力就会越萎缩。

  近期轰动全网的“一得爸爸”事件,就是最极端的控制和剥夺孩子自主性的过程。

  有人说这是“放弃自我式的爱”,但实际上是“寄生式的爱”“夺舍式的爱”。

  我们有一个很简单的评估自己是否过度付出的办法,就是看看家庭中的能量在如何流动?父母和孩子是不是都在痛苦?

  如果是,就不要再沉浸其中了,重新审视自己吧。

  过度付出往往是父母对于做一个好爸爸,好妈妈有太强的执念。

  当我们非常想做一个好父母,自然还会有一堆关于好父母的标准要求自己,通常这些标准都传承于自己的原生家庭,还有社会主流声音或专家权威的声音。

  比如:

  家里人都说纯母乳好,有些专家也说最好母乳喂到一岁,所以很多妈妈就会要求自己一直纯母乳喂养,让自己非常非常辛苦疲惫;
  苹果好,必须每天吃一个苹果;
  孩子教育非常重要,拼命也要把孩子送进紧俏的纯正双语幼儿园;
  ……

  人活在这个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海量的涌向我们。

  《学龄儿童必须拥有的三种能力》
    《XXX都在给孩子学的课,你知道吗》
    《孩子青春期出现这三种迹象,做父母的要警惕了》
    ……

  这些关于孩子应该如何的文章层出不穷,而且大部分都是通过激发情绪的标题来吸引眼球,从孩子的身体发育到心理状态,从学习能力到社交能力定下各种各样的标准。

  想做个好父母的执念越深,就越容易吸引这些信息,就越容易把外界给予的一切标准都往自己身上套。

  在这个可以把自己和全世界所有人横向对比的时代,当我们对某个身份的“好”过于执着,无论是好爸爸,好妈妈,好女人,好妻子,好员工……都需要警惕并调整自己。

  因为这事儿没个尽头,前方永远有更好的在那里,为了超越一个又一个标准,我们迟早会不堪重负。

  而且身份对应的那个客体,比如孩子、丈夫、领导等,同样也会不堪重负。

  当我极其想要成为“好妈妈”的时候,我的目光会一直凝视在孩子身上。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 孩子在学校被孤立、孩子不开心、没有朋友、不主动、不自信……这些都会昭示着我在当妈妈这件事上做得不够好,这些都是“我不是一个好妈妈(爸爸)”的证据。

  “我是一个好妈妈(爸爸),那我养出来的孩子就应该是好孩子的样子”。如此这般,孩子不是他自己,只是父母的一个作品。

    —03—

    放过自己,也放过孩子

  传统的中国女性,她们往往很早就成为“母亲”,然后在“伟大的母亲”这个身份的笼罩下活着,把全部的自我价值都堆在养出一个好孩子这件事上。

  所以,在过去普遍的家庭中,都存在一个极其操持家务,打理一切,含辛茹苦,同时对孩子非常严苛,非常依赖,情绪非常不稳定的母亲形象。

  而现在,我们可以选择不在这个身份的笼罩下活着,我们可以解放出来做很多其他提升自我价值的事情。

  我们家两个女儿如今都在612岁的这个阶段中,她们很小就明白:

  妈妈不仅是她们的妈妈,也是她自己,在家里每个人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都是平等的,每个人在满足别人的需求之前都要先评估自己是不是真正的愿意,才会去真正的给出。

  记得有一次我家大女儿洗完澡,就窝在我床上跟我腻歪,我提醒她了好几次,你赶紧去把头发给吹干,她一直懒的动,我就说:“你赶紧去,你的湿头发把我的枕头都弄湿了”

  女儿娇嗔说:“好啊,妈妈原来你催我吹头发,不是关心我,是担心你的枕头啊!”

  我说:“那不然呢,你希望以后我要求你的事情,都是打着为你好的理由吗”

  女儿思考了十秒钟说:“额,算了,那还是不要了。”

  正因为我并没有去勉强自己过度付出,也就自然不会对孩子有过度的期待,我对她们的容错率非常高,于是她们也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自己。

  这两个孩子的独立能力与合作能力都发展得非常好,需要操心的地方很少。而我们的亲子关系也是即亲密又独立,她们对于我出差,旅行都很适应,不过度依赖妈妈。

  同时她们也能够在看到我的时候飞扑到身上来亲昵,一起打闹亲密无间,在我们意见相左的时候跟我辩论battle,也能向我大方地提出自己的需求,当然我也可以视情况大方地同意或者拒绝。

  我并不只是“多多和当当的妈妈”,同时还是周总,是我爱人的太太,这每一个身份中都有一部分我的价值在实现,核心都是我自己。

  所以我可以是一个“没正形儿的妈妈”,可以是一个“太潇洒的妈妈”,我对这个身份的评价并不执着,所以自然也不会为了做个世人眼中的好妈妈,而硬着头皮达到某些标准。

  只有当我们放下对“好妈妈”这个身份的执着,才可以同时放下对“好孩子”的标准。放过自己,也放过孩子。

    —04—

    过度付出,是评估不准的表现

  过度付出往往是家长对自己和对方的评估不准。

  坦白说,所有的“过度付出”,都不是一味地牺牲。驱使我们过度付出的,都是潜意识里想要交换的东西。

  包括养孩子也是,用付出来控制孩子,来交换一个理想的孩子。

  当然,可能有父母会说:“我对孩子是无条件的爱,我付出不是为了换来一个理想的孩子。我对孩子无所求。”

  但如果真的是这样,也就不会问:“为什么我对孩子无微不至,而他却不买账?”

  因为你不会去算这个账。

  能问出这个问题,或者能被这件事伤到的父母,都在潜意识里计算着投资回报率。

  只是养孩子这件事,和股票、创业还不一样,大家会默认股市有风险,创业需谨慎。一个人如果冲动入股市,然后亏了很多钱,还说股市不感恩自己,我们会觉得很可笑。

  大部分人会清楚地知道:亏损,失望,失控,都只是自己能力不足的表现。

  在股市和创业市场上,绝大部分的人都会评估自己的承受能力,都会想:“万一这一把我亏了,我能不能受得了?”

  只有极少数人会真的孤注一掷,把全部身家赌进去。

  但我们养孩子的时候,很少有人会从这个角度来思考。

  很多人对孩子付出之前,根本没有评估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承受能力。

  孩子想要学那个2W块的英语班。其实需要评估:万一这笔钱丢下去没个动静,她学一半放弃了。或者学完了英语也没提升,我能不能认这个赔?

  但我们往往不评估,而是咬牙交了钱,然后期待着孩子用这2W能达成一个极高的英语成就。如果没有,就不断去推动孩子。

  其实养育孩子是比投资炒股还要专业的事情,非常需要正确的理念、经验、有不断总结复盘并自我优化的能力,需要有强大的学习力,冷静的头脑、面对得失都能平和的强大内心。

  所有的付出之前都需要评估自己的承受能力,过度付出,是高估了自己的承受力。

  父母无微不至,而孩子不领情。问题不在孩子不领情上,而在父母过度付出上。

    —05—

    如何避免过度付出带来的伤害

  无微不至是个伪命题,因为父母一定会基于自己的价值判断来付出,所以父母永远都会在自己觉得重要的方面过度付出。

  一个妈妈,她舍得给孩子买一千多的衣服,报上万的补习班,感觉自己对孩子无微不至。但是在孩子路过小店儿,想要一个5块钱的卡通贴纸时,她皱皱眉头说:“买这玩意干嘛,又没啥用,还弄家里到处都是。”拒绝了孩子。

  但是她并不知道,在孩子的感受中,这个贴纸是自己最最想要的,可以带来远多于5块钱的快乐。而一千多的大衣和上万的补习班,并不能带来同等价值的快乐。

  所以,所谓的“无微不至”,其实还是在满足父母,而不是孩子本身。

  当然,在父母对孩子付出的时候,其实最初都是带着爱,希望对方收到善意,想要孩子得到幸福的。

  但过度的付出,最终都会导致我们的善意变成压力和控制,期待落空就会失望,爱变成了让人感到窒息的压力,让孩子只想逃离,最后亲人变仇人,我想这是所有的父母都不愿看到的。

  如果你也是这种容易在亲子关系中过度付出的父母,那么你要发展自己的边界,懂得拒绝,懂得停止。

  在付出的时候带着对自己的觉察,关注自己的感受,评估自己当下的付出如果没有任何结果还愿不愿意做。

  如果答案是没有那个结果就会失望很痛苦,那你就不要去做这个付出的动作。

  如果当下的情景需要你去做一些让步和妥协,就不要带着牺牲无奈或委屈,再把气撒到孩子身上。

  如果你对于好父母这个身份过于执着,它覆盖了你全部的自我价值感,你要通过成为好妈妈来证明自己很棒。

  那么,你可以去寻找其它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自然降低对好父母身份的执念,释放自己的时间,不再捆绑在孩子的事情上,让孩子可以拥有充分的成长空间,去自然生发独立与合作能力。

  独立指孩子的思想不受限制,不过度依赖父母,可以很自然的发展出自己的思考能力、天赋、创造力以及对自己负责的能力。

  合作指良好的亲子互动,不需要靠高压、严苛、控制的方式来让孩子听话,孩子能够自觉配合你,同时,孩子也会主动的进行社交,向外部世界的其它小朋友、老师发出合作的信号。

  这两者是一个孩子能否很好的与自己相处,与社会环境相处,很重要的属性和考量标准。

  如果孩子与自己和环境处的没有那么好,就很容易发展的依赖和叛逆,即青春期问题少年的样子。

  这也许是所有父母都不想要孩子成为的样子。

  所以,父母放下对孩子的过度操心,掌握好管教的尺度,培养独立且合作的孩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来源:周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