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念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 肉眼: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 镜下: 1新生毛细血管向创面垂直生长 2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新生的成纤维细胞(梭形,核椭圆,染色质浅,核仁清楚,胞质丰富)3常有大量渗出液及炎性细胞(常以巨噬细胞为主)。 作用: 1抗感染保护创面 2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 3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炎性肉芽组织:是软组织受到了感染发炎,当身体出现外伤或者是手术产生了伤口,这些伤口的肉芽组织受到了细菌感染。 肉芽肿性炎:以肉芽肿形成为基本特点的炎症。 肉芽肿是以炎症局部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增生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炎细胞: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脓细胞:脓液中大多数已发生变性和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少数仍有吞噬能力。 骨折愈合:是骨痂的形成和改建的过程。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1血肿形成,数小时血肿发生凝固。 2纤维性骨痂形成,2-3天血肿机化继而发生纤维化,约1周透明软骨形成。 3骨性骨痂形成,分化出骨母细胞形成类骨组织转变为编制骨。 4骨痂改建或再塑,改建为成熟的板层骨。 变性:细胞可逆性损伤的形态学变化。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1细胞水肿(或称水变性) 常最早出现 凡是能引起细胞液体和离子内稳态变化的损害,都可导致细胞水肿。发生于心、肝、肾等器官的实质细胞。病毒性肝炎时 气球样变 2脂肪变 甘油三脂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等。光镜下,病变细胞质中出现大小不等的脂滴,细胞核被挤到一侧。 3玻璃样变(或称透明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HE染色呈嗜伊红均质状。 分类: a细胞内玻璃样变:通常为均质红染的圆形小体 如 Rusell小体为浆细胞胞质粗面内质网中免疫球蛋白蓄积。Mallory小体为酒精性肝病时肝细胞胞质中细胞中间丝前角蛋白变性。 b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见于萎缩的子宫和乳腺间质、瘢痕组织、动脉粥样硬化纤维斑块及各种坏死组织的机化等 c细小动脉壁玻璃样变 见于缓进型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肾、脑、脾等脏器的细小动脉壁。 4淀粉样变 是细胞间质内淀粉样蛋白质和黏多糖复合物蓄积。 5黏液样变 是细胞间质内黏多糖和蛋白质的蓄积。常见于间叶组织肿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湿病灶和营养不良的骨髓和脂肪组织等 。 6病理性色素沉着 a含铁血黄素:陈旧性出血和溶血性疾病、左心衰竭 b脂褐素:消耗性色素,常见于器官萎缩 c黑色素:某些慢性炎症及色素痣、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时,黑色素可局部性增多 d胆红素:是胆管中的主要色素,在胞质中呈粗糙、金色的颗粒状 7病理性钙化 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镜下呈蓝色颗粒状至片块状。 a营养不良性钙化:钙盐沉积于坏死或即将坏死的组织中或异物内 b转移性钙化:由于全身钙磷代谢失调(高血钙)而导致钙盐沉积于正常组织内 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中细胞的死亡。 基本病变: 1核固缩、碎裂、溶解 2胞膜破裂、细胞解体、消失 3间质胶原肿胀、崩解、液化、基质解聚 4坏死灶周围有炎症反应 类型: 1凝固性坏死 最常见,多见于心、肝、肾和脾等实质器官。镜下为细胞微细结构消失,而组织结构轮廓仍可保存,坏死区周围形成充血、出血和炎症反应带 2液化性坏死 细胞组织坏死后易发生溶解坏死,好发脑、胰腺、脂肪。 3纤维素样坏死 是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 4干酪样坏死 在结核病时,因病灶中含脂质较多,坏死区呈黄色,状似干酪,是坏死更为彻底的特殊类型凝固性坏死。 5脂肪坏死 也属于液化性坏死如急性胰腺炎和乳房创伤分别引起酶解性或创伤性脂肪坏死 6坏疽 是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 a干性坏疽:常见动脉阻塞但静脉通畅的四肢末端 b湿性坏疽:多发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肺、肠、子宫、阑尾、及胆囊等 c气性坏疽:也属湿性坏疽,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 坏死结局: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与包裹、钙化 核碎裂:由于核染色质崩解和核膜破裂,细胞核发生碎裂,使核物质分散于胞质中,亦可有核固缩裂解成碎片而来。 凋亡:是活体内局部组织中单个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表现形式。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自溶,不引发急性炎症反应,与基因调节有关。 形态特征:细胞皱缩,胞质致密核染色质边集,后胞核裂解,胞质生出芽突并脱落,形成含核碎片和(或)细胞器成分的膜包被凋亡小体。 核分裂:通常是指有丝分裂,真核细胞的染色质凝集成染色体,复制的姐妹染色单体在纺锤丝的牵拉下分向两级,从而产生两个染色体数和遗传性相同的子细胞核的一种细胞分裂类型。 病理性核分裂:仅见于恶性肿瘤细胞,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可分为多极,如3极、4极、5极甚至更多不规则的形态。 再生: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如果完全恢复了原组织的结构及功能,则称为完全再生。 按再生能力的强弱,将人体细胞分为三类: 1不稳定细胞:又称持续分裂细胞,如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被覆细胞、男性及女性生殖器官管腔的被覆细胞、淋巴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 2稳定细胞:又称静止细胞,受组织损伤刺激时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包括各种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如胰、涎腺、内分泌腺、汗腺、皮脂腺和肾小管的上皮细胞等。 3永久性细胞:又称非分裂细胞,有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及心肌细胞。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通常发生在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可逆)或间叶细胞之间(不可逆) 1上皮组织的化生:鳞状上皮化生,柱状上皮化生(肠化、假幽门腺化生) 2间叶组织化生如骨或软骨化生 血栓: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类型: 1白色血栓,位于血流较快的心瓣膜、心腔内和动脉内。血栓头部,镜下主要由血小板及少量纤维蛋白构成。 2混合血栓(体部) 肉眼呈灰白色和红褐色层状交替结构,心腔内、动脉粥样硬化溃疡部位或动脉瘤内的混合血栓称附壁血栓,左心房内的呈球状。镜下由血小板小梁和红细胞构成。 3红色血栓 (尾部)镜下纤维蛋白网眼内充满血细胞 4透明血栓 发生于微循环的血管内,主要由纤维蛋白构成 ,最常见DIC。 机化:由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类型:1血栓栓塞2脂肪栓塞3气体栓塞4羊水栓塞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滞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类型:1贫血性梗死2出血性梗死3败血性梗死 二、炎症的类型及其转归急性炎症:根据渗出物的主要成分和病变特点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和出血性炎。 1浆液性炎 以浆液渗出为特征 好发于黏膜、浆膜、滑膜、皮肤和疏松结缔组织等 病变特点: a黏膜的浆液性炎又称浆液性卡他性炎,如感冒初期鼻粘膜排除大量浆液性分泌物。 b浆膜的浆液性炎如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可引起胸腔积液。 c滑膜的浆液性炎如风湿性关节炎,可引起关节腔积液。 d皮肤的浆液性渗出物积聚在表皮内和表皮下可形成水疱如2度烧伤引起的皮肤水疱。 e浆液性渗出物弥漫浸润疏松结缔组织,局部可出现炎性水肿如脚扭伤引起的局部炎性水肿。 转归:一般较轻,易于消退。浆液性渗出物过多可有不利影响如喉头浆液性炎造成的喉头水肿引起窒息;胸膜和心包腔大量浆液渗出可影响心、肺功能。 2纤维素性炎 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蛋白即纤维素。镜下呈红染、相互交织的网状、条状或颗粒状,常混有中性粒细胞核坏死细胞碎片。 好发于黏膜、浆膜和肺组织。 病变特点:黏膜发生的纤维素性炎,又称伪膜性炎。 a白喉的伪膜不易脱落,气管黏膜与其下组织结合较疏松故易脱落。 b浆膜发生的纤维素性炎(如绒毛心)可机化引发纤维性粘连。 c肺组织发生的纤维素性炎如大叶性炎除大量纤维蛋白渗出外,还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 转归: a渗出纤维素较少时,可被纤维蛋白水解酶降解,或被吞噬细胞搬运清除,或通过自然管道排出体外。 b渗出纤维素过多、中性粒细胞较少、或组织内抗胰蛋白酶含量过多时,均可导致纤维素不能被完全溶解吸收,随后机化形成浆膜的纤维素粘连或大叶性肺炎时肺肉质变。 3化脓性炎 以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点 类型: a表面化脓和积脓 发生在黏膜和浆膜表面的化脓性炎为表面化脓;脓液在浆膜腔、胆囊和输卵管腔内积存称为积脓 b蜂窝织炎 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 溶血性链球菌 c脓肿 为限局性化脓性炎,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 金黄色葡萄球菌 转归:小脓肿吸收消散,较大脓肿需切开排脓或穿刺引脓,脓腔局部由肉芽组织修复。 4出血性炎 病灶的血管损伤严重,渗出物中含大量红细胞。常见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和鼠疫等;一般不会单独发生,常伴随其他炎症。 转归:出血性炎多呈急性经过,其结局取决于原发病和出血的严重程度。 急性炎症结局: 1痊愈(大多数) 2迁延为慢性炎症(少数) 3蔓延扩散(极少数) a局部蔓延 炎症局部可形成糜烂溃疡瘘管窦道和空洞 b淋巴路蔓延 淋巴管炎、淋巴结炎 c血行蔓延 病原微生物的毒性产物入血引起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和脓毒败血症。 |
|
来自: 石榴花开87r3s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