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子要穿裙子去上学,该同意吗?”这位爸爸的话,惊醒无数父母……

 阿呆爸育儿 2022-02-17

阿呆爸育儿特约作者:恋小暖

最近,网上有则新闻闹得沸沸扬扬:

上小学一年级的男孩乐乐有一个强烈的欲望,那就是穿裙子去上学。

从幼儿园开始,他就要求过好几次,但最后都不了了之。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根深蒂固的念头又再一次冒了出来。

乐乐的父母通过商量后,决定成全儿子这一疯狂的举动。

他们带孩子买裙子,给他做好心理建设。

孩子穿裙子上学后面对嘲笑和质疑时,父母又耐心开导,让孩子从“穿裙子”事件中受益匪浅。 

而这对负父母的行为非但没有遭到批判,反而引发无数网友点赞,原因就是他们懂得尊重孩子的选择。

其实,真正有见识的父母,都懂得尊重孩子。

心理学家许添盛曾对父母和子女之间产生问题的根源做出了解释:

一切“问题”都根源于,父母用控制代替尊重,用命令代替启发,用怀疑代替信任,让孩子的生命找不到出路,找不到爱。

诚然,父母越控制,孩子越叛逆,而只有父母懂得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健康成

长。

01.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能力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写道:育儿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控制型育儿方式,二是赋权型育儿方式。

在控制型育儿方式的引导下,父母会左右孩子的人生,发布命令并强迫孩子执行。

赋权型育儿方式则恰恰相反,这样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言行,和孩子有商有量,做出最适合孩子的决策。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这两种育儿方式,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都是出于爱孩子的本能。

但真正能为孩子成长保驾护航的,是第二种育儿方式。

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试,但却需要提高尊重孩子的能力。

教育探索之路是无止境的,父母越是用心提高尊重孩子的能力,越能让孩子少走弯路。

《小小少年》里,11岁的少年殷然有一项特殊的癖好,那就是养虫子,而且一养就是200多种,闲来无事就往家里捉……

密密麻麻蠕动着的虫子,成为了殷然的心头好,但也成为了他不合群的理由。

同学们拒绝和他来往,觉得他是“怪人”,动不动就嘲笑和挤兑他。

老师更是不待见他,巴不得他把抓昆虫的时间全部用在学习上。

但妈妈的尊重和支持,让他从孤独无助的阴影里走了出来。

殷然的妈妈这样说道:“我和孩子只是享受了这一刻,非常快乐。”

在外人看来,养昆虫这件事对孩子的发展是无益处的,但殷然的妈妈却尊重孩子的选择,并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

殷然的妈妈为了能和孩子交流,还积极学习昆虫知识,带孩子到山里看虫、找虫、去找专业人士请教……

她告诉孩子:“你去闯你的难关。“

言下之意,就是如果孩子需要,她会随时给予帮助。

在妈妈的尊重下,殷然的性格活泼开朗,他沉迷于探索昆虫世界的同时,也不会忘记写作业,不断在爱好和现实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作家毕淑敏曾经这样说道:

“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他都应该有完整的体验。

归根结底,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则是一种能力。

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个性,父母不要打着“爱孩子”的旗号,不断打击和说教,让孩子变成千篇一律的提线木偶。

被父母尊重孩子,会活得更加自信和有主见,更有勇气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02.

被父母尊重的孩子,才会走得更远

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家长造就的,家长的问题若不解决,孩子的问题也解决不了。

范成金是一个“问题女孩”,从小就生活在不被父母尊重的环境里。

她喜欢雕刻,母亲却厌恶地回复她:“那没有用”。

母亲对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一事无成!”

父母喜欢打击范成金的一切,对她的人生冷嘲热讽、指手画脚,让她只关注学习。

大学毕业后步入社会,范成金发现自己无法面对陌生人,会紧张到手脚发抖,更别谈和陌生人交流了。

于是她躲回了家里,31岁依然窝在家里啃老。

从小不被父母尊重的孩子性格唯唯诺诺,不会与世界和平相处,很难有出息,因为性格决定了命运。

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没有资格谈教育。

作家李月亮曾说:“为人父母,最大的成就是培养出会与世界相处的孩子。”

与范成金父母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把三个孩子送进美国一流大学的陈美龄。

三个孩子,各有各的特点。

大儿子领导能力强,做事一丝不苟。

二儿子心思细腻,有艺术天赋。

三儿子社交能力强,擅长沟通

大儿子三岁时萌发做菜的兴趣,陈美龄不急于否定,而是递给他一把儿童专用小刀,教孩子在厨房里做菜。

孩子后来爱上了料理,长大后成了美食专家。

陈美龄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并加以引导,成全了孩子的一生。

她重孩子们的独特性,从不会拿孩子们进行比较。

陈美龄曾远赴多伦多大学学习育儿相关知识。

她深刻地体会到:教育最首要的目的是自我肯定,也就是让孩子拥有自尊。

陈美龄说道:“最重要的是不和他人比较!”

她尊重孩子们,教会孩子们做梦,努力发掘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

在陈美龄的教育下,孩子们的好奇心被看到,探索能力被认可,自我需求被满足,不断自我完善。

《追风筝的人》中这样说道:“孩子不是图画册,父母不能只顾着画上自己的色彩。”

孩子是有血有肉的独立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

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和决定权,孩子才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03.

最好的家庭教育,从尊重孩子开始

美国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博士曾在《原生家庭》里写道:

“孩子除了拥有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外,也有权获得情感上的抚慰,有权要求自己的情感得到尊重。”

诚然,最好的家庭教育,从尊重孩子开始。

父母要在孩子的世界里当一个“引路人”、“倾听者”,而不是当一个“掌控者”、“统治者”。

对孩子多一点关注,少一点干预,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想当然。

《奇葩说》中曾有这样一个辩题:“你认为男孩穿裙子上幼儿园,该不该阻止?”

辩手袁奇奇一语道破:“男孩穿裙子,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在他的认知里,这个辩题考验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在孩子身边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袁奇奇认为可以告诉孩子这件事的利弊,但要把决定权还给孩子,这不仅是父母对教育的初心,更是尊重孩子的表现。

袁奇奇就是在父母的尊重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从父母的尊重里获得了自由和力量,能更好地把控自己的人生。

才19岁的他,已经是一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他认准了人生的方向,并为之不断奋斗。

上天给袁奇奇最好的礼物,不是聪明的大脑,不是金钱名利,而是最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尊重孩子。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父母尊重孩子,孩子报以尊重。

04.

毕淑敏曾说道:“家长为孩子设计人生之路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孩子有权利选择其他道路。”

父母不尊重孩子,孩子也不会尊重父母,这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灾难。

父母的控制欲和孩子的叛逆程度形成正比。

很多控制型父母一直在等孩子说“谢谢你”,而孩子却在等父母说一句“对不起”。

尊重孩子,才是对孩子最大的负责。

不要随意进出孩子的房间,不随便翻看孩子的日记,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间;

不随意干涉孩子的决定,比如穿衣服、填报志愿、就业选择……

父母做错事,要勇敢说出“对不起”,这也是对孩子的间接尊重……

尊重孩子,允许孩子拥有秘密基地,让孩子独立自主,从心理上断乳。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能力。父母可以指点孩子的人生,但切忌指指点点。

被父母尊重的孩子,才会走得更远。父母可以支持孩子勇敢做自己,成为孩子的头号粉丝。

最好的家庭教育,从尊重孩子开始,父母可以做孩子背后最坚实的靠山,让他们在被接纳和被爱中茁壮成长。

作者简介:恋小暖,多平台签约作者,公众号:恋小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