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铜元的深打:含糊不清的样币定义

 馱夫 2022-02-14


深打

“三全”是衡量普通铜元是否值得收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图案完整的基础上,打制的深邃程度直接影响收藏价值。随着藏品的沉淀,某些早年略少的打制深邃的三全美品,已被吹嘘成了“样币”。

深打之美

跃然纸上: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描写、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

清·薛雪《一瓢诗话》:“如此体会;则诗神诗旨;跃然纸上。”

铜元上的类似高浮雕,或打制深邃,也会有“跃然”铜元之上的错觉,似乎一条条龙正在图案中的挣扎,从二维走向三维……但归根到底深打或类似高浮雕的铜元之所以被收藏者热爱,是由于可能它们更符合人们的想象,被认为龙应该就是这个样子,深打的图案呈现出的立体感比浅打平面的龙形更像真实的。

深打与普通打制比较

打制有深、浅之分。同样三全,打制深邃程度不同,收藏价值就会形成差异。打制深打还关联到真伪,不是所有品种都必须深打。

Image

两枚广东飞龙,左图是全鳞(一般打制),右图是全鳞(深打)。但两枚不同版,左头后有线,右无线。龙头有有线品相难度略大。

Image

同版式铜元,在品相上有了压倒性的优势,收藏价值就会形成明显落差,毕竟收藏是精益求精。“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见过极美的,反过来再看美品,就会觉得味同嚼蜡。深打与普通打制的三全铜元,一般价位差一小半。

深打的特征

铜元的深打表现在正反两面的图案的局部细节(龙脸、龙鳞),以及马齿与币缘之间泄压槽的深度,边道挺立等各各方面。

Image

(中湘十文,右侧深打,龙脸局部细节完整清晰,如鼻子)

Image

Image

(广东一圆飞龙,右侧深,细节见倒数两段龙鳞,以及龙头上的凹坑)

Image

(上面一枚马齿与币缘之间的泄压槽清晰,因此比后面一枚打制深)

 Image

(直边可立,意味着深打)

磨损与浅打

铜元上图案花纹的局部损失,势必影响铜元的价格。这种“损失”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并不重要。因此,在后面的论述中,品相难点、图案的最高点、易磨损处、易浅打的部位等等,这些没有严格区分开,当然在通常的情况下,它们是重叠的。

SP与样币、初打

造币厂偶尔会生产出一些达不到真正精制币的标准,却又明显优于普通流通币的硬币。在过去的几代收藏家当中,硬币交易商和目录编纂者通常将这类硬币形容为“精制币”。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这些“疑似”精制币的硬币被人们逐渐称为“样币(Specimen)”。

样币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术语,可应用于有别于流通币外观,但却无法适用于任何精制币门类的各种币面。(《硬币鉴定与评级NGC官方指南》)   

“样币(缩写SP)”是一个与普通流通币之间的工艺界限并不清晰的大杂烩。这些“样币”可能是几乎无流通痕迹的初打币,可能是几乎无流通痕迹的深打三全品。它们只是异于常见的流通币,但无法被明确证明是样币(SP)。这是以讹传讹、没有考证却又皆大欢喜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富有浓郁的商业气息。

传统上钱币圈里默认的“样币”,并非是简单异于常见流通币的存在,铜元上多指“呈样”,或者是版式与流通币不同且存在明确考证。比之评级定义的“SP”,更加的严苛。从根本上说,他们说的“SP”和我们说的“样币”,不是同一个东西,只是翻译成中文相似而已。

谨选样钱八百枚装盛二匣恭呈(《进呈造币总厂铸成一文新钱钱样摺》)

铜元的“呈样”币,在文献中的确存在,多为数百枚一盒一呈样。这些样币从工艺上说,与流通币的初打币是无法区分的,于是也就成了保存完美、打制精美的皆成SP的混乱。

打制过于精美的铜元,是需要小心的,比如广告币,这些往往容易被标注成SP字样。目前已知的德系湖南黄铜元广告币等。

近年又闻“造币厂存档样币”之说,此说以造币厂展览铜元为摹本,推而广之打制相似皆成样币,奇哉怪也——长得像我亲爷爷的不一定就是我亲爷爷。如某造币厂内有江苏五文坐龙展示铜元一枚,我手里同版打制精美者,是不是就是流落在外的造币厂存档样币呢?当然不是,这里面的关联是缺乏证明的。

直边与打制

铜元的边道里有一种状态叫直边,有传直边即样币。我试着厘清直边、深打以及币模圈和样币之间的关系。

直边和币模圈的关系

铜元的边道有各种形式,比如直边,比如圆边。一般认为直边是压力足的体现,其实这话说的不全面,直边是压力与币模圈的综合作用。

如果没有币缘圈的束缚限制,压力越大,自由的边道就越会偏圆。我们捏一个橡皮泥来模拟。

模拟1:在外力挤压作用下,外圈有约束,边道易产生直边。

模拟2:在外力挤压作用下,外圈没有约束,边道自由易产生圆直边。

Image

因此,铜元的直边我们可以理解为,和币模圈存在一定关联。

生产偏爱圆边

铜元不同于银元,绝大部分的铜元都是光边,在这个宽松的条件下,币模圈是否需要,就打问号了。可能存在为数不少的情况——不用币模圈更方便。因此,不少铜元都是圆边。

当然圆边,未必是一定不用币模圈的结果。币模圈和币坯之间的间隙过大,也会造成圆边。

在个别铜元里,我们发现了一半是圆边,一半是直边的奇特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有一种可能性较大,即是在印花(打制)的过程中,一半接触到了币模圈(直边,约束状态),而另外一半没有接触到币模圈(圆边,自由状态)。

举例1:

一半圆边+一半直边。局部直边有拉丝,是币坯从币模圈里脱模留下的痕迹(个人推测是币缘圈和币坯之间摩擦而产生的)。

Image

Image

在实际的生产中,直边脱模不如圆边便捷,这也就是为何存在大量铜元都不是直边的原因。生产中考虑到节省时间,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币模圈比铜元略大一丝,或者直接不用币模圈。

举例2:

直边上的齿痕。这种“齿痕”,个人推测是用工具从币模圈里脱模,在边道上留下的痕迹。也就是说就这枚币来说,边道顶到了币模圈上,脱模困难。显然,从节省时间成本方面考虑,这种情况是在生产过程中应当避免。

Image

直边和深打的必然联系

当一块橡皮泥被装入一个四周封闭的罐头,并且罐头还在不断压缩。那么罐头内部的的所有花纹都会被清晰的印在橡皮泥上。一块铜坯也如此。

当上下模与币模圈同时作用,并且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时,唯有深深地被印花,清晰地烙印下花纹一途了。

在币模完好的情况下,直边与深打,几乎是一一对应的。除非边不够直,才会产生局部浅打的情况(或者币模有损耗)。

所以,深打币是直边,或者直边币是深打,并不值得两次炫耀。而且当币坯略厚,流通磨损较小的情况下,应该是可以“站立”的。

Image

直边和初打的关系

直边和初打之间没有必然关联,我们可以举的反例很多,比如湖北水龙三全品,不少都是直边,哪来那么多初打的湖北水龙?

只要当币模圈调整位置,调近和币坯的距离时,就会出现直边。和初打没有必然关系,比如下面分别是中晚期打制的流通状态的闽二文,以及修模重新调试过机器打制的直边闽二文。

举例3:修模后机器重新调试打制的直边铜元

右侧闽二文,个人偏向于修模后重新调试机器打制的(包括调整了币模圈),理由是字粗、币面打磨痕迹过于明显。修模后的闽二文边道更挺直,但是我们不能说这枚是“初打”,更非“样币”。

Image

Image

Image

举例4:初打未必是直边

这枚安徽反N,龙鳞如此清晰(目前网上所见龙鳞最好的一枚),是早期打制的产物。但是它的边道不是直边,边道局部(大部分)顶到了币模圈上,形成了垃丝,但不是直边(非完全顶到币模圈上)。

这枚安徽反N由于包浆被动过,说服力不够。个人看真,是从文字、边道上的垃丝细腻程度以及垃丝下端特有的波浪形线纹,综合判断。

Image

Image

由此可见,直边与初打之间都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只存在可能。直边与样币之间的联系,必然也只存在于可能之间。

直边与样币的关系

在清代,户部规定了铸造铜元的重量与配比,十文铜元重两钱(约7.5克),铜九五锌四铅一。样币也应基本满足这些条件,但是满足这些条件的不能说是样币,最多存在一种若有若无的可能,或者说这只是基本条件之一。

样币是为生产服务的,生产的目的是盈利,如果呈上去的东西美则美矣,不切合生产实际,这种铜元,当然不能用来做样币与标本。更何况户部从未对边道直与圆有过具体要求,都是现代人想当然尔。

各省各局制造铜元各有特征,早期打制的初打(或者说样币),应该也具备了各自铜元局的特征。而非千人一面的直边。

当然,我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目前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直边与样币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异形与合面合背

铜元里的异形币又称趣味品,包括了阴阳币、单面币、叠打币等。这些币也可以理解成铜元“美”的一种形式,以怪异著称。

阴阳币的产生是由于上一个铜元未从模腔里脱落,下一个铜坯又进去,原本的下模(阴纹)换成了已经印花完毕的上一枚铜元(阳纹)。

单面币,是两枚铜坯同时进入模腔造成的。一般单面币在光面,都有局部阴纹的痕迹。

叠打,多为币坯跳动且二次连续打制产生。

以上种种异形币,可称趣味品,出奇制胜,可能并不是美的正途。

而合面合背向有戏作之说,原因是上下模的卡口形状不同,但据说也有相反的,因此可以凑成对。耿爱德《中国币图说汇考》一说戏作,一说伪作,后者为民国造币厂废弃币模流入币商手中的臆造品。但仍有零星的合面合背被少数的泉友坚持认为是在当时混乱的管理下产生的临时流通品。

合面合背性质成迷,玩个趣味,较真大可不必。

Image

了解铜元历史、分辨铜元真伪,这里是关于铜元的课堂。不是拍卖公司,不征收拍品。文中图片部分为网络借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