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络为何能 “ 决死生,处百病 ” !关键在于 “ 它们的气化 ”

 su4380 2022-02-17

《黄帝内经》里对人体经络的作用推崇备至,经络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的根本,也就是说,人生下来、活下去、生病、治病的关键都是经络,可以说是“决生死、治百病”。

那么经络为何能 “ 决死生,处百病 ” ?

想搞懂这个问题,重点要搞懂三阴三阳的气化!

三阴三阳称谓的来源及其含义

《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素问·天元纪大论》“帝曰: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说明了三阴三阳亦来源于远古的阴阳理论,是先人对自然、人体诸多事物内在变化过程认识的深化。一阴分为太阴、少阴、厥阴,一阳分为太阳、少阳、阳明,不仅是一分为三,而且表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阴阳消长、转化的数量,性质的变化过程。

根据《内经》的记载,三阴三阳中阴气、阳气的消长和各自发展阶段的功能特征可用下式表示。

太阳(主开)→阳明(主阖)→少阳(主枢)

(三阳) (二阳) (一阳)

太阴(主开)→少阴(主枢)→厥阴(主阖)

(三阴) (二阴) (一阴)

由于三阴三阳理论较好地表述了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变异、转化的运动发展过程,被广泛地应用到天气、地候、经脉、脏腑和对疾病的认识分析理论中。正如《素问·离合真邪篇》所云“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数,地有经水,人有经脉……”。仲景先师引六经以概百病,立辨证施治之祖训。

六气,六经,藏象的关系

《素问 六节藏象论》云“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阴三阳外化为天之气则为风寒、暑(热)、湿、燥、火六气,外化为人之经脉则为六经,外化为脏腑则为六脏(五脏加心包),六腑。这六气,六经,藏象都在某些方面符合三阴三阳的运动变化规律,相互之间存在着相感、相通、相因的联系。

1 、六气六经相感

六气六经相感并不是泛指,而是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和联系规律的。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火气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就是说,厥阴经承受风气的作用,并使人体与之相适应,少阴经承受热(暑)气的作用,并使人体与之相适应……。如果六气太过或不及,超过了六经的调节与平衡能力,人体不能适应,就要发生疾病,轻则经脉病,重则累及相应的脏腑发病。由此可知,六经必须时时与六气相应,使人体与自然界保持协调统一。

2 、六经、藏象(六脏六腑)相连

根据脏腑功能,六脏六腑乃至四肢百骸分别与六经相连,这种联系除了经络的直接连属、分布外,更多地体现在功能联系上。古典医籍把六经与脏腑分别配属于阴阳,手足两两相应的关系,即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太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 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

3 、六经外接六气,内调脏腑,对人体发挥着“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

六经承受六气的作用已如前述,人为一小天地,自身也会产生种种异常之气,亦依仗六经的调节、化解。六经通过与其相连脏腑的协同作用,共同承担各种生理病理活动。现结合脏腑功能分述如下:

  • (1)太阴经主湿,通过与脾、肺相连,一下一上分别主宰人体的水湿运行和水液的代谢。湿气太过则肿满伤脾,不及则液枯致燥伤肺。

  • (2)少阴经主热(君火),通 过与肾、心相连,一下一上分别主宰人体的元气和心阳的温化、鼓动之职。太过则心火过旺,不及则水泛伤肾。

  • (3)厥阴经主风,通过与肝、心包相连,一下一上分别主宰阴血的储存和流动。太过则风木妄动伤肝,不及则凝涩失畅。

  • (4)太阳经主寒,通过与膀胱,小肠相连,分别主宰人体的腠理开闭,营血运营。太过则鬼门、净府失常,不及则营血煦濡不足。

  • (5)阳明经主燥,通过与胃、大肠相连,共同主宰水谷的腐化与传导。太过则消谷善饥,不及则谷道壅滞不通 。

  • (6)少阳经主火(相火),通过与胆、三焦相连,分别主宰人体的中正洁净与气机枢转。太过则相火逆上,不及则疏泄不利。

值得指出的是,人们较多地强调了六经与脏腑的有形联结,忽视了六经、脏腑的气化内容,实际上六经、六气、脏腑正是依靠了三阴三阳的气化、传变,才能体现出六经的“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生理、病理作用。六经对六气、脏腑起桥梁、通道、媒介的作用,是古人在长期医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涵蕴着深刻的科学内容和实用价值。

六经的开、阖、枢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六经称谓来源于三阴三阳,但三阴与三阳之中尚有开、阖、枢的不同。《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指太阳主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阳明主阳气畜于内,为三阳之里;少阳主阳气在半表半里,可出可入,如枢机。又云:“太阴主开,厥阴主阖,少阴主枢”是指太阴主开,居阴分之表;厥阴主阖,居阴分之里;少阴主枢,居阴分之中。六经的开、阖、枢理论揭示了在有形的经络、脏腑之中,还存在着无形的营卫、气血的气化过程,这样才构成了“阴阳领领,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素问·阴阳离合论》)。下面根据六经的开、阖、枢理论,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分别讨论各经的功能和临床意义:

1、 太阴经

太阴经(含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为阴分之表,专主在里之出,有利水化湿,行气调气的功能。

太阴经对外接纳湿气的影响,对内控制水湿的代谢。这一过程的完成不仅需要脾气运化,还要靠肺气的调节。因此凡见诸湿肿满、气机失畅,调之太阴皆可取效。例如,临床上遇到喘咳胸满,足附肿胀的病症,本人选用手足太阴的尺泽、阴陵泉,以行气化湿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 、少阴经

少阴经(含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为阴分之中,专主阴分之出入、转枢,有泻火清心,疏通阴络的功能。

少阴经对外承接热气的影响,对内透发络脉瘀阻。因此凡见热邪内闭、疮疖火毒或心络脑络郁滞,可调手足少阴经。临床上笔者常用通里、照海治疗少阴络脉郁滞的失语症。

3 、厥阴经

厥阴经(含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为阴分之里,专主在里之入,有育阴安神,养血调经的功能。

厥阴经对外承受风气的作用,对内有疏风、熄风的功能。凡见风邪客络、风动伤阴诸证,可选厥阴经治疗。临床上,本人常用内关、蠡沟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用大陵、行间治疗阴血郁滞的失眠症,常能获效。

4 、太阳经

太阳经(含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为三阳之表,专主宣发、行阳,有温阳解表,升阳散寒的功能。太阳经对外抵御寒邪入客,对内行阳化气。凡见寒邪袭表,阳微气化失常的病证,皆可取太阳经治之。临床上,本人常用京骨、束骨治疗项背强痛,回顾不能,包括一部分颈椎病患者,亦可取效。

5 、阳明经

阳明经(含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为三阳之里,专主在里之阳,有腐化水谷、传导糟粕,维养胃气,温煦肌肤的功能。

阳明经对外承受燥气的影响,对内调节燥与湿的平衡,凡见腐化失常,传导失度,肌肤枯萎皆可取之阳明经。临床上常用手三里、足三里治疗慢性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等顽症,常能获效。

6 、少阳经

少阳经为阳分之半表半里、募原之间,专主筋骨,有清泄、疏解的作用。少阳经(含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对外承接火气的影响,对内平复肝胆相火之升越,调理少阳之郁结。凡见火热之邪上逆,少阳失于疏泄之头痛,目眩,胸胁胀满,便秘等诸种郁结之证,均可取少阳经治疗。临床上笔者常用外关、足临泣清泄少阳风热,用支沟、阳陵泉疏解少阳郁症,每每奏效。根据经络称谓及其开、阖、枢的内容,深入领会经络气化理论,用之指导临床,可以明显的提高临床疗效,本文不能尽述,唯善读者可举一反三,所用无穷。

三阴三阳的概念太重要了,是中医很关键的一个结点。

三阴三阳内连五脏六腑,外接十二经脉,是连接脏腑经脉的这样一个概念。不知道三阴三阳,就不知道脏腑经脉之间是什么关系。另外,三阴三阳又是从气到形的关系。

《阴阳应象大论》主要讲阴阳,天地之间的阴阳和人之间的阴阳关系,人的阴阳如何与天地的阴阳相应的。

《阴阳离合论》讲万物生长的阴阳关系,它不是一个单纯阴阳的对立,是阴阳在生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

阴阳生长是在动的,必须有一个能量促进它生长。因为有这个能量,阴阳关系不再是阴和阳之间两个的相互对应,阴阳之间要分出能量的源头,所以才分出三个。三阴三阳在万物生长中有一个能量的源头,并且有一个循环,有升就有降,这是《阴阳离合论》的最大特点,就是三阴三阳不同于阴阳。

虽然不同,但是也有相同的属性,三阴三阳也是阴阳,每个阴分为三阴,太阴、少阴、厥阴;阳也分为三阳,太阳、少阳、阳明

分为三,就叫离,离为三阴三阳;合为一阴一阳。“分为三,合为一,其道一也。”道理还是一样的,这就是离合的关系,离为三阴三阳,合为一阴一阳的道理。

三阴三阳到底是什么东西,阴阳在这里指什么?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实际是指六气,阴阳首先是指气的变化。

那六气和脏腑、六经是什么关系,怎么来的呢?

六气又称为三阴三阳,六来自于五,来自五行。《内经·六节藏象论》“其生五,其气三”万物所生成的过程都是由五行开始,所化的气有三气。

三气分阴阳的时候就成了六气,所以六气来自五行。《阴阳应象大论》中讲了五行如何化气

五行在自然界来自天的五方

天的五方之前十天干合化出五行,甲己合化土;“木火土金水”(天干合化生天之五行

天的五行生地之五行,即五方“东南西北中”

地之五行又生天之五行,即五气“寒暑燥湿风”

天之五气再生地之五行,即“木火土金水”

自然界是五方生五气,五气再生五行。

人的五行也来自于天的自然,“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人体五行就是五脏,五脏如何生人体的三气?

五脏藏精,精化气,如同打火机液化气的过程,液化气就是精,打开的时候就是精化气,从液体化成气体。这部分内容在《阴阳应象大论》中讲的很清楚,大循环柔性棍疗提示五脏藏精化气化三气,实际是化了三阴气,三阳气。三阴气来自五脏,太阴内连脾肺;少阴内连心肾;厥阴内连肝、心包。五脏藏精首先先化三阴气,太阴、少阴、厥阴;同时,五脏藏精也化三阳气,这个可能不好理解,太阳不是接膀胱吗,阳明接胃,少阳接胆,那和五脏什么关系呢?

六腑不藏精,六腑是精代谢的过程,六腑接受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经过消化以后变成精气供给五脏藏精,所以只有五脏藏精,六腑不藏精。

那六腑的气是从哪来的呢?实际还是来自五脏,五脏是如何和六腑的气相连的呢

如太阳膀胱的气来自肾,膀胱和肾相表里,太阳膀胱的气来自足少阴肾经,肾藏精化气,化两气,一个是化肾气,一个是化膀胱太阳经气。

阳明经的气来自于脾,脾藏精化脾气,同时又化阳明气。

少阳气来自于肝,也来自肾,少阳还有三焦,肝藏精即化肝气,又化三焦胆的气;肾藏精除了化膀胱太阳经气,也化少阳的三焦之气。五脏藏精先化三阴气,太阴、少阴、厥阴,同时又化三阳气,太阳、阳明、少阳,所以无论三阴还是三阳,这六气都是一个根,都是五脏藏精所化气,三阴气和三阳气相表里,因为他们是阴阳关系,三阴气离为三阴,合为一阴;三阳气离为三阳,合为一阳。

阴阳关系是表里关系、上下关系、内外关系。

三阴气和三阳气的阴阳关系,这两个气是一气,必须要在一起。少阴和太阳是表里关系的两气,这两个气是不能分开的,阳明和太阴、少阳和厥阴。这样我们对六气的来源就搞清楚了,六气就是三阴三阳,六气同来自五脏藏精所化气。大循环按跷导引术提示五脏藏精即化三阴气,同时也化三阳气。只是三阴气的五脏三阳气的五脏,所化气的五脏统主不同

比如在内的少阴气统于心,在外的太阳气统于肾,尽管少阴是由心肾组成的,但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主要来自肾精化气。

三阴气的少阴主要来自心火所生的精气。其他气同样道理,这就是三阴三阳气的来源。

三阴三阳气除了表里关系以外,功能上还有什么关系,三阴气和三阳气还有个不同的地方,三阴气是在内,三阳气是由内出外。


人体当中五脏为内,外为经脉和皮下。三阴气在内没有出五脏,三阳气从五脏到了六腑并且到了皮下,有的经脉还统一身之表气。

三阴三阳除了性质不同,三阴气实际是在五脏内部,虽然也外连经脉,但是气是主内的,经脉属于阴经。

三阳气是从内到阳的一个出入。所以三阴主升降,主在内气机的升降,三阳主气机由内而外的出入。

以下是三阴三阳的来源和性质。总结:

① 三阴三阳是六气;

② 六气来自五行,自然界来自天的五行,人体来自五脏,五脏藏精化三气,三气分阴阳,三阴在内,三阳由内出外。

③ 六气根都是五脏藏精,三阴气、三阳气和精不同,三阴气和三阳气是阴阳关系,有共同的基础和源头,就是五脏藏精,所以五脏藏精不仅生三阴气,也是三阳气的源头。这就是临床中,太阳膀胱的病变我们治疗是用肾精化气来治疗,比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太阳膀胱经的异常,治疗是用肾精化气来补充。

太阳(开)、阳明(合)、少阳(枢)。

太阳宜开,主外,开则阳气敷布体表,阴阳合一,气血周流,四肢强健;开之太过属太阳伤风,自汗、啬啬恶风、淅淅恶寒。太阳不开,少阴气化不升,小便(属浊气)难下。因此少阴虚寒者,凡遇太阳玄府闭塞即少加开太阳之专药(麻黄) 佐之,事半功倍。

阳明宜合,合则腐谷化食;合之太过,津液被灼,谷食干结胃家实;开则太阳阳明合病,下利清谷。“阳明为合”,合是指它聚合阳气(少阴与厥阴之气)于胃肠道,这样才能腐熟水谷,蒸化水津,传导化物,化生精气,把水谷之气转化合成为人体的阳气与津液,并以阳气为主。胃肠道这种转化的能力,就是阳明之气的功能体现。

少阴化气与少阳相火是阳明之火的根本,起着产生与调节阳明之火的作用,又靠自身的水谷精微所产生的阳气充养。阳明之气的功能,尚需要手足少阳与手足太阳这四腑的配合,才足以完成它腐熟水谷,传导糟粕等,从而产生阳气与津液的作用,这叫做“二阳合明”。少阳为枢,少阳为厥阴之余气,枢转厥阴、太阴,枢机不利则清阳不升,浊阴难降,二便清浊不分,大便稀溏,小便混浊。

太阴(开)、厥阴(合)、少阴(枢)。

太阴宜开,主内,开则清升浊降,合则腹满食不下,大便秘结,气喘懒言。开之太过,必自下利,大便稀溏。

厥阴宜合,合则肝血足清阳升,四肢暖;开则女子阴冷宫寒,少腹冷痛,男子囊下湿,阴囊缩,男女四肢厥冷色青。

少阴为枢,转枢太阳、阳明之气,少阴宜气化,少阴气化则小便自如,膀胱开合有度,身体轻健;气化不利则枢机不转,小便清冷而长,或点滴难下,脉微细,但欲寐。所谓少阴的机能就是心肾的若干主要机能的体现。少阴的阳气来源于肾中元阴元阳,即命门之火及心之君火。它枢转敷布、温煦着全身脏腑组织,是生命之根。它一方面温煦着太阴脾家与阳明胃家,使阳明得以“合”,太阴得以“开”,使水谷之精得以形成与敷布全身,并受水谷之精的不断充养,以维系自身的恒存。能藏精化气,使太阳有充足的阳气敷布于表,司其卫外的功能,以及使水津排泄,这是少阴作为太阳之里的很重要的机能,其阳气又游离敷布于少阳,以使气液枢转全身上下、内外,协调全身。

内经所言病机十九条均以六气划分,察者当一目了然,其间所云火热大有区别,热为君火,火为相火。君火以明,内阴外阳,从离。阳过则当救阴,如伤寒论中黄连阿胶汤、炙甘草汤及诸泻心汤之属;相火以位,外阴内阳,从坎。阴过则当救阳,如伤寒论中四逆、真武、附子汤之属。大循环按跷导引术提示不知相火不可直折,但可扶其归位。阴虚则滋阴以敛之,阴盛则破阴以收之。以其为生气之根,寿命之元也。

君火过明为阳明不合,以清泻。

相火逆升为少阳不降,以和解。
阴盛格阳为太阴不开,以温通。
阴虚不摄为厥阴不合,以滋敛。

◆ 当归四逆理中汤的奥妙何在?

白术5,党参5,炙甘草5,干姜5,黑附子6,当归7,桂枝8,白芍3,细辛3,通草2,桃仁3,大枣2枚(掰开)

◆ 附子理中开太阴引阳入阴,从右路降,使相火安位;

当归四逆合厥阴导阴出阳,从左路升,使君火静明。

◆ 离中阴,坎中阳,升降之机此内藏。
左边升,右边降,柴胡桂枝干姜汤。
同为「左升、右降」,请问是否为病位深浅不同呢?

◆ 不是深浅不同。(病在三阳为浅,病在三阴为深。)

柴胡桂枝汤中:桂枝开太阳,柴胡降少阳。
当归四逆理中冲剂中:附子理中开太阴,当归四逆合厥阴。

◆ 少阴少阳枢转不止,阴阳环扣。
太阳太阴开之有度,阴精化气敷布周身。
阳明厥阴合之有度,化谷食为营充盈脉道。
太阳太阴反开为合,则清气不升,与浊邪合一下走膀胱大肠,小便混浊,大便稀溏。阳明反合为开,谷食不化;厥阴反合为开,四肢清冷,少腹冷痛,男子不育,女子不孕。

●用阳气的“升降出入”——“圆运动”的模式来定位“三阴三阳”,即以人体阳气运动的不同状态来解读这些难题,正是“欲解时”带给我们的思路。

●“升降出入”是人体阳气顺应自然规律运行的方式,时辰是自然界阳气变化规律的客观尺度,而“欲解时”是两者的结合。

●仲景以“欲解时”标志“六病”,让我们从中窥得“三阴三阳”的本质就是邪气中人深浅的阶段标志,即病位。

●此病位非指脏腑,非指经络,但与之均有关,是把脏腑经络中与外邪中人相关的内容提炼出来,组合成新的概念,无法用别的更具体的内容来解释,只能叫“三阴三阳”,其中已经包含了阴阳气的多少、虚实、寒热等内容。

在《伤寒论》现存原文中,有6条格式统一的“欲解时”条文,如“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这6条“欲解时”条文在《伤寒论》的其他传本中也都义理相同地存在着,只是文字上稍有出入,如上条在其他传本中作“太阳病欲解时,从巳尽未”。看来“欲解时”的问题在《伤寒论》研究中是无法回避的。笔者通过质疑目前对“欲解时”研究的共识,试探这6条“欲解时”条文与“六病”本质的关系,希望与大家讨论。

对“欲解时”研究的共识

共识一:“欲解时”是《伤寒论》中的“天人相应”学说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天人相应……生命存在于地球这个大环境中,从低级到高级,再到人类,人的生命活动,都与太阳密切相关,人体的阳气随天阳的变化而变化”,这段文字摘于李心机《伤寒论通释》中对“太阳病欲解时”条文的解释,是说通过“欲解”这个桥梁,让人们发现了“人的病”与“天之时”联动的规律。任何尊重张仲景原意的学者,在面对这6条整齐划一的原文时,都应该领会到将《伤寒论》仅仅定位于“症候群”、“方症相应”的狭隘和局限,以“方症相应”入门则可,欲以之“登堂入室”或谓之“尖端”则不可。在探讨“欲解时”条文时,很多学者表达了他们的共识,如岳美中教授说“人身阴阳,合于大自然的气候……六经病亦多随其主气而解”;万友生教授说“六经病欲解时间问题是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而立说的“。

共识二:“欲解”非“必解”,也可“欲剧”

《伤寒论》第193条云:“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第240条云:“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日晡为申时。这样就出现了在申时,加剧和欲解两种可能同时并存的情况。历代医家对此逐渐达成共识,比如清代尤怡《伤寒贯珠集》云:“阳明潮热,发于日晡;阳明病解,亦于日晡。则申酉戌为阳明之时。其病者,邪气于是发;其解者,正气于是复也。”舒驰远《伤寒集注》云:“正气得所王之时则能胜邪……腹邪实盛,正不能胜,惟乘王时而僅与一争耳。是以一从王时而病解,一从王时而潮热,各有自然之理也。”皆谓病家阳气逢天阳趋势之助,“欲解”而非“必解”。邪气不盛战而胜之则解,邪气若盛则战而不胜,正邪交争加剧,反见症状加重。一指导引归根术提示“解”与“剧”,均不出“欲解”范畴。

共识三:“欲解”于“六病主时”

关于“六病主时”,历代《伤寒论》注家所用名词不一,但实质则同。其共识为“六病欲解时”即“六病主时”。笔者有意不用“六经主时”而言“六病主时”,是因为《伤寒论》主要谈“病”,而很少直接言“经”。其“三阳三阴”“病”与“经络之病”有关,但与《素问·热病篇》中的“六经之病”绝非同意,故为了避免误导学者,采用“六病主时”的概念。历代注家对于“六病主时”颇有精彩之言,启人心智,如成无己说“内经曰,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让人不要将“欲解时”拘泥于一日之内;方有执说“经曰,自得其位而起者,此之谓也”,提示时亦有位;张锡驹说“邪欲退正欲复,得天气之助,值旺时而解也……天之十二时又能助人体之正气也”,提示欲解于天助之时;黄实臣说“六经解时,所以发明六经之王时耳……正与邪各有盛衰,如邪盛正衰则至王时反加;若邪衰正盛则至王时而解”,提出了一个“王时”的别称;程知说“受病之经正气衰微,每藉力于时令之王也”仍是天助之意;上文已提到的舒驰远不仅说过“乘王时而僅与一争”,还说过“六经之病各解于王时之说亦不尽然,总以邪退则病愈,时不可限也”,提示学者不可拘泥。

以上谈了古人从各个角度对“欲解时”所做的深刻思考,不外《伤寒论》中有“天人相应”的大道理,不可以只以方药汇集的“小道”视之;“于是发”、“于是解”的“欲解时”是客观规律,不容回避;“六病主时”有“其然”的特定时间。在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两个问题古今述之不详:一是《伤寒论》六病如何分阴阳;二是为什么某病会欲解于某时。

 阳气“一日而主外”新解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这里有两个特殊的字,即“外”和“闭”。如果顺着这个思路深入下去,“阳气者,一日而主外”的未言之意是否为“阳气者,一夜而主内”呢?日西则“气门乃闭”,那气门是哪些时候闭着、什么时候开、又是哪些时候开着的呢?笔者认为:平旦气门开,阳气一日而主外;日西气门闭,阳气一夜而主内。

关于阳气“升降”与“出入”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在带着“气门开闭、阳气内外”的思考阅读这段话时,笔者想到了白昼气门开,阳气出,尔后升;黑夜气门闭,阳气入,尔后降。这不是个如环无端的“圆运动”吗?正如《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的描述:“一年的大气……热则上浮,故夏时大气热浮而属火气……秋时大气凉降而属金气……冬时大气寒沉而属水气……春时大气温升而属木气”;“一日之午时亦属火气……酉时亦属金气……子时亦属水气……卯时亦属木气”;“人身亦有春夏秋冬”,将人与天、一日、一年都以阳气的“升降出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阳气“出入”的气门和“升降”的边界

大自然阳气和人体阳气的运动都有着“气门开闭,阳气出入,阳气升降”的规律,落实到人体上,气门在何处,阳气升降的界限又在何处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测“伤寒”为病由外入里的线路,从这个路线我们是否可以推知“病之内外”呢?

根据对“六病”症候的分析,可知三阴多为脏病,三阳则为非脏病。按外邪入侵的路线,可知相对脏为里来说,其余为外。气门是否就在脏与非脏交界的地方呢?相对于脏属阴来说,其余的为阳,阴阳本有内外的一层含义。太阴为阴之最即为最内,太阳为阳之最即为最外。故笔者认为阳气升降的边界就在太阴和太阳,具体说就是升不过太阳,降不过太阴。

从人体阳气的“圆运动”定位“三阴三阳”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云:“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学者多据此认为“阴阳由一而三,是以阴阳气的多少为分类依据的”。但是有些问题用这样的思路无法作出解释,如对于太阴病与少阴病哪个病更重的问题,从《伤寒论》原文来看是少阴更重,但是从阴气多少来看应该太阴更重才对;为什么太阳和少阳要宣散,而阳明却要寒降呢;对厥阴的“阴尽阳生”的解读,按阴阳量的多少来讲,太阴“阴尽阳生”才对,等等。南少林火功推拿导引术提示这些都是导致“欲解时”无法被人理解的节点所在。

用阳气的“升降出入”——“圆运动”的模式来定位“三阴三阳”,即以人体阳气运动的不同状态,即升、降,出、入来解读这些难题,正是“欲解时”带给我们的思路。升和降是量变,而出、入,连同升极而降、降极而升是质变。这种解读强调了以病邪入侵的浅深分“三阴三阳”,与“阴阳气的多少”关系不大。如此说来,太阴主时阳气所处位置为离地面最远,少阴介于厥阴和太阴之间,比太阴要靠地面近一些。所以,少阴病的病位要比太阴病深;少阳为阳气出而升,太阳为阳气升极而降,阳明为阳气降而入,治疗时要模拟“欲解时”人体阳气的变化,故少阳、太阳需要宣散,阳明需要寒降;至于对厥阴“阴尽阳生”的解读,自然的阳气在地表上下的位置“阴尽阳生”,即在里面运行完毕,“尽”了,要开始在外面活动了,此处为“里尽外生”之意。

 “六病”“欲解时”与人体阳气位置关系

以下逐一解读“六病”“欲解时”与人体阳气位置的关系:

“太阳病”是人体阳气在最体表的位置被寒邪所遏,“从巳至未上”,大自然的阳气在最外的位置隆盛,人体的阳气得天阳之助而有“欲解”之势。

“阳明病”是人体阳气入于胃肠,郁遏已久,无从疏泄,“从申至戊上”,大自然的阳气由最外向地面下降,郁遏的阳气得天阳下沉之势帮助而有“欲解”之势。

“太阴病”是人体在最深的脾的位置阳气虚损,“从亥至丑上”,大自然的阳气在地底最深的位置“一阳生”,人体的阳气得“夜半阳气还”之助而有“欲解”之势。

“少阴病”是人体在初升的肾的位置阳气虚弱,“从子至寅上”,大自然的阳气在向地表方向渐升,人体的阳气得天阳渐生之助而有“欲解”之势。

“厥阴病”是人体在脏病快还腑的位置阳气不足,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从丑至卯上”,大自然的阳气在地表上下的位置“阴尽阳生”(阴指里,阳指外),人体的阳气得天阳之助而由虚转实,有“欲解”之势。

“少阳病”是人体阳气在胆气初升的位置郁而不伸,“从寅至辰上”,大自然的阳气在初出地面的位置升发,人体的阳气得天阳升发之势帮助而有“欲解”之势。

以上解读为了叙述方便,有5条用到了脏腑的名称,只有1条讲“体表”,实际上阅读《伤寒论》我们便可明白,“三阴三阳”病的病位概念容量极大,无法简单地用其他概念置换。新经络公众号提示“三阴三阳”是一个功能性概念,不是简单的解剖学概念。它以脏腑、经络为核心,但并不仅仅局限于脏腑、经络。

“三阴三阳”的本质即病位

综上所述,“升降出入”是人体阳气顺应自然规律运行的方式,时辰是自然界阳气变化规律的客观尺度,而“欲解时”是两者的结合。仲景以之标志“六病”,让我们从中窥得“三阴三阳”的本质就是邪气中人深浅的阶段标志,即病位。此病位非指脏腑,非指经络,但与之均有关,是把脏腑经络中与外邪中人相关的内容提炼出来,组合成新的概念,无法用别的更具体的内容来解释,只能叫“三阴三阳”,其中已经包含了阴阳气的多少、虚实、寒热等内容。后世的八纲辨证可以对其作出部分的、有限的具体解释,但是如果认为可以将“六病”刻板地用八纲解剖,第一个无法绕过的就是“欲解时”的6条条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