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田起义后,洪秀全从拜上帝教义出发,认为只有天父上主皇上帝才能称“帝” , 而“人间之主称王足矣”,故永安封王时他自称“天王”,托言“受天真命”,诡称是“由皇上帝所封”。 咸丰元年十月二十五日(1851年12月17日),洪秀全在永安(今广西蒙山)发布封王诏令,敕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规定西、南、北、翼诸王皆受东王节制。 据《太平天国史纲》诠释:除天王外,东王有权辖制其他诸王,诸王地位亦尊卑有序——东王、西王为一等王爵,南王、北王为二等、翼王为三等居末。 随着天国事业愈做愈大,王爷也愈封愈多。1854年5月,封秦日纲为燕王,同月封胡以晃为豫王,燕、豫二王为四等爵位。后燕、豫二王因卷入洪杨内讧被处死(一说胡以晃是病死),旋即被削除爵位。 天国前期王爵,除北王韦昌辉因“天京事变”时滥杀无辜被处死革爵外,其余的皆得以世袭罔替(父死子继)。 天京内讧后,天王洪秀全不再信任任何外姓王,他册封长兄洪仁发为安王、次兄洪仁达为福王,目的是借以辖制威望卓著的翼王石达开。 杨、韦之乱后,翼王石达开曾回天京(今南京)辅政,被洪秀全晋封“义王”却坚辞不受。后饱受猜忌、掣肘的石达开愤而率数十万精锐离开天京 ,在外单独作战,洪秀全为挽留他,旋即又削去洪仁发、洪仁达王爵,据说有永不封王之意。石达开不为所动,与天国渐行渐远,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1859年,洪秀全族弟洪仁玕从香港抵达天京,随即被洪天王封为干王,并倚为肱骨。 随后,又册封太平军后起之秀陈玉成为英王、李秀成为忠王、李世贤(秀成堂弟)为侍王。不久又封金田元老蒙得恩为赞王、杨辅清(杨秀清族弟)为辅王、林绍章为章王。 据记载,到1861年前后总计封有十六个王(一说十一个)。后越封越多 ,越封越滥,竟有“王”字头上加三个点的“王上三点”之封。到天京被曾国荃部攻陷前,太平天国封王达2700多人。封号之多、之滥,王爵名称之繁杂、之奇葩,直让观者、听者瞠目结舌。滥封王爵破坏了论功行赏的基本原则,也造成了天国朝政之紊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