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网友爆料“医务科要求各科室自主制定治疗指南”,引发医疗圈热议。 话说制定指南,那可是各领域大咖们的事,可不是所有科室都有这份荣幸!是这个医务科太过外行,还是别有隐情? 1月20日,一医生网友网上发文称:“我院医务科发布要求,各科室制定自己科室的治疗指南,但不可照搬国外国内现有内容……治疗指南,那是什么?是治疗某一个或者某一类疾病国际国内的专家共识,是当今某一领域最高水准的指导性文件啊。这东西还能每个科自己制定啊,给我整不会了。我们这三十八线土鳖医院的医生,何德何能敢制定科室的治疗指南?” 对此,不少网友也发表了自己的评论。 @郑州水果派:专业事,专业人士来!这是科学,不是过家家! @努力成为有猫阶级:你可以直说,我要是有这本事,我还在这个医院混? @暗夜银月月:估计是想说诊疗方案,说成指南了。制定科室指南,可真是牛坏了。 …… 事实上,临床指南一般由权威组织牵头,组织该领域的顶尖专家,按照严谨且规范的步骤,制定高质量的指南。临床指南作为综合当前最佳研究证据,指导临床实践的文件,是确保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 让普通医院的普通医生去修改甚至撰写指南,这不科学,也不符合要求。医务科的工作人员即便不是医药学专业的人,想必久在医院工作,医疗领域的一些常识还是有的。 放眼当下,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正在轰轰烈烈进行,DRG和DIP要全面铺开之际,猜测医务科的本意或是想让科室根据现有指南和诊疗路径,制订符合本科室实际情况的诊疗标准,好应对这场考验,此指南非彼指南,导致了这场乌龙。 临床指南虽是医疗指导性文件,但只告知某一疾病诊疗或用药的大体方向、辨别方向的依据和原则,为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实践的推荐和建议,并无疾病的具体细化内容,也非强制性文件。 具体到实际情况,不同等级的医院,或受限于先进检测手段和新药的不可获得,或受限于前沿知识接受的滞后,每家医院的诊疗疾病路径差别不小。每家医院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临床指南和临床路径,再细化为符合自己医院科室的疾病诊疗方案。 2021年5月,广东省卫健委印发的《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广东省实施细则》就明确,各科室根据本专业临床诊疗指南和行业标准,制定临床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并及时更新。 同年海南也发文,要求医疗机构根据法律法规和行业指南及相关变化,建立临床各科室常见疾病的诊疗规范和技术操作流程,及时更新各科室的诊疗规范和技术操作流程,员工知晓并落实。 再说说公立医院正面临的这场前所未有的考验——DRG和DIP,照着老路子走肯定不行了。 随着一系列医改政策出台,降检查费用、降药费、降耗材费用,配合医保支付方式改革DRG和DIP,可以说医院以开药、开检查,抢占病人、创造营收的时代,即将落幕。 DRG和DIP,简单来说就是同病同价,治同样的病,医保付的费用是一样的。如果说以往医院的盈利模式是,开得药品和检查越多,盈利越多;现在则是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开得药品和检查越少,才可能有盈余。还像以往那样诊疗疾病,难免要结一个出入两清的账,甚至倒贴钱。 所以,必须认真梳理自己科室的诊疗路径,制定新的规范,才可能经受起这场新的考验。 曾在夹缝中生存的上海十院,已于2017年抢先实行DIP,其院长秦环龙表示,在此之前,医院向医保要钱,以“按项目”、“按人头”的一刀切方式。但不同疾病、不同治疗方式、不同病人的医疗资源消耗,实际千差万别……DIP像一把尺子,度量出各个医院之间、医院内部科室之间医疗服务的差距……利用DIP这个公式一滚动,不仅知道自己医院的成本,还能知道别的医院消耗情况、手术难易程度。 因此,在财务处测算之后,他找到医院要重点发展的300个病种,再找出相应科室,布置他们基于指南规范和诊疗路径,制定疾病诊断标准,规定什么样的毛病,应该做什么样的检测。如今,几乎每个科室都有各自疾病诊断标准的册子。 当然,一开始的时候,院长秦环龙向科室布置此任务的时候,主任和医生都不理解。但当医生真正理解和认同DIP后,很快就改变了态度。医院曾经的生存危机,也随着DIP的落地消失了。 如果说普通医生还没感受到这场“地震”,院长们已提前察觉到了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开始着手应对,让医务科给大家分配任务。或只因沟通不够充分,才有了文初提到的这场“乌龙”。 (环球医学编辑:常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