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中医的忌口问题

 中医药方便 2022-02-14

     中医的忌口问题由来已久,如何忌口、是否需要忌口众说纷纭,比如说服中药就要忌萝卜、生姜、鱼腥之类,说法不一。萝卜,古称莱菔,是消食化痰佳品,但自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人参畏莱菔”,天下之人以讹传讹,从此就有了服中药一定要忌萝卜的习俗。服中药究竟是否需要忌萝卜,其实应该从历史生活中分析,古人一日三餐难保,绝大多数百姓饥寒交迫,营养不良,人参非常娇贵,自然担心萝卜的消食化痰作用抵消了人参的功效。殊不知现代药理学分析,人参成分为人参皂甙,人参与萝卜同服可以促进人参皂甙的吸收,根本没有减弱人参功效。现代人吃香喝辣,出行必坐车,步行不满百步,大腹便便营养过剩,萝卜的消食化痰作用恰可以降低吃肉食过多胆固醇升高的风险。再说生姜,生姜功效辛温散寒,温胃化湿,且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故也是现代人迷信吃水果减肥,或贪吃冷饮,过度享受空调,或用西药而伤胃的保健佳品。俗话说“上床萝卜下床姜,不要医生开处方”,正说明了萝卜和生姜的保健功效对于现代百姓生活防病治病的重要价值。有病治疗是否需要忌口,其实中华医圣、东方医学之父、中医临床学科奠基者张仲景,早在东汉之时针对天下保健第一方——桂枝汤的用法时就明确告诫: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之后凡用方忌口皆注明“将息如前法(桂枝法)”,所以有病需忌口是必然的,但要视病种而论,假若原本消化不良腹胀,受寒腹痛,萝卜、生姜恰是对症治疗的妙用,不吃萝卜与生姜岂不是重大损失;若体热发炎,口腔溃烂,过度服用生姜等辛辣之品肯定与服毒药无疑。特别是重症患者、肿瘤病人,尤需忌口,但所忌之物因治疗时段、治疗方法、个体差异而不同。一般来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地里长的”中的凡会动的,有翅膀有腿活动能力强的都含动物蛋白高,如牛羊狗肉之类都有给肿瘤提供营养的嫌疑,所以忌口是必然的。现代西医主张每天多吃蛋类,凡蛋类皆含有高蛋白、高胆固醇,徐汝奇老师从临证中发现,凡肿瘤病人服禽类包括其蛋皆预后不良。不久前一刘姓患者患肝癌腹水,用大黄甘遂汤后腹水已消,食欲大增,患者竟然不听劝告,毅然一次服下两个鸡蛋,次日则命丧黄泉。

图片

人生百病不外阴阳。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载: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岛、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所以饮食对于健康非常重要。我们所吃的五谷杂粮、禽畜肉蛋都有影响,但吸收之后作用有别。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说: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图片

春秋战国时代《尚书正义》说:“水火者,百姓之求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

   故《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确立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的药食同源的“味道”之说: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征,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图片

再如魏晋太医令王叔和撰著的《脉经·卷一·平人得病所起第十四》中记载:

“何以知春得病?无肝脉也。无心脉,夏得病;无肺脉,秋得病;无肾脉,冬得病;无脾脉,四季之月得病。假令肝病者,西行,若食鸡肉得之,当以秋时发,得病以庚辛日也。家有腥死,女子见之,以明要为灾。不者,若感金银物得之。假令脾病,东行,若食雉兔肉及诸木果实得之。不者,当以春时发,得病以甲乙日也。假令心病,北行、若食豚、鱼得之。不者,当以冬时发,得病以壬癸日也。假令肺病,南行,若食马肉及獐鹿肉得之。不者,当以夏时发,得病以丙丁日也。假令肾病,中央,若食牛肉及诸土中物得之。不者,当以长夏时发,得病以戊己日也。”

从以上经文所据,经典中医理论体系中有关饮食健康的研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道理俱全,与中华文化的起源密切相关,发掘其内容对当代养生保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