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煮白茶时,为什么很少人煮白毫银针?3个原因,最后一个很关键

 小陈茶事 2022-02-10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白茶里,白毫银针是绝对的顶流。

提到白毫银针为什么这么好?但凡稍有接触的人,总能给出不少理由。

张三:白毫银针价格贵啊,这么贵的茶,怎么会不好?

李四:银针营养高,作为第一批采的春茶,养分比白牡丹、寿眉都好。

王五:没别的,白毫银针的芽头多精致的,一看就很高档。

赵六:银针最大的好处就是鲜味足!

孙七:我不懂茶,只觉得白毫银针拿去送人更有面子。

周八:自己也说不清白毫银针到底哪里好,味道这么淡,但偏偏一喝就爱上了。

一千个观众就一千哈姆雷特。

一千个爱喝银针的茶客里,就能找出一千个爱上银针的理由。

很多时候,我们爱上一款茶,并不需要太多借口。

好喝二字,绰绰有余。

但观察一圈下来,有茶客感到纳闷。

既然白毫银针这么好,大家在煮茶时为什么不选它?

“我发现,很多人在煮茶时都是选寿眉,很少有人煮银针,这是为什么?”

这背后就说来话长了。

《2》

原因一,白毫银针产量低。

论产量,白毫银针属于金字塔尖的那一部分。

比起白牡丹和寿眉,产量要低得多。

白茶里,银针的采茶标准很严格。

民间有“十不采”的要求,雨天不采、露水未干不采、细瘦芽不采……

一番精挑细选下,能符合采摘标准的茶青原料,原本就不多。

再加上,一年当中可以采到白毫银针的黄金期有限。

春茶季开始后,沐浴在和煦春风下的茶树,冒出新芽,长出新叶。

为了采到养分充足,芽头饱满,具有一旗一枪标准特征的银针,要掐准时机。

采早了,不行。

茶树枝梢间发出来的新芽,内质尚未发育成熟。

采迟了,更不妥。

芽头会逐渐变瘦、变细长、白毫会逐渐减少,勉强采过一批“尾针”后,就要开始采白牡丹了。

采茶标准高+采摘期有限,导致白毫银针难以高产。

毫香浓郁,茶味鲜醇,汤感稠滑的银针。

喝起来既绵柔,又顺口,拥有极其温润细腻的风味气质,用一句流行语来概括,就是茶味很有“高级感”,很多老茶客都喜欢。

一方面是产量少,很难实现高产。

一方面是受众广,爱喝银针的茶客有很多。

供不应求,物以稀为贵的背景下,优质银针的市场价可不低,每斤价位早已迈进“千元级”。

平日里若是直接将高山银针、生态银针、荒野银针等当成口粮茶,可谓是“轻奢”的饮茶选择。

说出去,可是会被人当成凡尔赛的。

为此,面对珍贵且难得的白毫银针,在喝茶时,肯定得物尽其用。

用盖碗逐次冲泡为好,不推荐直接煮。

要煮,也是煮泡淡后的叶底。

《3》

原因二,老寿眉易得,老银针难寻。

提到煮白茶,很多茶客都明白这样的道理——选有年份的老茶更适合煮。

但提到老白茶,放眼望去,市面上的老银针实在太少!

这倒也不难理解。

论产量,银针的产量本身就低。

经过逐年的市场消耗后,能存成老茶的量,自然就更少。

再加上,白毫银针的烘干难度高。

作为茶树沉寂一整个冬天后,最终爆发出来的茁壮新芽,银针的芽头是粗壮饱满的、胖嘟嘟的、憨态可掬的。

就像冰墩墩那样,外表萌萌的。

并且,和套在“冰糖壳”的冰墩墩类似,白毫银针的芽头结构亦属于“叠层式”。

一层套一层,从外到里逐层剥开,高山银针的芽头层次足有5-7层之多。

这样的芽头结构,为制茶烘干增加不少难度。

在尽可能保留养分的同时,将芽头里外烘干、烘透,非常考究制茶师傅的功力。

这些年,白茶市场火了,吸引了不少人“半路出家”,从事白茶生产。

但在此前没有加工过白茶,没有制作银针经验的制茶师,在头几年刚开始尝试时,容易状况百出。

比如,没能顺利烘干、烘透这七层的银针壳。

只是表面摸着干爽,就收了起来,准备打包出售。

不曾想,这些没干透的银针,根本放不久,隔一段时间后,就容易出现巧克力味、酸味等。

不少人买到这类没烘透的银针后,买回家放一段时间就发现,茶变味了。

久而久之,导致江湖里传出“银针不适合久存”的流言。

但事实并非如此。

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制茶师做出来的银针,在含水量足够低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放心久存五年、七年、上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越存越甘香,老银针的稻谷香、药香等会更突出。

越存越醇厚,老银针的茶汤浆感更明显,喝起来更像老酒般醇厚顺滑。

不过老银针虽好,但因产量少、加工难度大等原因,存量实在不多。

也难怪,平日里提到煮白茶,大多数茶客会优先考虑寿眉。

毕竟煮一次老银针,实在是太奢侈了!

《4》

原因三,很多人误以为银针不能煮。

之前看到过这样的动态。

某位茶客称,“最近又冷又下雨的,哪也不想去,就在家煮茶喝,还好2015年存的银针还剩了不少。”

确实,老银针很难得,喝茶时值得多晒图炫耀。

但在那条动态底下,有不少留言值得玩味。

A:“看着不错,不过银针我是不舍得煮的,一煮香气滋味都变了,不如泡着好喝。”

B:“煮白茶要煮就煮叶子大的寿眉,银针太嫩了,不适合煮。”

C:“银针煮着喝好浪费啊……”

林林总总看下来,发现一个共同点,原来认可“银针不能煮”的人,不少。

但事实上,有年份的白茶都适合煮。

所谓白毫银针不适合煮茶的想法,不过是认知误区。

从喝茶方式看,村姑陈觉得,银针可以煮。

但有不少前提。

最好不要直接煮干茶,老银针的精彩茶味层次,还是用“剥洋葱”的方式,按照盖碗快出水逐次冲泡解锁,茶味体验更完整。

当一泡老银针用盖碗泡过八冲、九冲左右,茶味被泡淡时,为了不浪费茶味,可以考虑煮叶底。

将煮茶壶洗干净后,将全部叶底拨入,注入纯净水,开火煮茶便是。

煮泡淡的叶底时,用冷水煮茶,等煮至汤水沸腾,便可关火。

用不了多久,就能煮出一壶茶味甘润、回味隽永的暖心热茶!

《5》

上了年份的老白茶,都是可以煮的。

寿眉如此,白牡丹如此,白毫银针亦如此。

很多时候,大家在煮茶时,极少考虑到煮银针。

原因不是它不适合煮,而是自己舍不得煮。

毕竟,老银针难得。

若是直接买入存了五年、七年的老银针,入手成本肯定不低。

若是亲自存一小箱老银针,那么,多年的存茶付出,更是不容易。

在喝老银针时,选择郑重对待并没错。

但大家不妨转念想想。

既然,老银针难得,喝茶时更要合理利用每一分茶味。

先用盖碗冲泡,等茶味泡淡。

再煮一壶叶底,彻底将茶味榨出,一丝一毫也不要错过。

唐朝的老白,写过一首诗: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虑者,长短人生涯。

这首《两碗茶》,很适合放在今天的结尾。

喝茶这件事,无需再多纠结。

一款茶到底适不适合煮,亲自试过便能知道答案。

实在不行,还可以将泡茶和煮茶综合起来,先冲泡,再煮叶底。

在“银针适不适合煮”这一话题上,完全不必再纠结。

避免多虑,更能安心享好茶!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