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拟的这个标题,我知道很不符合这部电影要表达的主题。但或许是时代的原因,看惯了《甄嬛传》这种套路的影视剧——大女主励志成长的体验,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观众的口味,大家把后宫生活转化为职场生存法则,津津乐道,不亦乐乎。这种解构也辐射到各种文学作品的解读中,比如《红楼梦》,除个别自媒体曲高和寡,坚持严肃创作,大部分营销号都以将其实用化作为营销思路,读者们也沉浸其中,以至看什么东西都是这种路数,我自己也是其中之一。所以,看完三十年前拍的电影,尽管我知道这部电影大约讲述的是什么故事,我仍不能认同女主的某些做法。 按现今流行说法,把女主颂莲扔到后宫剧里,她活不过两集啊。 颂莲,十八岁,家境不太好。大学上到一半,父亲死了,继母不愿再供她上学,逼她嫁人,想利用她的年轻和漂亮,赢得一份彩礼。影片开头,继母已劝她三天,她倔强地不肯流下眼泪,说:“你不要说了,我答应了。要嫁就嫁个有钱人。女人不就是那么回事吗?”影片没有说颂莲上的什么大学,学习成绩如何,但从她这简短的三两句话,我们知道,她是不甘心的,却又像一只折翼的天使坠落凡间,不得不面对生活的残酷面目。和生活较量的这第一回合并未教会她怎样面对未知的命运,大约因一直置身象牙塔,颂莲只养成了年轻女孩特有的傲气与锐气。结婚那天,她故意错过吹吹打打接她的花轿,以民国女学生特有装扮——黑衣白裙,两条辫子,提一只箱子,深一脚浅一脚闯进了由灰瓦、红灯、大床以及由此衍生的沉闷、无聊、杀气很重的宛若铁桶坚固、无法撼动其一丝一毫的大宅院里。 在这座大宅院里,她是四姨太。四分之一的丈夫是这座大宅院的主人,看不出什么个性,或者说影片故意淡化他的个性。但他擅长用各种游戏规则提高自己的威权,比如,去哪个姨太太的房里,就为其隆重地挂上红灯,第二天早上,这位姨太太还可以点一碗自己爱吃的菜;哪个姨太太不听话,就封灯,灯笼上套上灰扑扑的袋子,仿若日子也没了盼头。三位名义上的姐姐,大太太吃斋念佛,不参与姨太太的明争暗斗,反正儿子已经大了,位子已经稳固;二姨太只有个女儿,所以很有危机意识,一心想生个儿子保住位子,这位二姨太还是个笑面虎,擅长挑拨,三言两语、不动声色间就可以让你恨上她的敌人。三太太是个戏子,儿子和二姨太的女儿差不多大,她喜欢唱戏,喜欢恃宠而骄,在有限的空间里,寻找一点点出格的自由畅快感。她丈夫即她主人看在她大节无亏又风情万种上也就忍了她。 还有一个丫鬟,叫雁儿。这个雁儿一心想上位成为姨太太,然而颂莲的到来,打破了她的美梦。她对她有种天然恨意。 这样说起来,这个大宅院就是一个封闭空间,结构设定是最好的“暴风雪山庄模式”。这真让人兴奋。事实上我就是搜寻根据阿婆小说改编的电影时,才看到国师这部电影的。然后就看到颂莲——一个本来上着大学,前景有着无限可能的女大学生,一步步丧失她的傲气和锐气,最终精神失常成了疯子。影片结尾她依然穿着黑衣白裙,徘徊在一个个黑沉沉的夜里,而大宅院又欢欢喜喜迎来了五姨太。 她算个孤胆英雄。提着箱子一进大宅院,就遇到洗衣服的雁儿。雁儿是《红楼梦》中晴雯和袭人的合体。有晴雯的泼辣大胆,也有袭人的姨娘梦想。雁儿的泼辣大胆是敢顶撞主子,不怕打,而那个姨娘梦却已发展到极其病态的地步,袭人尚且有一句,难道你做了强盗,我也跟着你不成?就这一句,袭人就不是真的奴才,她有自己的立场和思考。雁儿不是,雁儿一心想成为姨太太,没有任何商量余地,成不了,就在破旧的厢房里,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上,挂上破旧的红灯笼,在想象中享受姨太太该有的荣宠。偏偏这个丫头被安排在了颂莲房中,这真是天雷勾地火,两个见第一面时就吵嘴但其实都算可怜的人,能否化敌为友? 一开始,雁儿和二姨太暗中联络,在小厢房里藏着一个针扎的小人,即所谓的魔魇法,妄想咒死四姨太,她来接替位置。颂莲发现了,当然气愤,但是她聪明,知道雁儿不会写字,追问这是谁写的?然后知道了是不笑不说话的二姨太所为。这时,她有两个选择,要么,当场拿着证据去找大太太,要求惩治这个丫头,赶走这个和她不是一条心的丫头;二是以此为把柄要挟拉拢并施恩于她,夏金桂尚且知道这一招,凤姐也利用平儿稳着贾琏的心,现在的影视剧里哪个大女主身边没有一两个亲信?但颂莲不知道——她既没赶走雁儿,也没拉拢示好雁儿,而是向雁儿叫板,叫她看看自己的本事。而所谓的本事,就是假装怀孕,以拯救渐渐失宠的自己。贴身服侍她的雁儿很快发现情况不对——想不被发现很难。雁儿立即反扑,马上报告旧主子,当场叫来医生把脉验证,随即被封灯,撤掉了所有带有荣宠意味的饭菜和用具。只剩一个懵懂的成为大家笑柄的她。假装怀孕,没一个帮手,这真是谁都不敢用的蠢招啊。 三姨太向她吐露心事,她应该能看出三太太还不算个坏人。但她三两句话,就把想要结盟的人给得罪了。因为她直言说出了三姨太的秘密——和高医生暗通款曲。搁谁谁受不了,三姨太立马拉下脸,让她少管闲事,再也没来找过她。 她只是凭着自己的一腔孤勇,怼天怼地。她对大少爷有点感觉,因为大少爷和她年纪相仿,都喜欢吹笛子。笛声幽怨,咫尺天涯。但大少爷很怯懦,不敢;就算敢,出了事,没出路的也是她。她以为她可以在这个地方找到做人的感觉,因为她曾愤恨地说,在这里人都不像个人,像猫儿、狗儿。但在这个大院里找做人的感觉,根本就是错的。所以她开头的那句,女人就是那么回事,并不是真的看透了什么,只是赌气而已。当她目睹三姨太太事发被拖到小黑屋里弄死,看到雁儿要把握机会想获得老爷的垂怜坚决跪在风雪里最终因伤寒而死,她心里充满了惊怖,因为这两个人丧命,一是因为她酒后说漏了嘴,一是因为她对雁儿的报复之举。她无法摆脱良心带来的谴责,无法在心里原谅自己,或者说,她心里充满了厌恶与绝望,却又无处逃离。 很多影片都有这样一种意思的传达:在一个专制环境里,大家渴望着自由的气息。比如《死亡诗社》,就提出我们要更早的倾听内心的声音,越早越好,要敢于说出自己的愿望兴趣,那样才是真正的活着,但更快接受这种思想的青年,结尾却自杀了,所以这部影片还蕴含着这样一种思考:在不具备反抗资本的前提下,唤醒灵魂里对自由的渴望,对吗?当然,鲁迅先生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倘没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又比如《痛苦与荣耀》,传达的是只有和身体和解,和曾经的敌人、过去的恋人、过世的母亲和解,身心才会达到一种自由状态。可是,我从《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影片里没有看到类似意思,尽管我知道它是有一个主题诉求的。我对这部影片真正腹诽的地方在于:颂莲作为一个有思想的女大学生,胸怀视野自然高于周围其他庸俗女人,但影片除了给她对自由的向往、尊严的渴求之外,却没有给她一点生存常识。换句话说,颂莲处处碰壁固然有大环境的种种压制,但她自身也有很多局限性,我以为这和她的封闭心态有关。 进入一个陌生环境,遇到一群俗世女人,她们有她们在意和保护的东西,她们有她们的策略和思路。在她们那里遭遇失败时,你会不由自主地用她们的思维去思考。比如,颂莲开始时最不屑的就是规矩,但到最后,她声嘶力竭地喊,封灯也是太太,太太就是太太。而当你用她们的思维去思考的时候,你已经败了。因为论经验,那些女人可都是前辈,而悬浮于你心里的自由、尊严还有良心、诗意,这时候也冒出来嘲笑你。精明、野心、算计和你心里固有的东西是抵触的,所以,一方面你也想追求、享受现世的荣宠,一方面你蔑视那个自己,永远是个闭环。而现今流行的那些大女主,不会在内心这样消耗自己,我常常想,或许大家爱甄嬛的原因不仅只是代入感,感觉自己跟着演员也做了回钮钴禄熹贵妃,而是,我们看到了她开放的心态,她是可以把两相抵触的东西摆放好的,从不居高临下地审判自己,可以接纳不同层次的朋友,可以联合有过恩怨的敌人,共享一种资源,就像一片海,因为能容纳各种水,所以成其为大。无论何时,好好活着是她追求的目标。我想,这不是世故,这是和解,和那个别扭拧巴的自己和解。这才是真正的成熟,成熟到可以放过别人,愉悦自己。 作者 简介 樵髯:喜欢红楼及一切有趣文字。 投稿及转载事宜请加微信:gancaozi20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