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西辽,便不得不提到耶律大石。耶律大石出身契丹贵族。从小好学,善于骑射,兼通汉文、契丹文,堪称文武全才。天祚帝天庆五年(1115年),耶律大石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供职,任翰林应奉,后被擢升为翰林承旨。他是《辽史》中记载的辽朝唯一一个契丹族进士。因在契丹语中,翰林被称为“林牙”,所以耶律大石又有“大石林牙”或“林牙大石”的别名。在耶律大石中举之后不久,辽金战争爆发,辽军节节败退。约在天庆十年(1120年)前后,耶律大石升为辽兴军节度使,镇守南京道。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大举南侵,攻克中京(今内蒙古宁城)、泽州等地,天祚帝耶律延禧不敢留守,一路西逃,辗转入夹山(中国学者陈得芝考证夹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的吴公坝以北武川县附近),与外界音讯隔绝。天祚帝失讯数日后,为了安定人心,坚持抵抗,留守南京(今北京西南)的宰相张琳、李处温便与南京都统萧干及耶律大石商议,拥立秦晋王耶律淳即位,称天锡皇帝,此时,宋军趁火打劫,举兵北伐,意图收复燕云十六州。被耶律大石击败。 金辽战争 然而,咄咄逼人的金军不久即南下,六月二十四日,耶律淳病死,其妻萧普贤女以皇太后身份摄政,改元德兴。萧普贤女于金未果,于是派兵守卫居庸关。但等金军在德兴元年(1122年)十二月初抵达后,辽军却不战而溃。萧普贤女得迅后,连夜逃离南京。在得知辽天祚帝下落后,耶律大石见大势已去,收拾部众,投奔天祚帝,继续抗金,期间虽一度被金人俘虏。但又设法逃脱。回归天祚帝。保大四年(1124年)七月,在得到耶律大石带来的人马后,天祚帝又得到阴山室韦“谟葛失”(蒙古族名) ,自认为得到天助,准备出兵与金决战,收复失地。耶律大石指出之前辽军一败再败,丢失举国的汉地,这时再求决战,不是良策。他建议天祚帝“养兵待时而动,不可轻举”。但天祚帝不能采纳,坚持出兵。耶律大石至此认为天祚帝不能成恢复大业,于是决心前往辽在西北的军事重镇可敦城(即镇州,今蒙古土拉河上游)。此地自辽开国以来便受到历代辽帝的重视,专设有建安军节度使司,并为辽西北路招讨司的驻地。即使在辽末战乱之中,西北仍然相对安定,有各部军队两万余骑,战马数十万匹。大石率部众出走。耶律大石离开后不久,执意出兵的天祚帝果然兵败被俘,辽朝自此灭亡,距他出走不过半年。耶律大石在可敦城立国,自立为王。这里畜产丰富,远离金朝数千里。他贯彻“养兵待时而动”的战略,没有主动出击金朝,而是争取西夏、南宋等国及周边部族。经过五年发展,政权已初具规模。1130年,耶律大石率军西征,次年,金军北攻可敦城,因沙漠阻挡失败。1135年金军再征可敦城,被辽军击败。耶律大石意识到这里不能久留,不如西征重建大辽,等国力强盛之时东征大金。1131年,他率部队西进,借道高昌,在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建立根据地,修筑城池,招抚当地的突厥语部族。耶律大石在叶密立休养时期,可能与回鹘汗国发生了小规模的冲突。但基本上得到了当地突厥语部族的支持,辖下户数已达四万口。这一时期,西辽疆域大为扩展,东起土拉河,西到额敏河,连为一片。延庆元年(1132年)二月五日,耶律大石在文武百官的拥戴下,于叶密立称帝,按照当地人民的习惯,号称“菊儿汗”(意为“大汗”或汗中之汗”)。群臣又另上汉尊号为“天祐皇帝”,建元延庆。追谥祖父为嗣元皇帝,祖母为宣义皇后,册立元妃萧氏为昭德皇后。耶律大石正式建国,史称西辽。耶律大石统帅大军南下,高昌回鹘没作抵抗,即归顺西辽。耶律大石将其并入版图,却仍让回鹘汗王统治这一地区,另设“沙黑纳”(监国)以为督察。开始在中亚,西域一带扩张。辽国疆域 大石在西域,中亚一带的扩张,引起喀喇汗王朝与塞尔柱帝国的警觉。由回鹘于今新疆,中亚一带联合当地民族建立的喀喇汗王朝(喀喇汗王朝的建立民族存疑),鼎盛时期,称雄西域,中亚一带。1041年,在塞尔柱人的打击下,汗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塞尔柱人则是突厥人的一支。原生活在中亚一带。1000年左右,塞尔柱人在首领塞尔柱克率领下,由中亚迁徙往波斯地区。1040年,在塞尔柱克的孙子图格里勒贝格的率领下。几乎占领整个伊朗高原,势力向两河流域渗透。1055年,图格里勒·贝格率领突厥人攻占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突厥人并没有废除哈里发。而是将他作为傀儡。建立所谓塞尔柱帝国(1037-1194 其旁系罗姆苏丹国统治小亚细亚直至13世纪末)。虽然哈里发仍为伊斯兰教最高领袖,出现了阿拉伯帝国与塞尔柱帝国并存的局面,但大权却掌握在塞尔柱人手中。哈里发授予塞尔柱首领苏丹(伊斯兰教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相当于王)和东西方之王的尊号。进入60年代,突厥人几乎席卷两河流域,开始进入小亚细亚地区。入侵罗马帝国。1071年,在著名的曼奇克尔刻会战中,塞尔柱军队大败罗马军队,极大地改变了西亚的政治格局。1089年塞尔柱王朝攻下重镇布哈拉,西部喀喇汗王朝从此在政治上成为塞尔柱王朝的附庸;东部喀喇汗王朝在1130年,也曾一度表示臣服于塞尔柱王朝,虽然面对十字军及埃及的打击,国力有所衰退,但塞尔柱帝国仍然在西亚,中亚地区保持着强大的国力。鼎盛时期的喀喇汗王朝 鼎盛时期的塞尔柱帝国 耶律大石的扩张,自然不免与喀喇汗王朝与塞尔柱帝国发生冲突。早在1131年,耶律大石就与东喀喇汗王朝爆发冲突。西辽军西攻东喀喇汗国,在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遭到东喀喇汗阿赫马德·伊本·哈桑率部阻击,西辽军大受挫折,转而进攻七河地区。该地居住着原从辽朝迁来的突厥一契丹人,与汗廷时有摩擦,因而耶律大石的军队一出现,他们就投向西辽,使西辽军人数猛增一倍。但耶律大石并未立即进军东喀喇汗王廷八剌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克马克),而是将大军集结边境,待机而动。公元1132年,东喀喇汗国的阿赫马德汗逝世,其子易卜拉欣二世同治下的葛逻禄和康里人发生冲突。由于新任大汗的不得人心,所以在情急之下出了昏招,请求常驻蒙古高原的契丹残部帮助其平息叛乱。结果在耶律大石的招抚下,始终抵触伊斯兰化的葛逻禄与康里人都转换阵营,使得西辽的军事力量迅速骤增了。耶律大石也趁机顺势而为,兵不血刃就占领了位于今日吉尔吉斯南部的八剌沙衮。虽然契丹人没有直接进城,但还是把八剌沙衮改名为虎思斡耳朵,作为自己的大汗王庭。结果,原本还能维持的东喀喇汗国,一下子成了西辽帝国的附庸。见八剌沙衮左山右川,控扼万里,是中亚少有的耕牧两宜的富饶之地,于是决定在此建都,改称“虎思斡耳朵”(意为强有力的宫帐),改年号为康国。其后不久,吉尔吉斯人和康里人也都臣服了西辽的统治。在稳定后方后,延庆三年(1134年)三月,耶律大石为重建大辽,以萧斡里剌为兵马都元帅,率军东征。在东征途中,西辽先后征服了喀什喀尔(今新疆喀什)、和阗(今新疆和田)、畏兀儿等地。但在此后的行军中,或许因大漠阻隔,战线过长,西辽军牛马多死,最终无功而返。耶律大石长叹道:“皇天弗顾,数也!”其后一二年间,西辽还再次发起过对金军的突袭,一度击败前来征讨的金军,但未取得大的战果。此后,耶律大石也彻底将扩张重心转向西方伊斯兰世界。向西喀喇汗王朝发起进攻。康国四年(1137年),耶律大石率部进入费尔干纳盆地,途中未遇抵抗,但在继续西进时,遭到已为塞尔柱帝国附属国的西喀喇汗马赫穆德·伊本·穆罕默德的抵抗,两军交战,西喀喇军溃败,马赫穆德逃回撒马尔罕。耶律大石在战后也不追击,而是致力于巩固新占领的区域。马赫穆德归国后,一再请求宗主国塞尔柱帝国的苏丹艾哈迈德·桑贾尔(马赫穆德的舅舅)出兵攻辽。经长期准备,桑贾尔号召伊斯兰世界对西辽的异教徒发动圣战,从呼罗珊、锡斯坦、伽色尼、马赞德兰、古尔等国集结了十万多联军,在康国八年(1141年)发起东征,率领穆斯林联军渡过阿姆河,进入河中地区,向葛逻禄人进攻。葛逻禄人急忙派使者向耶律大石求救。耶律大石企图调解未果,于是召集汉、契丹、突厥等军迎击。著名的卡特万会战即将爆发。壁画中的桑加尔苏丹 喀喇汗王朝的古拉姆骑兵 与通常印象中不同的是,耶律大石麾下并无多少来自中原汉地的契丹和汉人部队,其军队仍然以附庸的各突厥,康里,葛逻禄,乃蛮等部为主,少数契丹人充任的骑兵充当王室卫队,不轻易上阵,契丹人作战时,习惯将战则选兵为三等,骑射最精者,给十分衣甲,处于阵后;其次给五分衣甲,处于中间;其下者不给衣甲,处于前行”。这样可以减少精锐部队的损耗,并在战斗胶着关头用最精干的重骑兵部队冲垮对手。塞尔柱联军则由中亚,西亚各国和部族组成,以弓骑兵,重骑兵为主,其组成实际上与西辽差异不大。塞尔柱军队人数虽多。但多属临时拼凑,彼此矛盾重重,各怀鬼胎,许多人与耶律大石和契丹人并无仇恨,因此出工不出力,作壁上观,保存实力。反观西辽军队虽然组成也较为复杂,但都是不满于塞尔柱帝国统治的各类人等,大敌当前,团结一致,桑贾尔把塞尔柱联军分为左中右三路。左翼由锡斯坦国王指挥,右翼则由桑扎儿手下大将埃米尔-库吉马率领,自己则亲自坐镇中军,并将那些富有战斗经验的老兵放在预备队位置殿后,耶律大石也针锋相对的将全军分为三股,自己亲率中军对阵桑贾尔本人。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剌指挥2500多人担任右军主力,同枢密副使萧查剌阿不的另外2500多左军互为犄角。两位大将的麾下,还有众多回鹘、蒙古和葛逻禄等群体的辅助部队。西辽军队约有3-5万人(数据有争议,但不会超过5万)。而塞尔柱联军则有7-10万之众。卡特万之战前的双方行动(红色西辽 蓝色 塞尔柱帝国) 1141年9月9日,塞尔柱与西辽军队在撒马尔罕北部的卡特万遭遇。那里是一片靠近山地的草原。耶律大石在观察了战场地形后,命令军队背靠达尔加姆峡谷驻扎,以复杂地形掩护自己的后路。同时,预先在峡谷布置军队,战前,许多部将畏惧敌军众多,耶律大石谕将士曰:“彼军虽多而无谋,攻之则首尾不救,我师必胜。”鼓舞士气,双方开战,双方都以弓骑兵进行试探性进攻,再出动精锐的具装骑兵执行冲锋。杀得难解难分。经过一番激烈战斗后,桑贾尔的左翼部队插入西辽军队中军与右翼之间。耶律大石的中军和左翼部队被迫向左移动,这样西辽军队的阵营就出现了一个缺口。率领桑贾尔军队左翼的是锡斯坦(位于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交界处)的邦君,以勇猛无前著称。桑贾尔的部队对准缺口猛攻,试图突破西辽人的阵营。西辽军阵线开始动摇。中亚壁画中的卡特万之战 在这关键时刻,西辽右翼的萧斡里剌组了兵临溃散的部队,并找准机用2500名骑兵迂回到对方的空虚左翼。部下萧查剌阿不也率领左军的骑兵迂回到桑贾尔的后方,直接牵制其后卫无法增援前方的战斗。于是在两军之间,很快由泾渭分明的阵线,演变为犬牙交错的混战。耶律大石在中军被塞尔柱人挤压的同时,也在向自己的左侧回旋,寻找新的突破口进行还击。契丹人很快就从另一头发起反扑,从而遏制了古拉姆奴隶军团的凌厉攻势。桑贾尔本人因此受到三面夹击,但依靠素质过硬的奴隶武士帮助,依然在残酷的近身厮杀中死战不退。由于对方的身后就是山谷,塞尔柱人根本无法以骑兵进行机动迂回,便只能更加努力的从正面寻求突破。塞尔柱的古拉姆骑兵不断向契丹中军发动突击,一度击退契丹中军,进入耶律大石看中的那条达尔加姆峡谷。这时,西辽军队中的葛逻禄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山谷中以步兵战术伏击塞尔柱军队,峡谷两侧的山上也可能有耶律大石埋伏的弓弩手和投石机。桑贾尔的部队有至少上万人在这条小峡谷内被杀,桑贾尔的妻子、左右翼统帅和伊斯兰法学家布哈里均被俘虏。那些依然在山谷外交战的地方军力量,也因看到宗主遭遇不测,纷纷选择转头撤离。桑贾尔和马赫穆德带残兵侥幸夺路而逃,奔至泰尔梅兹,稍后又马不停蹄地去往阿富汗的巴尔赫避难。西辽大胜西辽军队大战塞尔柱军 穆斯林史学家伊本·艾西尔评价卡特万之战:“在伊斯兰教中没有比这更大的会战,在呼罗珊也没有比这更多的死亡。”此战,塞尔柱军队损失3万多人,几乎全线崩溃,。《辽史》记载联军“僵尸数十里。”桑贾尔此战后威望大跌,不仅是丧失了对西喀喇汗王朝的控制,也失去了对各地威望的掌控。1153年,锐气全失的桑贾尔甚至被来自骨咄和巴克特里亚的乌古斯人擒获,关押到1156年。1157年,桑贾尔在孤独悲痛中去世,塞尔柱人对于伊朗高原和中亚的统治也彻底终结。随后,耶律大石领兵进入西喀喇汗王廷撒马尔罕,改名为河中府,中国历史学者王国维认为西辽可能以其城为陪都。同时,耶律大石也保存了西喀喇汗国,封马赫穆德之弟易卜拉欣为桃花石汗,留一名“沙黑纳”督察其统治。其后不久,耶律大石派额儿布思进攻花刺子模,迫使花刺子模沙阿(波斯君主的称号)阿拉乌丁·阿即思归顺西辽,每年交纳三万第纳尔的贡品。耶律大石在河中府驻扎了三个月,而后西巡起儿漫(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北),再班师虎思斡耳朵。耶律大石采取宗教宽容政策,对归顺的国家一律采取保存其原有王朝的政策,让其继续统治本土,享有相当的自主权,并拥有军队。西辽王朝在这些国家基本不驻扎军队。西辽王朝派出官员“沙黑纳”常驻或定期巡视属国。他们的任务是监察情况和收取贡赋,因此在中亚得以立足,此后,西辽长时间称霸中亚,康国十年(1143年),耶律大石逝世,享年五十七岁,在位共二十年(此处自称王其计算)。死后庙号为德宗。耶律大石称帝 鼎盛时期的西辽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