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但欲漱水不欲咽是有瘀血吗?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第202条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阳明病,口燥”,阳明胃开窍于口,故阳明有热则口燥。口干、口渴与口燥是三个不同的证候,《景岳全书·传忠录》:“凡病人问其渴否,则曰口渴。问其欲汤水否,则曰不欲……此口干也,非口渴也”,渴是热盛伤津之后的感觉,想喝水叫口渴,一般伴有“渴欲饮水”。不想喝水叫口干,口干、口燥不伴有“渴欲饮水”。口渴可以包括口干、口燥,但口干、口燥不包括口渴。在惜字如金的竹简时代,仲师常“燥、干、渴”并用,说明三者不可替代。如大陷胸汤“舌上燥而渴”,白虎加人参汤“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
“但欲漱水不欲咽”,如果是“里热实”的阳明病,腑气不通,就会伴有168条、169条的“渴欲饮水”。本条伴随“但欲漱水不欲咽”,润润嗓子后就把水吐了,说明没有腑热,小肠、大肠是通畅的。说明津液不亏!参《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后世温病名著《温病条辨·下焦篇》20条:“时欲漱口不欲咽,大便黑而易者,有瘀血也,犀角地黄汤主之”。二者都将“但欲漱水不欲咽”视为瘀血证。
注家大多借用温病学派的“气分”、“血分”来解读此证,却不思如果真是热在血分,为什么不是吐血、呕血,而是衄血?参《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鼻衄”,“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手足阳明脉都环绕口唇,主病中都有衄证。用经证、腑证解读衄证,远比用气分、血分要合理的多。阳明腑中不热,没有耗伤津液就不会口渴、口干,但阳明热盛于经,口唇就会感觉燥热,由于阳明津液不亏,虽口燥也只是用水漱漱口,润一润就行了。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又“主血所生病”,热盛于经,迫血妄行,经中再或有瘀,就会从鼻中而出为衄血。民间用凉水拍额头治疗鼻衄的方法,就是源于经络理论。
“此必衄”,参227条:“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衄”,本条以“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来说明热在阳明经,227条以“脉浮发热,能食”来说明热在阳明经,结果都一样,必衄。
在临证时需要与“渴不欲饮”相鉴别,渴不欲饮是真的口渴,但打心里就不想喝水,是体内有水饮所致,需利水逐饮。“但欲漱水不欲咽”是心里也愿意喝水,但喝水后不想咽,黄芩黄连泻心汤治之。
 
第203条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课前思考:
1.阳明病本自汗出,为什么会重发汗?重发汗怎么会病已差?
2.胃中津液自回为什么要看小便多少呢?
3.汪琥曰:“病家如欲用药,宜少与麻仁丸”,此大便硬能否用麻仁丸治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