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同 秋山晚翠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同 秋山晚翠图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同 秋山晚翠图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同 秋山晚翠图 局部 这是荆浩的弟子关同所画的秋山晚翠图。笔锋大胆,强而有力地刻画出秋天的山岳,利用短小的墨线数度涂抹来表现岩石的质感。此时诞生了诸多新的用墨技法来表现岩石和树木。关同对于描绘树木颇为擅长,树的常绿状仅用墨汁展现,用墨汁把山麓中的红叶一枚一枚的画出轮廓之后用颜料着色。为了把自然的宏大描绘得细致入微,关同倾注了画家的全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董源 潇湘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董源 潇湘图 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董源 潇湘图 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董源 潇湘图 局部 董源的潇湘图与关同为同一时代,在长江下游的江南将岸边的风景徐徐且丰盈地描绘出来,山脉因被霞光笼罩满眼朦胧。董源与关同使用其代表性的淡墨,表现出了江南独特的光线,以及湿润的空气。利用淡墨,刻意不突出河中小洲的轮廓。墨色上施予微毫的颜色使其更为引人注目。此时,墨的品质也有显著提高,墨汁的质感变得细致浓密,拥有了可以自由表现浓淡度的墨汁使得画家们可以更为真切地把握自然之态,就这样山水画开始着重表现光线。 五代十国时代,统治长江下游的南唐是文化最为兴盛的国家,南唐的国王们热衷于保护艺术,在都城设立了专门绘画的艺术员——画员,汇集了众多画家,画家们巧妙的开拓了水墨山水的新思路,并与传统的青绿山水相结合,对各式的表现技法进行挑战。其中便产生了名垂历史的杰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幹 江行初雪图(五代十国)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幹 江行初雪图(五代十国)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幹 江行初雪图(五代十国)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幹 江行初雪图(五代十国)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幹 江行初雪图(五代十国)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幹 江行初雪图(五代十国) 局部 赵幹作品江行初雪图,宽30厘米,长4米的巨作。在图画的起首还留有南唐末代国王李煜的书法。“江行初雪图 画员学生赵幹”所谓的学生就是地位最低的画家。赵幹是连经历都无从可查的迷之画家,据说他的作品描绘的都是河川风景,但是流传到今日的只此一件。江行初雪图对于长江的初雪之日的风景描画得颇为细致。这是距今约1000年前的江南川畔的风景。在不期而遇的大雪中,奔向目的地的旅人,不顾严寒而捕鱼的渔夫,被如实地刻画出来。此画在山水画中以其人物的数量众多而与众不同。以等身大的视线来捕捉百姓的形象,目力所及之物皆绘于画中,给予人们一种新鲜的感动。这幅作品可能是画家赵幹青年时所作,其后此画被历代皇帝所喜爱,人们评论道:欲憩于画中风景。画中可见赵幹极富创意的崭新绘画技法。空中飞舞之雪并非使用笔画上去,而是口含白色颜料直接吹附画上,这是诞生于唐末用于描绘云、花的青绿山水技法,在雪的表现上赵幹巧妙的利用了此种技巧。河中奔腾的涟漪以近乎病态的程度细致地用墨绘出。为使人感到沙沙作响之风,芦苇皆用一笔画出,此种技法在后世广为使用。 江行初雪图充分地发挥了传统颜料与新型水墨画技法,使得眼前的光景平静且逼真地展现出来。在不期而遇的大雪中奔向目的地的旅人,被寒风吹动的旅人之衣,驴马亦面带苦寒之色。建于河上的小屋有一老年渔夫在用手接雪。仅有单衣在身的江南渔夫们更对瑟瑟之寒怀有切肤之感。不管酷寒如何,渔夫们都必须获得度日之粮。在江上可见四处撒网之渔人。窥探竹网的老渔夫,孙子们在后面操纵渔船。赤足下江的男子们,仿佛为我们带来了水之寒冷。漫长的画卷最后以一种微暖的景致作为结束,煮汤的男人,从锅的上方腾起的热气,因腹中羞涩而蜷缩的儿童。 在观者轻叹一口气之时,江行初雪图也收起了画卷。 诞生于隋唐时代的山水画,至此达到了能够自如表现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