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月圆 (江苏大学)
关键词 苕溪诗帖、米芾、尚意 正文 书法艺术发展到了宋代,人们开始注重对“意”与“趣”的追求,“宋四家”中的米芾正是这种思想的代表。米芾在文学上的成就虽然不及苏轼、黄庭坚二人,但他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同时还是一位山水画家、书法理论家。他在“宋四家”中是个性极为独特的,被人们称为“米颠”。 米芾早年认为学书法必须要从传统入手,尤其是以“二王”为代表的晋唐书法,要细致临摹以掌握其技法,因此被后人称作“集古字”。到了晚年,“集古字”的米芾转而“自成家”,用他的书法实践与苏轼、黄庭坚一起将宋代的“尚意”书风推上了一个高潮,形成了一种风气。米芾钟爱颜真卿的书法,他的行书作品中一些比较特殊的笔法即从颜体行书中学习而来,其中以元祐三年(1088)所作的《苕溪诗帖》较为突出。 而米芾的另一幅作品《蜀素帖》与其创作时间仅仅只差一个多月,但面貌与之相差甚远。因此,这个时期正是米芾的书风由“集古字”转向自成一家的时期,其作品中既能看到前人的笔法,又能看到他自成一家的新笔法。《苕溪诗帖》用笔沉稳雄厚,不拘泥于中锋行笔,多以侧锋取势,结体欹侧跌宕、变化多端,通篇“八面出锋”,潇洒自然,时见扭结屈曲,营造出天真活泼的意境。 一、北宋书学背景下的米芾书风晚唐的书风对法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死胡同”,使一些书法作品少了生机和趣味性。宋代大力提倡儒学,文人的地位不断提高,这推动宋代的书法成为人心的真实写照,成了写意的产物。正是在这种“重文”“尚意”的文艺思想影响下,宋代出现了以苏轼、黄庭坚、米芾为代表的书风各异的书法家。他们三人都深受欧阳修的影响,最终以他们各自的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将宋代的“尚意”书风推向了高潮。 1. 米芾生平介绍 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曾任礼部员外郎,史称“米南宫”。其生性狂放,对书画十分痴迷,被人们称为“米颠”。米芾初学颜真卿、褚遂良等唐人书法,后在黄州时听苏轼的教诲改为宗法晋人。在米芾的行书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行书技巧,这与他早年的临摹是分不开的。他的行书得力于王献之,笔力浑厚爽劲,尽显“八面出锋”,自称“刷字” 。 2.“尚意”书风下米芾的书学主张 “宋人尚意”即在书法上追求率真与意趣,不拘于法度,旨在表达出书家的书写情怀,表现出书家的个性和精神内涵。宋代“尚意”书风并非否定唐代法度,而是将唐代的法度进行升华,在法度中注入活力与新意,使作品表现得更具生命力,更能展现书家的艺术情趣。在宋代“尚意”书风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宋四家”中的米芾是作品极具表现力的一位。他在《海岳名言》中说:“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 这些都能表现出米芾对“平淡天真之趣”的追求。他以自身的书法创作实践与苏轼、黄庭坚一起最终推动了宋代“尚意”书风的进一步发展。 二、《苕溪诗帖》艺术风格探析中年时期的米芾喜爱游历江浙一带的山水,这与他狂放不羁的性格和酷爱意趣的天性分不开,而《苕溪诗帖》正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此诗卷通篇都在抒发米芾的心灵感受,因米芾早年精临古帖,其书法收六朝翰墨付于笔端,所以通篇沉着痛快、无拘无束、一任自然,少有故意雕琢之意。宋之后有不少痴迷于米字的书法家,而《苕溪诗帖》作为米芾“自成家”过程中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这幅诗卷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充分展示了米芾行书的高超技巧与独特的书写特点。 1. 结体 米芾变早年学自颜真卿的豪放外拓为紧劲内敛。从《苕溪诗帖》的结构中可以看出,米芾在学习颜真卿的基础上,对“二王”、欧阳询、褚遂良等人的作品下过一番功夫,最终使作品既统一又富有变化。《苕溪诗帖》字形以竖长为主,姿态夸张,追求结体的奇险跌宕。这是由于米芾打破晋唐以来书法字形的平稳严谨,调动单字内部容易形成对比的元素,使单字结体处在紧张的状态下,给人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印象。最终显示出的作品效果是自然、和谐而不做作的,使人感受到收放自如、酣畅淋漓的美感。 米芾利用字的上下衔接、左右穿插、开合自然、疏密得当,使这种欹斜的结体营造出生机勃勃、震颤奔动的艺术效果。诗卷的单字势态是向左上方倾斜的,给人以动势强烈、重心不稳、奔腾跳掷之感,这些都能表现出米芾对书法的创新。作品常出现欹侧诡谲的体势,这就增加了米字书法的跌宕之势。 2. 用笔 米芾用笔多变,常被认为是“八面出锋”。“八面出锋”并不是指八个面,而是指从不同的方向转换锋面运笔。这充分体现了米芾书法于变化中显沉着笔力、体态万千的“刷字”风格。米芾的行书之所以独具特色,主要是因为其在点画和结构上区别于他人的独特处理方法。他巧妙而灵活地运用开合、参差、铺拢、向背、大小等,使作品面目险峻而不奇怪、跌宕而又爽朗,呈现出清新自然的感觉。《苕溪诗帖》用笔爽利,多取侧锋,笔法颇得“二王”精髓,尤其以王献之的外拓用笔为主。作品笔法中锋直下,方笔圆笔并用,起笔和收笔处多露锋且变化多端,点画波折在过渡中尽显连贯,提按起伏自然生动,丝毫看不出雕琢之意。 (1)方圆并用 横画和竖画、横画的起笔和收笔、撇画交接的转折处最能体现米芾用笔的转折和方圆。在《苕溪诗帖》中,字体线条或转或折、或方或圆、或折中带转、或转中带折,形态变化多端。 (2)轻重缓急兼施 在《苕溪诗帖》中,不仅整幅作品用笔有轻重缓急,而且一个字中同样有轻重缓急。在行笔过程中,米芾充分发挥了笔锋的不同效果。他精准地控制了笔锋的缓急、提按、偏侧等变化,使笔锋在运行中也能呈现出轻松自如的状态,这正是米芾的“刷字”要领 。 3. 章法 米芾虽喜欢“集古字”,但是他的书法并不是只对古人书法的照抄照搬,而是经过深入积累,将自己的风格与古人的风格融会贯通,从而自成一家。《苕溪诗帖》通篇字字呼应、行行连贯,这是十分重要的章法。米芾重视整篇的气韵,兼顾各处细节,严于法度。全篇接应之处有连有断,而并非追求笔笔相连、字字相连,这便使字与字、行与行在形式上达到了笔断意连。 同时,作品中行与行之间时宽时紧,如同苕溪水一样,时起时伏、变化无常、一波三折,使人观之格外舒爽。通篇看来,大小、欹正、疏密等都随势生形、一气呵成。正如朱熹所言:“天马行空,追风逐云,虽不可范以驰驱,要自不妨痛快。” 因书写的随意性,从章法上看,作品给人以潇洒自然、前呼后应、行云流水之感。 4. 墨色 米芾在用墨时喜欢配合运用枯墨,包括枯笔、飞白、渴笔等,以较好地呈现出古拙老辣的笔意和沉着痛快的气势,这正符合孙过庭《书谱》中所说的“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在用墨的过程中,浓淡是没有规定的,全凭书写者的书写变化为转移,并不能片面地追求墨的苦涩和浓淡。《苕溪诗帖》通篇墨色浓淡相兼得当,笔墨形态比较丰富,顿挫分明,形成一种痛快淋漓之势。米芾很好地将墨色的浓淡、干湿融入笔画,在富于变化的起伏中,达到笔墨不燥不润的效果,使对比更加鲜明。正如李日华在《评书帖》中所言:“挥霍迅疾,中含枯润,有天成之妙。” 三、《苕溪诗帖》美学价值及其影响米芾存世书法作品众多,如《研山铭》《珊瑚帖》《虹县诗帖》等,无不精彩绝伦。在其众多作品中,《苕溪诗帖》以多变的字态、丰富的笔墨和沉着的“刷笔”,展示出米芾行书自成一家后的基本特点和面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苕溪诗帖》的沉郁雄厚得力于颜真卿的笔法,但也可以看出米芾受褚遂良、“二王”影响极大。《苕溪诗帖》的笔法富有节奏,神韵潇洒自如,一洗前人平淡、简约的书风。通篇的“八面出锋”与健峭俊发,创造出一种天真烂漫、潇洒率意的书风 。 《苕溪诗帖》作为米芾书法风格蜕变时期的杰出作品之一,也可以说是宋代“尚意”书风巅峰时期的代表作,推动了浪漫主义书风的发展。其中蕴含的美学意蕴对今天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结语米芾作为专业的书画家,虽在文学成就上不如苏轼、黄庭坚,但其在书法尤其行书上的成就应在苏、黄之上。他以个性鲜明的书法风格,成为北宋“尚意”书风的代表。米芾的书法在后世历朝历代都备受推崇,如其子米友仁、金代王庭筠、明代董其昌和王铎乃至现当代的书法家。尤其自20世纪以来,米字在书坛上可称得上是一种“潮流”。无论是对米芾书风的热爱还是对“米颠精神”的追求,都将会是一种力量,伴随时代变化一直推动着书法的不断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