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子背了600首诗看了50本书,还是不会写作文,老师:看错书了

 guanghua4210 2022-02-11

文/鱼生伴读

今天陪孩子参加活动时遇到不少熟人,孩子们去排队,大人们就在一旁聊天了。

家长们的聊天自然离不开孩子们的学习。有位家长说:“每次问老师怎么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老师都说要多读书。可是,我儿子都背掉600多首诗歌读了50本书了,还是不会写作文。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正好有个老师在旁边,他问:“你家宝贝都读了哪些书?”

家长们:“自然是读好书啊,特别是诗歌。《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都是整本整本地背下来的。”

老师又问:“那是背了不少,但他理解了吗?”

家长顿时语塞,缓了缓说:“这我哪知道啊。我又不懂,只能靠他自己了。”

文章图片1

1、好读书,要求甚解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有一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往往被后世读书人奉为经典。

不过,大家可曾想过陶渊明这样说的原因?

陶潜是在辞官归隐后追述年少之志。打个比方,我家70多岁的大爷爷爱读书,他就可以不求甚解。可是家里的孩子们可以吗?

不行。

闲云野鹤好读书不求甚解,为学者读书需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所以不论是我们自己还是我们的孩子,读书还是要以感悟和理解为第一要义。

读书却不懂,硬生生地把它背下来,那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既不能陶冶情操,更无法活学活用。

文章图片2

2、读书不能只靠悟

既然好读书要求解,那我们就要探讨一下怎么才能理解了。

如果是读现代文,有一个老方法很好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代文字面意思都懂,不过就是要品味一下意蕴而已,所以多读几遍总能琢磨出来的。

不过如果读的是古文,那就要多花一些时间了。因为从古到今语言表达上变化极大,古文是很难一看就懂得了。

比如《诗经》吧,后世有《毛诗传笺》、《诗三家义集疏》、《诗集传》、《诗经注疏》《诗经译注》等等。这些“传”啊,“疏”啊是什么呢?不过就是注释《诗经》的。给《诗经》本书作注释的就叫“传”,给注释《诗经》的传书作注释的就叫“疏”了。

为什么一代又一代人会做出这么多版本的注释?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诗经》本经大多数人已经看不懂了。即便是学古汉语专业的人也不大可能一看就懂,所以要借助注释去读《诗经》。

《诗经》如此,所有的古文、古诗词都是如此。读书特别是读经典作品光靠悟是不行的,还必须借助相应的注本和工具书。

文章图片3

3、选对书,才能读好书

说到注释那里面的讲究就多了去了。有的注释很学术,像我们这样的普通读者还是很难看懂。最关键的是枯燥无味,看着看着就打瞌睡了,下一步就是弃书而去。

所以,想把书读好,我们必须选一本有理有趣的注本。

我举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作品:苏轼的前《赤壁赋》。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一般的注释都是这样的: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 尽

这样的翻译也算明确,但总觉得少了些味道。因为苏轼的这段话可是极有哲理的啊。

我们来看看余秋雨在《文典一览》这本书里是怎么写的吧。

文章图片4

他先是对《赤壁赋》原文进行了通篇翻译,然后附上了《赤壁赋》原文,最后还写了一篇《赤壁之劝》来演绎文中的佛理与道义。

像我刚才摘录的那段话,除了翻译之外,余秋雨还有一段解说:“你所没有的,本不属于你的,分毫都不该占有。但是你非常富有啊,因为你拥有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可以尽管取用,而且怎么也用不完。”

读到这里你可能还有些不服气:什么江上的风、山上的月,都是虚的,能吃吗?

余秋雨是大学教授,他最懂人心了。他也料到了,所以还有进一步阐述:“苏东坡劝大家用生命溶入山水大地的全部意蕴。正是这种最博大的溶入,驱逐了世上的你争我夺。”

驱逐了世上的你争我夺……这句话一下子就戳中了我的内心:风与月不能果腹,但我们现在也不缺吃食,我们缺的不正是那份豁达与平和吗?

余秋雨说透了,我们也听懂了。这样读下来《赤壁赋》我们才算读明白了。

文章图片5

《文典一览》里的书法作品

结束语

余秋雨的《文典一览》一书我过年前就入手了,寒假在家认认真真地读完了。我是比较爱读书的,说实话这本书里收录的古文和古诗我之前都读过,但这次读了余秋雨的译文和解说后又有了新的认知和收获。

这本书的编排我简单跟大家介绍一下。本书的主体内容分为3大块:

第一块:收录了12篇古文。余秋雨先生用自己的方式和风格对它们进行了翻译和解说。每一篇都有翻译、原文和附论三部分组成。

文章图片6

第二块:收录了50首唐诗、35首宋词、13首宋诗。余秋雨先生着重讲述了读唐诗的方法以及宋诗、宋词的成就和影响。

第三块:收录了余秋雨先生10幅名篇书法作品。

文章图片7

《文典一览》装帧朴拙,内容充实,不论是初学还是研究都值得入手。

#这才是家庭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