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9阳明复治: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补之

 黄帝内经参详 2022-07-28 发布于山东

六气之复,相应地亦有六复之治。附图如下:

今天我们将精读阳明之复的辨证施治。

先附录原文如下:

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补之

一、阳明之复:燥淫所胜辨证施治对照图以及复气发作之时

阳明燥金之复,复的是厥阴风木之胜,以解太阴湿土之屈伏。但阳明燥金复而太过,又会成为新的胜气。附图如下:

阳明之复而胜,有在泉之胜、司天之胜、邪气反胜、六气相胜、六气复胜等五种情况,有其胜则有其治。

附阳明燥金之胜,在不同情形之下,辨证施治对照图如下:

阳明之复,复气发作于巳亥之纪,少阳在泉之左间,大寒至春分之间的时节,主气初之气厥阴主时之时,季当春季。

附阳明之复发作之时的六气客主加临图如下: 

二、阳明复而太过,辨证施治

附图如下:

1.治以辛温

风温胜至,燥凉来复,复气太过反致民病。“治”以泻肺金燥邪太过之气。

寒凉燥邪客于肺,肺为金脏而恶寒,《素问·宣明五气》作者讲:“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阳明凉寒复而太过则肺脏自伤。

辛味金化入肺经,味辛性温药物可对治寒凉,辛以散寒,温以治凉,辛温对治寒凉,正者正治,故“治以辛温”,以泻寒凉燥邪太过之气。

此与阳明之胜的其它情形类似,皆都是以温治凉,但在用苦、酸、辛的主次上存在着一定差异,有的虽苦酸治之,但又会以辛佐之。

这也体现着中医在辨证施治上辩证性。

2.佐以苦甘

“佐”以所利,因势利导,或为佐助,或为佐补,或为佐制。

苦能燥,苦为火化入心经,心火克肺金,味苦性温热之药可佐助心火克胜肺金寒凉之邪,以温热燥凉寒,亦可佐补肺气。故“佐以苦”。

肺金遭寒凉贼害,其气必虚,子虚则补其母,土为金母,甘味土化入脾,甘能补能和能缓,脾土气壮则能缓和寒凉之气并佐补肺气之虚。故“佐以甘”。

苦甘皆能佐补肺气以制寒凉,故“佐以苦甘”。

3.以苦泄之

注意,这里不是对治的肺金寒凉之症,不是凉燥,而是热燥或温燥。在阳明之复寒凉淫胜之时,岐伯突然讲“以苦泄之”,有点不伦不类,我们也跟着不伦不类地精读详释吧。

肺主宣发肃降之气机,热邪或火邪客于肺,则肺之宣发肃降之机失和,《素问·脏气法时论》岐伯讲:“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寒凉沉降而不上逆,故这里谈的不是凉燥。热燥其性炎上才会导致肺气上逆,故当以味苦性寒凉之药通泄之。如果本身是凉燥,再以苦寒药物通泄,那么,这就属于以寒治寒、以凉治凉的“反者反治”了,虽有此治法,但与此处阳明之复不类。故不取凉燥,而取热燥为言。

泻以气言,泄以质言。味苦性寒药物能佐助肺金泄下以清热祛火,《素问·经脉别论》岐伯讲:“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苦味性寒凉药物能佐助肺金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热邪或火邪遂能通过小便排泄出体外。故在热燥的情况下,当“以苦泄之”。

4.以苦下之

此仍是热燥之证。燥邪客于肺,肺络大肠,大肠主津液所生之病,燥邪由肺传大肠,则大便干结不通。味苦性寒药物能通泄,大便下泄,燥邪亦随之而下,故“以苦下之”。

5.以酸收之。

此乃凉燥、热燥之证通用之法。《素问·脏气法时论》岐伯讲:“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凉燥之证,自下往上收;热燥之证,自上往下收。

就凉燥而论,阳明燥金气化之常为“收”,主秋主凉主肺,阳收阴降,但如果收降太甚的话,肺亦自为病,酸味药物能涩能收,故应以酸药收敛之,以升提肺气。

就热燥而论,热邪或火邪太胜,则肺气发散上逆,该降而不得降,肺亦自为病,此时仍应以酸味药物收敛之以沉降肺气。

具体问题具体,也是中医文化核心精髓内容之一瞥。

明天继续六气复治的最后一个,太阳复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