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拙质朴的南朝刻石在中国书法史上“千古留铭”

 泊木沐 2022-02-14

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后,刘宋取代东晋。从 420年开始的近 170 年时间里,在中国南方地区,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汉人政权,史称“南朝”,嫡传华夏文化之正朔,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奉南朝为正统。南朝延续东晋的经济文化发展,特别是历代君主笃好儒雅,促进了江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是楷书完全脱离了篆隶的影响,进入独立的巩固发展阶段。南朝沿用晋制不准立碑,因此现存碑碣遗迹很少,不过也有一此上乘佳作,如宋的《爨龙颜碑》,齐的《吴郡造维卫尊佛记》,梁的《始兴武忠王碑》《瘗鹤铭》,以及陈的《赵和造像记》等,这些碑的艺术成就足以与北碑相辉映。

南朝梁国《瘗鹤铭》

《瘗鹤铭》是古人为葬鹤而撰写的一篇铭文,大字正书原刻于江苏镇江焦山西麓栈道摩崖之上,临江绝壁,被尊奉为“大字之祖”,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坐标意义的传世名迹,与北方的《石门铭》齐名,被称为南北二铭。被认为是南碑之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块碑,成为“碑中之王”。 上图为《瘗鹤铭》的宋拓本。书法厚重高古,用笔奇峭飞逸,虽称楷书,略带隶书和行书意趣,字里行间显露出六朝时期的风韵,为隋唐以来楷书的风范。历代文人书法家对《瘗鹤铭》评价甚高,它对后世书坛有极深影响。

“二爨”:左为东晋《爨宝子碑》、右为南朝宋国《爨龙颜碑》

《爨龙颜碑》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碑高338cm,厚25cm,额高83cm,上端广135cm。始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陆凉(今云南陆良)。碑阳文为爨道庆撰写,楷书体,24行,行25字,合计600字;碑阴文为职官提名,3行,行3至10字不等。 此碑文在元、明时已见著录,并有拓本流传。晚清时备受康有为推崇,在康著《广艺舟双辑》中称其书法为南碑之冠、“神品第一”。此碑与晋代《爨宝子碑》并称“二爨”。因此碑的宽度和高度都略大于《爨宝子碑》,所以它又被称为“大爨”。“二爨”不仅在艺术上受到清人推崇,在碑刻的内容上亦为研究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爨氏家族的政治、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南朝宋国《刘怀民墓志》

南朝宋遗留下来的碑石墓志书迹,数量很少。如上文提到的属于该时期的有《爨龙颜碑》,还有在山东益都出土的宋大明八年(464) 的《刘怀民墓志》。《刘怀民墓志铭》全称《宋故建威将军齐北海二郡太守笠乡侯东阳城王刘府君墓志铭》。石高二尺五分,广二尺一寸。十六行,行十四字,正书。这块碑经多位金石家著录收藏,如今已经下落不明。也有研究者怀疑这是后人的伪作,但也没有进一步确定。就书迹来说,《刘怀民墓志》书体圆润凝重,仍在隶楷之间,类似于《爨龙颜碑》《嵩高灵庙碑》,刻成年代也比较接近,只是刻工略显粗糙。尽管《刘怀民墓志》属南碑,但书体风格却与北碑接近,或许是因为地域相近,受其影响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