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入近代的俄国 随着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战役法军的失败,横跨两个世纪的法国大革命最终宣告结束。在随后的维也纳会议中,作为反法同盟主力之一的俄罗斯自然是希望通过这场会议扩大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可是终究是事与愿违,来自英国和奥地利方面的压力制约了俄罗斯。不过尽管如此,俄罗斯依旧取得了波兰地区,也因此,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同时也担任起波兰国王。维也纳体系也就成为了欧洲的新秩序。不过,对于逐渐步入近代的俄国来说,情况或许并没有那么令人高兴,腐朽的农奴制依旧缠绕着俄国,而原先精力充沛的亚历山大一世也变得悲观保守。1825年12月,从俄国南部传来了亚历山大一世的死讯,一批军官们借此时机发动了起义,后世称这批军官们为12月党人,这些军官看清了沙皇腐朽专制的本质,再加上受到拿破仑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他们由此希望在俄国建设宪政,将腐朽的俄罗斯帝国引入到美好的近代化来,不过可惜的是,起义失败,起义者最终被强于自己的沙皇政府军击败,新的沙皇最终上任,是为尼古拉一世。之后的俄罗斯帝国,经常在保守和改革之间来回踱步,尼古拉一世、亚历山大三世都是绝对君主制的拥护者,尼古拉一世时期提出了著名的“信仰、沙皇和祖国”,亚历山大三世则推到了此前的改革,并且加强了对不同民族的俄罗斯化;而著名的亚历山大二世则是改革派的,尽管其本人的思维依旧是保守的绝对君主制理论,都是在目睹了俄罗斯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和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之后,他不得不推进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除农奴制、实行地方自知等等措施。(这是俄罗斯沙皇的私人旗帜,国旗则是传统的蓝白红)1894年,封建保守的亚历山大三世与世长辞,他的儿子尼古拉二世从他手中接过了俄罗斯帝国的统治权。从此开始,统治俄国300余年的罗曼诺夫皇朝开始了他的倒计时。1894年的俄罗斯帝国,依旧在发展的过程中,得益于废除农奴制,俄罗斯的工业增长率在19世纪90年代保持着8%的增速,尽管在1900年-1905年处于萧条中,但是随着社会秩序的恢复,俄罗斯的工业化增长率再一次达到了6%的增速,1913年,俄罗斯的生铁产量400多万吨,钢铁产量也达到了414万吨(也有说法认为是470万吨),总的来说,俄罗斯帝国的工业依旧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力推动下,俄罗斯的人口也从1861年的7300多万,增长到1914年1.67亿,人口巨大的飞升,为俄罗斯帝国的战争机器储备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可是,尽管如此,由于俄罗斯的农民阶层十分的庞大,加之大部分农民生活十分的贫穷,这样的负面效果出现不得不说是拜废除农奴制的一系列操作所赐,即使是到了1913年,俄罗斯民众的识字率仅仅是28%,即便是奥匈帝国最为落后的地区(例如特兰瓦西尼亚),识字率都达到了30%左右,相比之下,俄国民众中,文盲的占比依旧是非常庞大的。在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有条不紊的推进,带来的,便是俄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同样的,随着识字率的上升,也意味着俄国有能力参政的人也增多了,因此,相比于19世纪,各种形式的政党也如雨后春笋一般的产生发展,俄罗斯社会民主工人党、立宪民主党、社会革命党等等。不过彼时的俄罗斯,依旧奉行极端的保守主义政策,直到1904年日俄战争的爆发。1904年,日本海军偷袭俄国驻扎在旅顺港的舰船,由此挑起了日俄战争,外界也有说法认为这是“第0次世界大战”,尽管俄军同样进行了艰苦的奋战,但是随着1905年5月27、日-29日俄罗斯海军将领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率领的波罗的海舰队于对马海峡被日本联合舰队消灭,俄罗斯帝国不得不开始着手准备与日本人进行和谈。1905年8月,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斡旋下,日本同俄国签署了《朴次茅斯条约》之所以要急忙的退出这场世界大战,俄国有自己的原因,1905年1月22日,首都警察击毙了130名向沙皇请愿的工人,由此引发了“1905革命”。这场革命,尽管最后被镇压,但是也证明,俄罗斯帝国的民众已经被点燃了,沙皇稍有不慎,罗曼诺夫皇朝300年的基业就会毁于一旦。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之后,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随即同奥地利、普鲁士两国签署了《神圣同盟》的协议,在此后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于俄罗斯对亚洲的野心,俄罗斯长时间的外交盟友都是奥地利和普鲁士,特别是在1848革命时期,沙皇尼古拉一世帮助奥地利帝国镇压奥地利境内的匈牙利人起义,这尤其能体现出俄国同奥地利之间的友谊。不过,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奥地利却让俄国着实寒心,奥地利选择了武装中立,自此开始,俄国同奥地利的关系急转直下。伴随着普鲁士统一德国和俄国再次寻找盟友的希望,1872年,俄罗斯、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签署了“三皇同盟”,俄国与德国签署协议,如果一方遭受某个大国进攻,那么另一方有义务派遣一支20万人的军队进行支援。“三皇同盟”标志着东欧的保守联盟死灰复燃,但是不得不指出,奥匈帝国和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野心,促使这个同盟无法长久,同时1875年俄国联合英国要求德国不会向法国发动战争的时候,联盟不和谐的因素就体现出来了。1887年,三皇同盟条约期满,德国虽然又一次同俄国签署条约,但是随着俾斯麦在1880年下台,这份条约也就就此告终。此时,对于俄国来说,毫无疑问,俄罗斯被孤立了,英国同他有争端,奥匈帝国亦然,而德国紧紧的同奥匈帝国联系在一起,自然是不可能和俄国结盟。唯一的结盟选择,只有法兰西共和国。单从个人角度出发,彼时的俄罗斯并不愿意和法国结盟,主要是因为法国是一个共和国,而俄国则是帝国,加之俄国传统的亲德国倾向。可是问题在于,目前俄国只有法国可以供他做决定是否同盟,再加上法国为俄国公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因此1891年开始,俄国同法国进行了谅解,1893年谅解上升为《俄法协约》,1904-1907年间,随着英国同法国的友好协议和同俄国之间的条约签署,最终在1907年形成了三国协约。(1907年三国协约)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大战爆发前的俄国军队。首先来看看俄国陆军,俄国陆军在刚刚过去的19世纪中取得了多场胜利,1826年战胜波斯、1829年和1878年两次击败土耳其,以及在远东对中国和中亚各国的数次胜利,这些胜利似乎都昭示着俄罗斯陆军的强大。可问题往往在阴影之中,克里米亚战争和日俄战争暴露了俄罗斯陆军相当多的问题。相同的是,两场战争之后,俄军都进行了一场改革,不同的是,日俄战争之后的改革并不是多么的顺利。俄国人构建了一个新的总参谋部,但是他们并没有裁撤掉旧有的机构,这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俄国指挥层面的混乱。与此同时,俄国虽然在克里米亚战争后建立起专门的军校,并且组建起后备军,可是俄军的军官体系依旧是十分的混论,按照1913年新编的规定来说,一个俄国军官必须经过6年中学教育和2年在职培训。可现实却是,俄罗斯只有21000名预备役军官接受过上述训练,因此,俄罗斯不得不大量的召回退役军官来填补这个空缺,甚至有时候一次性晋升3000余名士兵为军官来补充,这就直接导致了一个问题,俄罗斯军队的指挥水平能不能堪当大任?除此之外,俄军中还有一个无法躲避的弱点,俄军士兵的地位十分的低微,他们恪守上百年复杂的规矩(例如:他们不能进入剧院,也无法乘坐交通工具),这些规矩尤其是在1905年革命爆发后,成为了俄军的一个潜在威胁,因为他们会极大地影响俄罗斯士兵的心态。总的来说,俄罗斯陆军拥有大量的问题(部队士气、军官培养、技术兵种等),日俄战争之后所进行的改革并没有能力完全根除这一点,但尽管如此,俄罗斯拥有大量的人力和广袤的领土,并且在法国人的帮助下修建了比之前更好的铁路网,至少每座大城市之间都有了铁路链衔接。这些多多少少都对俄罗斯的战争起到了一定的帮助。在一战爆发前,俄罗斯陆军俄国由37支野战军,他们分为以下编制:沙俄禁卫军掷弹兵军25个常备野战军3个高加索军2个土库曼军5个西伯利亚军。同时一个军之中分为2个步兵师,1个炮兵师和工兵部队。总数加起来大约为138万人(也有说法认为是150万人),除开正规军之外,俄国还有大概640个帝国民兵营。陆军的作战计划,即第19号计划,优先发动进攻,尽管法国希望俄国率先进攻德国,但是俄国最终的决定却是进攻奥地利,这主要是从政治方面进行考虑的。接下来再来看看海军。在日俄战争之后,俄国海军从世界第三骤降为世界第六,因此对于战前的俄罗斯海军来说,他们急切需要时间去反思和重建。波罗的海舰队起初的作战计划是配合岸炮和水雷,保卫圣彼得堡的安全。因此,到战争爆发前夕,波罗的海舰队按照1912年计划实施展开,即在陆军的支援下,依托芬兰湾最狭窄的区域集中布置雷区,并以海岸炮兵加以强化,对试图突进芬兰湾的德国舰队进行抵抗。至于黑海舰队,则分别就攻守两种可能进行计划。如果采取防守态势,那么舰队就将主要兵力集结在塞瓦斯托波尔,只以一部分兵力对博斯普鲁斯海峡进行深远封锁;如果采用攻势,那么就派出舰队在封锁博斯普鲁斯海峡之前率先在海峡口布雷,如果无法迫使敌国舰队进行决战,那么就在敌舰进入安纳托利亚沿岸港口前对敌舰进行袭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黑海方面俄国陆军进展非常的顺利的话,那么海军还会派出登陆部队,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开展登陆,以期攻占海峡地区和君士坦丁堡。需另外指出的是,俄国海军主要是以义务兵制为主,水兵的服役期为十年,五年为现役,五年为预备役。从总的兵力上看,俄国海军在一战前保持9艘前无畏舰(4艘在波罗的海,5艘在黑海)、14艘各种类型的巡洋舰(波罗的海有3艘装甲巡洋舰和7艘防护巡洋舰、黑海有2艘巡洋舰、西伯利亚分舰队有2艘巡洋舰)、66艘驱逐舰(波罗的海有49艘、黑海有17艘)、33艘雷击舰(21艘在波罗的海、12艘在黑海)、15艘潜艇(11艘在波罗的海、4艘在黑海)、17艘其他舰只(包括布雷舰、炮舰)。兵力分布上来看,波罗的海的兵力构成占比高,但可惜的是,波罗的海舰队却不得不接受陆军第六集团军的指挥体系之下,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对日俄战争中俄国海军拙劣表现的一种惩罚。1914年6月28日,在萨拉热窝爆发了举世瞩目的枪击事件。塞尔维亚人普林西普枪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这件事迅速在奥匈帝国内部发酵,不多时便开始产生战争和动员的迹象。作为泛斯拉夫主义的鼓吹者以及巴尔干半岛的另一位大国,俄罗斯帝国自然是不会坐视不管的。7月18日,俄国外交部长萨佐诺夫表示:俄国不会对破坏塞尔维亚独立的行为坐视不管。俄国的这一表态得到了法国的支持。但是,很明显,这一条警示奥匈帝国并没有听进去,7月23日他们还是像塞尔维亚递交了最后通牒。消息在24日传入圣彼得堡,萨佐诺夫听到后立即表示“欧洲的战争来了”。对俄国来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和对贝尔格莱德的炮击,无疑是向俄国宣战。因此,俄国人在7月30日开始了全部动员,这其中产生了一些颇有意思的小插曲,那就是德皇威廉二世向沙皇尼古拉二世拍出了一封电报,电报表示德国人正在说服奥地利人同意参与磋商,这导致沙皇下令要求取消全部动员,并且又拍出了一封安抚性电报给德皇。(沙皇尼古拉二世) 沙皇的动作使俄国参谋本部十分的狼狈不堪,但是他们迅速表示目前已经下达了全面动员,任何的耽搁都会对俄国的安全产生重大的威胁。在外交部长萨佐诺夫的安抚和劝说下,沙皇最终决定同意进行全面动员,并且在7月31日发布沙皇敕令。随后1914年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对俄国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首先先来看看北方俄德边境的行动。8月17日,芮南坎普的第一军团(包含6个半师和5个骑兵师)越过东普鲁士边界(芮南坎普也有的译作伦宁坎普),俄军于8月20日在弓宾仑与德军展开交锋,起初德军的作战较为顺利,但是负责正面进攻的中央德军第17军却遭受俄军重创。与此同时,萨姆索诺夫的第二军团(包括8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也从波兰方向发起了进攻。俄军从两个方向发起了进攻,这着实另德军指挥官大吃一惊,德军指挥官普利特维兹(也译作弗兰戈伊斯)下令正在弓宾仑与俄军交战的德军部队退出作战,开始向后撤退。普利特维兹此举遭到了他的参谋们的强烈反对,但是无济于事,命令下达,8月22日,德军司令部迁入米尔豪森。再来看看俄军这块儿,首先我们会发现,俄军最初的计划确实是进攻,不过进攻的重点是奥匈帝国而非德国。但是,俄国却不断地受到法国方面的催促,希望其尽快进攻德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俄国总司令尼古拉大公不得不在尚未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对德国展开了进攻。在俄军还在不断向前进攻的同时,德军也将指挥官由普利特维兹换成了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按照德军的计划,他们将第17军和东普鲁士第一后备军从芮南坎普的前线调离,作为德军的左翼进攻萨姆索诺夫的第二军团。然而,俄军此时却出了岔子,集团军司令吉林斯基认为德军可能正在撤往维斯瓦河,因此他下令催促萨姆索诺夫的第二军团赶忙前进,却又令芮南坎普的部队转攻戈尼斯堡。同时,萨姆索诺夫军团的正面宽度达到了60英里,如果有良好的机动性,那么或许并无大碍,可问题是,俄军行动相当的迟缓,这不可避免的埋下了祸根。8月26日,第二军团的先遣部队突然被赶到了索尔道,而德军并没有与俄军进行多么激烈的战斗,鲁登道夫命令第一军在乌斯道展开进攻,但是第一军指挥官法兰索瓦认为他的部队人困马乏并且重武器尚未赶到,不便于展开进攻,只是草草应付了事。此时德军基本上都已经就位,如果萨姆索诺夫选择了撤退,那么情况极有可能大不相同,可惜的是,他选择了与德军展开战斗。8月27日,在乌斯道的第一军对俄军左翼展开了猛烈炮击,此时俄军人困马乏,在几轮炮击之下,还未等德军步兵杀到,就开始败阵而逃。第一军长官法兰索瓦本下令继续向奈登堡方向进攻,可俄军对索尔道的反攻令他不得不回旋部队。此时萨姆索诺夫已经了解他的右翼被德军突破,他的左翼岌岌可危。但是他依旧下令俄军继续北进,这源自于他不愿意看到芮南坎普的第一军团获取胜利。因此,俄军继续在北进的过程中。负责对俄军进行主要防御的第二十军在俄军的进攻下且战且退,防线并没有大体的崩溃,而第一军也违背了鲁登道夫一开始要求驰援第二十军的命令,快速向奈登堡方向进攻。当鲁登道夫发现俄军并没有扩大第二十军的裂缝的企图后,他接着下令要求法兰索瓦不仅仅应该进攻奈登堡,还应该继续向东进发威伦堡。到29日夜,第二军团的后方已经彻底被德军阻隔。接着,就是典型的包围歼灭战了,在德军包围歼灭和当地森林湖泊地形的助攻下,俄军被一个个消灭。尽管周遭也有俄军部队(阿塔曼诺夫的第一军)尝试解开包围网,但是受限于鲁登道夫的增兵救援,这些俄军最终也放弃了继续对友军部队的解围行动。这场战役对俄军来说是相当惨烈的,俄军第二军团损失12.2万人,大炮500门,军团长官萨姆索诺夫自杀。而另外一支部队,芮南坎普的第一军团,在9月9日开始的马苏里恩亚湖之战中被德军击败,于9月14日狼狈撤回俄国边境。与此同时,奥匈帝国也展开了他们的攻势。8月16日,恰好在俄军进攻东普鲁士的同时,奥匈帝国部队开始向俄国境内进发。俄国西南集团军司令伊万诺夫的想法是:如果奥军向西进攻,那么俄国第4、第5军团就趁势南下;如果奥军向东进攻,那么俄国第3、第8军团就可以与之交锋。8月23日,俄军第四军团在克拉希尼克遭遇了向卢布林方向进发的奥军第一军团,双方随即展开交锋,无奈奥军占有兵力优势,俄军落败。在发觉奥军进攻和俄军落败后,尼古拉大公和伊万诺夫都大吃一惊,但是他们仍然认为这不过是一支来自奥军侧翼的攻击。于是,他们下令要求普列维的第五军团向西攻击奥军的侧翼与后方。前进的俄军在8月26日遭遇了北进的奥军第四军团,双方在科马洛夫交战,由于俄军指挥官一味的要求向西回转,俄军在奥军的攻势下损失惨重,28日竟然差一点被奥军包围,好在奥军骑兵出现了问题,包围网并没有形成。向北进攻的成功,使奥军统帅康拉德将伦贝格地区的奥军第三军团抽出了3个师去驰援第四军团。同时,他也下令要求第三军团朝东进攻。26日奥军进攻兹罗塔里巴,遭遇了失败。随后,奥军开始了撤退。就在奥军进攻不顺,撤往伦贝格的同时,俄军指挥官布鲁西洛夫与鲁兹斯基(也有译作鲁斯基)于26日取得了联系。8月30日,布鲁西洛夫麾下的第八军团展开了对奥军的进攻。布鲁西洛夫趁夜先朝北迂回,然后以右翼军对奥军的一处防线展开了猛攻,这竟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8月31日,奥军的防线遂完全被俄军撕开。9月1日,鲁兹斯基和布鲁西洛夫的军队一路朝伦贝格进发,于9月2日攻下伦贝格。而在北方,正在北上的奥军部队也遇到了特殊的情况。8月30日,奥第四军团的两翼出现在普列维第五军团侧翼四周,奥第一军团的右翼也楔入俄国两个军团之间。奥第四军团本计划合围普列维的第五军团,但奥军的飞行员阴差阳错的将一小队俄军骑兵汇报成一个俄军骑兵师,加之普列维正在向后撤退。奥军的最终计划并没有成功。康拉德则误以为俄军败了,希冀将第四军团南下迎接鲁兹斯基和布鲁西洛夫的部队,然后让第二军团从南进攻俄军侧翼,包围俄军。却不料俄军此时也有所计划,伊万诺夫下令要求鲁兹斯基的军团北进进攻追击普列维的奥军侧翼,同时,俄军的这一操作同样的压缩了奥第一军团的运作空间。因此,对奥军来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第四军团缠住奥军的同时,新成立的第九军团迅速南下包抄奥军部队。9月2日,奥第一军团对俄军发动了攻击,但是俄军远比奥军想象的要强大许多,9月4日,俄军发动了进攻,9月7日,奥第四军团遇到了北上的鲁兹斯基军团,双方都十分惊诧。而负责从南进攻俄军侧翼的第二军团因为其刚刚赶到战场,加之缺乏炮兵支援,进攻无疾而终。9月8日,康拉德希望调出第四军团中的一些部队北上,开始恰逢布鲁西洛夫发起正面进攻,奥军的北上只能作罢。9月9日,被包围的奥军第一军团已经无力再战,他们表示自己必须撤退。此时康拉德仍然想困兽犹斗,但是9月11日的一封俄军电报挽救了奥匈帝国的部队,他在进行一些尝试无果后,下令撤退。到9月15日,几乎整个东加利西亚都被俄军占领。奥军损失了30万人,这对于俄罗斯帝国来说可以说是一场战果可观的大胜利了,奥军的数个部队被击溃消灭,伦贝格要塞和几乎整个东加利西亚都控制在俄国人的手中,并且还包围了普热梅希尔要塞。然而,俄军尚未高兴多久,德军就赶来驰援他们的奥地利盟友。9月29日,德军进攻华沙,10月20日,在援军的帮助下,华沙暂时没有被德国人攻陷,11月10日,俄军先头部队越过边境进入德国的波森,切断了波森-克拉科夫的铁路线。11月16-25日,俄军在罗兹和洛维兹的失败使俄军进攻西里西亚的企图落空。接着,德军尝试再次进攻华沙,但是直到第二年年初,华沙都好好的控制在俄国人手中。1914年的情况对于俄罗斯来说并不算是一个良好的开局,北部进攻东普鲁士的军队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南部虽然最后成功的转危为安,但是德国在华沙城下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到此时,俄军阵亡、受伤和被俘的人数已经达到了150万,尽管俄国政府已经动员了350万人参战。虽然在1914年末,奥匈帝国前线还是稳住了,但是在2月7日,俄军对奥军前线展开了一轮攻势,抵达了喀尔巴阡山的几个隘口,这让同盟国方面不得不担心起来,他们害怕俄国在之后突进匈牙利大平原,这样就会危及奥匈帝国哈布斯堡家族的安危。并且普热梅希尔要塞还在俄国人手中,为此,2月8日,德奥军展开了对俄国的进攻行动。2月18日,他们拿下了切尔诺维茨,3天内又打下斯坦尼斯拉沃夫,随后,俄军同德奥军在此处展开了一周时间的激烈交锋。就在奥军即将取得胜利之时,伊万诺夫率领着支援的俄军赶到,击退了奥军的攻势。3月1日,同盟国在加利奇大败。此役虽然来势汹汹,不过俄军依然守住了大部分的加利西亚地区,普热梅希尔要塞也依旧处在俄军的包围之中。奥军损失达60万人,唯一的战果是攻下布科维纳,断绝了罗马尼亚在1915年参战的可能。但是,将俄国人赶出加利西亚和解开普热梅希尔要塞之围却并没有做到。3月22日,普热梅希尔要塞被俄军攻占,超过11万名奥匈帝国士兵、2600名军官以及1000个大炮碎片都成了俄军的战利品。同时,俄军还解救了10万名被俘的俄军士兵。不过,在一千英里的东线战场上,其他的地方还在发生着激烈的战斗。1915年1月,俄军以里克为中心,对德军展开了进攻,迫使德军退回马祖里湖区域,然而好景不长,2月8日,德军对俄军进行了名为“第二次马祖里湖战役”的攻势,在良好战术的配合下,俄军再一次被击溃,与此同时带来的,是俄第十集团军几乎被全歼的结局。2月12日,德军将俄军赶出东普鲁士,自此,俄国人在之后的战役中再也没有打回来过。这场战役中,俄军被俘有10万人之多(有的说法是9万),算上伤亡,可能达到20万之多,至于剩余的俄军部队,则后退了70英里。 尽管目前对德军来说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战果,然而他们却又在谋划一场规模宏大的进攻,打算一劳永逸打垮俄国,然后再调兵西线,解西线困境。德军将突破计划交付马肯森来指挥,他麾下有刚刚才从西线调来了的11个师,以及奥匈帝国的第四军团和第2军团。在德军方面紧张的排兵布阵的同时,俄军西南方面军司令伊万诺夫却不相信德军攻势迫在眉睫,他并没有将预备兵力调遣至适当的地方。4月28日,同盟国开始向俄军阵地倾斜炮火,炮轰之后,同盟国军的右翼直接顶了上去,与迪米特里耶夫的俄军部队开始对垒。5月1日,德军步兵从战壕杀出,俄军招架不住开始后撤,这一撤,一直到5月14日俄军撤至桑河为止。其他方向的俄军也不得不选择了撤退,而当马肯森得到补给之后,6月3日普热梅希尔要塞又被德奥军占领,6月22日,德军占领伦贝格。而相同的是,北部的德军也同样展开了进攻行动。5月8日,他们攻下了利巴瓦。7月24日,德军已经接近华沙东南方了。7月25日,德军全面跨过纳雷夫河。7月29日,德军在比斯科皮斯控制了华沙-基辅的铁路线。7月30日,德军占领卢布林,8月4日俄军伊万格勒堡垒沦陷,第二天,空无一人的华沙城被德军占领。到9月底,俄国人不仅被彻底赶出了波兰,他的防线也不得不从立陶宛延伸至罗马尼亚边境。长达5个月的作战使俄军损失惨重,达到200万之多,一半以上是被俘。而德军的损失大概在8.7万,奥地利的损失不详。 (1915年东线战役情况,虚线为9月底战役结束情况)这场大规模的胜利,日后被冠以“戈尔立采-塔尔努夫突破战”,也是同盟国的一场大胜。然而,更为可怕的却是,俄国人似乎并不想投降。沙皇尼古拉二世通过丹麦统治德奥自己不愿意媾和,理由是他认为自己有义务遵守与英法的协议,为了表明这种决心,他将自己叔父尼古拉大公从俄军总司令的位置上撤职,自己担任俄军总司令。虽然事后证明,他或许还不如他的叔父,但是此举也向德奥同盟国释放了一种信号,只有沙皇还在位,那么俄罗斯帝国是绝对不会退出世界大战的。顺便一提,随着土耳其参战,俄国在高加索方向也骤然间出现了一股压力。土第三军团意图对俄国高加索地区发起进攻,土军的初期进攻较为顺利,12月27日,在意识到土军可能的威胁后,俄军方面计划优先击垮土军来消除这种威胁。因此,正是在27日,萨雷卡姆什战役爆发,土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是在俄军庞大的部队面前(俄军可以说是倾巢而出),1月4日,此役结束。剩余的土耳其部队撤回特拉布宗。3月,土军再次出发,并于5月占领凡恩,可是土军受到了弹药不足和当地人反抗的问题,不得已撤退,5月19日,俄军和平占领凡恩。到9月尼古拉大公指挥高加索俄军之时,俄军已经清除了波斯西北部地区的土军,控制了土耳其的部分领土,将黑海控制在俄国人的势力范围中。1915年12月5日,协约国诸国的军事代表齐聚霞飞的总部,各代表决定在1916年择期同时发动一场全面攻势。让我们把情况再转向俄国,1915年,俄国在东线战场上可以说是相当的难堪,战线瞬间从俄国边境转入到俄国内陆。本身对于俄国来说,其迫切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恢复,但是随着2月份德军进攻凡尔登,俄国人再一次投入到对盟友的支援行动中去,再加上德国对控制区内的俄军部队进行德国化的政策。出于支援盟友和夺回领土的需要,1916年3月17日,阿列克谢·库罗帕特金的集团军群对纳罗奇湖地区的德军发动了进攻,这场战役中,俄军具有炮兵优势,他们拥有5000门大炮,每门火炮有1000枚炮弹。俄军炮兵采用了法军的战术,但是俄军的步兵却依旧发动密密麻麻的正面攻势。加之俄军拥挤在狭长的区域内作战,人数优势无法有效的发挥出来。3月31日,俄军的攻势以失败告终,俄军损失了11万人,而德军的伤亡人数竟然只有2万人。这场失败的战役却释放出了几个信号:第一、俄国的炮兵正在不断改进他们的战术,并且军官驾驭炮兵的能力有所提升;第二、即便是遭受了1915年如此严重的失败,俄军还可以发动反击。同时,这一场进攻也实实在在的减缓了奥军突破意大利的计划,使奥匈帝国不得不先暂时看向东线。4月14日,尼古拉二世召集他的集团军司令们举行军事会议,会议起初计划由埃弗特的中央集团军发起主要进攻,库罗帕特金的北方集团军朝内回转进行策应,布鲁西洛夫的南方集团军(原先的南方集团军指挥官伊万诺夫此时抱病,因此南方集团军转由布鲁西洛夫将军指挥)彻底保持守势。但是布鲁西洛夫却不这么认为,他提议他的部队也可以发起进攻,因为转守为攻可以起到奇袭的作用。经过一番讨论,沙皇最终允许布鲁西洛夫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俄南方集团军司令布鲁西洛夫,内战时期他加入了红军) 5月24日,沙皇的参谋长阿列克谢耶夫将军以电报形式询问布鲁西洛夫多久可以发起进攻,此时奥匈帝国开始对意大利进行进攻,意大利情况危急,请求俄军出兵帮忙缓解压力。布鲁西洛夫表示如果埃弗特可以行动,那么自己就可以在6月1日准备妥当。然而,埃弗特并没有准备好,不过后来所有人都同意让埃弗特晚一阵子进攻。6月3日晚上,阿列克谢耶夫打电话给布鲁西洛夫表达了他的忧虑,因为布鲁西洛夫设计了20多处奇袭点,阿列克谢耶夫希望布鲁西洛夫把兵力集中在较狭窄的火线上,这倒是引起了布鲁西洛夫的犹豫。好在阿列克谢耶夫让步了,这位沙皇的参谋长只说了一句“上帝与你同在。随你做吧”6月4日俄军进攻拉克,展开了1916年俄罗斯帝国在东线的最后绝唱。俄军以压倒性的兵力杀来,短短3天,奥军就有2.5万人被俘。6月7日,卡列金的第八军团毫不夸张的说,已经将卢茨克要塞炸成了粉末。至此,俄军俘虏了6万多名奥军士兵,6月17日,列奇茨基指挥的俄第9军团攻占切尔诺维茨,这里同时也是布科维纳的首府。到20日,俄军已经俘虏了超过20万名奥匈帝国士兵。奥军的惨败引起了他们德国盟友的注意,德国人除了援军支援外,还在北方对俄军展开攻势试图缓解奥匈帝国遭受到的困境。到6月第三个星期,俄军的前沿直逼博尔戈隘口和科尔利巴隘口,匈牙利大平原的门户再一次被打开。随着6月结束,超过30万名奥军被俄军俘虏,来自维也纳的电文并没有否认这一点。但是,埃弗特将军为自己找了一大堆理由延缓进攻,直到6月13日,埃弗特的部队才开始进攻,他的进攻不仅太迟,而且太弱,无法对德国人产生多么大的威胁,库罗帕特金的部队亦然。当他们开始行动的时候,已经无法对德国的部队产生什么大的影响了。7月下旬,俄军再次进攻,首先由萨哈罗夫的部队向布罗迪和伦贝格前进,然后由俄国禁卫军朝更北方的史托柯德河和科韦利方向进攻。俄军的攻势一直持续到9月份,最终受限于自己的弹尽粮绝和德奥军的坚守防线,这场震撼了整个协约国和同盟国的攻势最终结束。按照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的说法,这场攻势迫使法金汉放弃对索姆河的反扑和对凡尔登的继续进攻,同时使德国人不得不从西战场抽调7个师出来支援东线。而按照霍兰·汤普森援引《伦敦时报》的说法,奥军的前线永久的改变了,原先的6个奥军师和1个德军师防线变成了9个德军师、2个土耳其师和3个半奥地利师驻守。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基根则认为“这算是协约国在所有战线取得的最大胜利”布鲁西洛夫使德奥付出了75万人伤亡,而自身的部队也付出了140万人的伤亡。同时,这场俄军攻势加剧了奥匈帝国内部的民族分裂,也使得罗马尼亚在这一年做出了加入协约国作战的决定。可以说,布鲁西洛夫攻势产生的效果深刻的改变俄国和奥匈帝国接下来的情况。似乎对于俄国来说,1916年简直是受到了上帝的眷顾。新年伊始近东地区的俄军朝欧尔蒂、托尔图姆和开普里-科伊发起进攻。俄军的攻势迅速转化为大捷,1月16日,土军开始朝埃尔祖鲁姆堡垒全线撤退。19日,俄军开始进攻埃尔祖鲁姆,经过5个昼夜的奋战,俄军攻下了埃尔祖鲁姆要塞。俄军指挥官尤登尼契并不想给土军喘息之机,俄军左翼迅速攻占穆石和阿卡莱;右翼则追击乔洛斯峡谷的土军部队。4月15日,在俄海军的帮助下,俄军攻占了土耳其东北部的重要港口特拉比松。7月26日,俄军又打下了埃尔曾。期间土耳其部队进行了数次反攻,最终在7月末8月初攻下了比特里斯,但是,特拉比松和埃尔祖鲁姆要塞依旧掌握在俄国人手中。我们之前说过,随着俄国识字率的上升和城市化的加快,俄国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政党。这些政党的出现说明俄国人已经开始有谋求政治的倾向了。而随着一战局势的不断扩大,俄军在前线的日益焦灼,不满也开始汇聚。同时,俄国人民的不满也随着经济恶化日益加剧。布尔什维克、社会革命党等激进主义政党开始在国内宣传革命和推动罢工。1915年9月,罢工人数达到25万,1915-1916年,罢工人数达到100万,位居世界首位。不仅仅城市工人在罢工,农民们在1915-1916年的起义次数达到294次。按照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的说法则是“战争的运气可能好转了,但仗还在打”到了1916年末,俄军的士气反倒比1915年更加低落了。同年10月来自圣彼得堡的秘密警察报告指出“帝国下层阶级因日常生存负重而激怒,在最近的将来可能有暴乱”。但是,11月14日,俄罗斯国家杜马照常召开,可是却发生了一场闹剧:这个保守的立法机构几乎一致谴责俄国专制制度。立宪民主党领袖保罗·米留科夫谴责施蒂默尔,说此人不仅叛国还以权谋私。整个杜马乱成了一锅粥,施蒂默尔只得亲赴前线得到沙皇的签字,解散了杜马。此时,似乎所有人都开始发觉有危险要发生。12月,尼古拉斯·米查伊洛维奇大公与沙皇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强烈谴责了皇后亚历山德拉和妖僧拉斯普京,沙皇却并没有放在心上。无论是俄国皇室的其他成员,还是国家杜马的政党们,都觉得皇后和宫廷内部的那些人正在出卖俄国。12月末,皇室成员谋杀了拉斯普京。他们认为,杀掉这个人就可以阻止一切了。但是在外人看来,却会认为国家都这个样子了,皇室却忙着宫廷政变。1917年3月8日到11日,在首都彼得格勒(其实就是圣彼得堡)发生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理由是缺乏面包和煤炭。而被派去镇压的士兵也临阵倒戈了,3月11日,临时政府成立,这个临时政府包括了国家杜马里面的大部分成员(十月党人、社会革命党)。3月15日,尼古拉二世在民众压力面前不得不宣布退位,由于他的兄弟米哈伊尔不愿意继承皇位。3月16日,统治俄国300余年的罗曼诺夫家族自此退出俄国政坛。代替俄罗斯帝国出现的,是一个崭新的共和国,也就是俄罗斯共和国。而仅仅数天之后,又有一个政府在彼得格勒出现,就是工兵代表苏维埃。苏维埃在3月14日出过一项法令,内容包括军官禁止对士兵动粗,军队交由委员会管理,士兵不需要对长官行礼。总的来说,俄国陷入了一个混乱的状态,因为苏维埃并不听命于临时政府,而且处处争取自己的权力。不久,分歧就出来了。彼得格勒苏维埃希望结束战争,或者说结束兼并主义战争,但是临时政府却在4月20日向协约国表示俄国会继续这场战争。自此,双方的分歧彻底表现出来了。俄国陆海军部长克伦斯基决定在东线发动一场新的攻势,借此一方面转移国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向协约国方面表明,俄国会继续作战。1917年7月初,俄罗斯共和国开始了他的反击战。在北部的反击战中,俄军于开战初期就力挫德军的锐气,并且俘虏了近4000名战俘,南线的部队亦然。到7月7日,俄军已经接近伦贝格以南60英里的加利奇地区了。7月9日,在科尔尼洛夫将军的指挥下,俄军成功占领加利奇,不过耐人寻味的是,俄军放弃了在北线的进攻,似乎是因为他们认定南方是同盟国军的软肋。7月11日,俄军推进到卡鲁索小镇,这里连接着斯坦尼斯劳和伦贝格的铁路。俄军同德奥军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到7月中旬,俄军已经俘虏了近36000人。但是很快随着德军后援部队的到来,俄军开始明显的走下坡路。7月15日,俄军出现了小股撤退,7月16日,卡鲁索被同盟国再度占领,接着由于士气低落加之激进主义的宣传鼓动,俄军防线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崩溃,甚至主动交付阵地。由于担心前线问题波及后方,临时政府决定任命科尔尼洛夫来掌控整个加利西亚前线的俄军部队。即便如此,战果依然不好看,7月23日,同盟国军越过加利奇继续前进。8月1日,布鲁西洛夫递交了辞呈,离开了俄军总司令的位置,科尔尼洛夫立刻取而代之。科尔尼洛夫上台之后,要求恢复死刑,并且确立了在俄军中的绝对地位。而后,科尔尼洛夫试图在俄国建立起军事独裁的政府,在工兵代表苏维埃和亲临时政府军队的帮助下,科尔尼洛夫叛乱被镇压。内政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战争方面了,到十月革命爆发前,德军已经攻下了里加,除去个别战线,大部分的战壕内,俄军都停止了继续作战,甚至有些炮兵部队印刷了德语手册,希冀德国人接受布尔什维克思想。9月14日,俄罗斯临时政府转变为俄罗斯共和国。10月,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结束流亡返回彼得格勒,10月23日,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草案,决定发动起义。11月6日,伴随着“阿芙乐尔”巡洋舰的炮响,十月革命爆发。12月25日,列昂·托洛茨基的代表团与同盟国签署了《布列斯特和约》,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担心再一次遭受日俄战争时期的袭击战,波罗的海舰队计划通过水雷来迎击德国人。在总动员令下达后的当晚,波罗的海舰队就在达纳尔根岛和波卡拉半岛附近的“中央阵地”区埋下了2119枚水雷。此举也就奠定了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作战方针,以水雷战为主。1915年7月,进行远程布雷的俄国海军在瑞典果特兰湾遭遇了德国海军舰队,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战,俄国海军重创德舰“信天翁”号,使其搁浅。之后的交战中,德国海军陆续损失了“阿达尔贝特亲王”号装甲巡洋舰、“温蒂妮”小型巡洋舰,以及大量的驱逐舰、布雷舰等,进入1916年后,甚至还出现了一支雷击大队被俄国水雷击毁7艘的战绩。可以说,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对德军而言是一支不可不拔掉的尖刺。为此,1915年德国曾计划以8艘无畏舰、7艘前无畏舰为主,共计105艘舰只的庞大舰队登陆里加,而里加的俄国海军只有各式舰只26艘。8月8日,德国开始了第一次里加登陆战,但是在俄军岸防炮、海军舰炮以及水雷的共同打击下,德军最终不得不选择了撤退。8月19日,第一次里加登陆战以德国的失败告终,德军损失了2艘驱逐舰、3艘布雷舰、1艘战列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1艘扫雷艇。而俄国只损失2艘老式炮艇。1917年9月18日,德国海军制订了名为“阿尔比翁”的登陆行动,德国海军计划出动各类舰只351艘,登陆部队达23000人,规模可以说是相当的庞大。相比之下,俄国人在里加湾拥有13400人的部队,相当数量的岸防炮以及大规模的水雷(仅伊尔别海峡就部署了11000多枚水雷),舰艇方面则拥有107艘各式舰只。俄军的差距不仅仅表现在海军舰艇方面,特别是在二月革命之后,军队长官受限于士兵委员会,因此无法更好的施展自己发挥的空间。10月12日,德军开始了登陆行动。期间俄军表现出了惊人的作战能力,与德军展开了殊死较量。但是,随着里加湾被德军占领,此役俄军惜败。波罗的海舰队的最后,是3月12日从芬兰湾的撤离行动,到4月22日,233艘舰只得以安全到达目的地,这次行动,事后为苏联红海军的重建埋下了种子。黑海方面,随着“戈本”“布雷斯劳”加入土耳其海军,迫使俄国海军不得不重新重视起来。为此,黑海舰队提出了提出了“三位一体”的作战方法,即将三艘前无畏舰编成一组,集中指挥射击。在黑海方面爆发了一战中最早的主力舰交战,即为萨雷奇海战。这场海战实际结果是两方都毫发无损,仅仅只是出现了个别人员的伤亡。之后的俄国黑海舰队往往伴随着陆军在高加索地区的攻势发展而达到巅峰。随着本土的革命爆发,黑海舰队选择了与波罗的海舰队不同的道路,他们中的大多数被德军俘获,后转交给协约国,协约国将他们交给了白军。随着白军的落败,大部分的舰船离开了俄国,成为白军流亡者的家园。1936年,最后一艘舰船被法国当局拆毁。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俄罗斯彻底结束了他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布列斯特和约》签署后,某种意义上也就象征着俄罗斯输掉了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总共动员兵力达1200万,伤亡人数达660多万,这其中还包括平民的200多万。这场世界大战直接导致俄国的战后格局与原先大不相同,波兰和芬兰得以独立,而剩下的领土则陷入了漫长的内战中,从1918-1921年,无数个势力在俄罗斯大地上互相厮杀,高尔察克、邓尼金的白军;布尔什维克的红军,还有制宪会议结束后不满的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以及乌克兰方面的独立派和无政府主义黑军。俄罗斯从一个泥潭中跳了出来,挣扎着又陷入另一个泥潭。而后,随着1920年波兰对俄国发动进攻,俄国内战迎来了高潮阶段。伴随着“维斯瓦河的奇迹”、日本人从远东撤离,俄国内战结束。但是当俄罗斯诸国以苏联的名字回归世界舞台时,或许那个时候他们还没有注意到,他们将成为影响20世纪中后期举足轻重的力量。至于在内战中被严重打击的工业经济,也将伴随五年计划的汽锤升起落下,而如同奔跑的赛马一样奋勇向前。属于俄罗斯帝国的时代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又将来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