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红波丨淡不出记忆的元宵节

 新用户6981V1ce 2022-02-18

1985年,跟随父亲农转非来到煤矿,第一次观看了矿区元宵节的灯会,记忆中平添了“花市灯如昼”“有暗香盈袖”的诗情画意。然而,乡下元宵节的那份宁静,依然深藏在记忆里。
小时候,在乡下,每逢元宵佳节,为了让孩子们过得开心快乐,大人们总要想方设法为孩子们手工制作灯笼。

先用高粱杆扎制成正方体、长方体或多方体的框架,然后,在四周糊上白纸,再用彩色纸剪出流苏,粘贴在棱上,作为装饰。也有把多种几何体组合到一块的,看起来比较复杂,但是更具观赏性。还有人利用废旧竹帘上的竹篾,制作成圆形的金鱼灯、西瓜灯。手巧的老人还用红纸剪些花鸟动物图案,粘贴到白纸上,让灯笼更有观赏性。手工扎制的灯笼,中间上下通透,用细铁丝系一块木板,木板中间放上蜡烛,铁丝通到灯笼上部,用线绳系起来,绑上一根小木棍,灯笼就做成了。

正月十四吃过晚饭,就开始亮灯了。孩子们争相出发,提着父母制作的灯笼走东家、串西家,比赛看谁的灯笼漂亮,一个个脸上乐开了花。顽皮的男孩子,还故意拿自己的灯笼碰撞他人的,灯笼里的蜡烛一倒,轰的一下,灯笼就着火了,这叫撞灯,人们都不生气,反而会更高兴,寓意来年撞好运,生活红红火火。
起初,我并不懂,提着灯笼生怕被别人碰到着了火。记得那一年,小弟还没有学会走路,母亲就专门从商店购买了一只像弹簧一样的折叠式灯笼,让小弟玩,看着小弟提着灯笼来回晃,我的担心提到了嗓子眼,“里边的蜡烛歪倒了”我急得大叫。母亲却没事一样,笑着说:“就是让红火的,这样才好。”我似懂非懂的,放下了心——

随后,有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经历。从与爱人牵手一起观灯,到今天的四世同堂围坐在电视前看焰火表演晚会,感觉着时光如梭,体验着生活越来越好——成长的历程,多了几分欢乐和幸福。
过去的日子,虽然很简朴,也正是那过去的简朴生活,才让生活的人们有了更多对美好幸福的向往。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李红波,1970年10月生,义马市作协会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热爱文学和剪纸艺术,散文、诗歌、剪纸作品散见于报纸杂志,现在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义煤集团公司常村煤矿工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