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证人以借款人名义出具借条的性质认定

 山海关前观山海 2022-02-18
【案情】

  2015年5月4日,案外人张某向袁某借款400000元,约定借期三个月,张某作为借款人在借条上签名,陈某作为担保人在借条上签名。借款到期后,张某于2015年10月18日归还了100000元,陈某于2016年2月5日还款50000元,于2016年9月30日还款20000元。2016年10月18日,陈某向袁某出具借条一份,载明:“今借到袁某现金计人民币391900元,借款到2016年12月底还清”,后陈某未能按时足额还款,袁某遂向法院起诉,要求陈某立即偿还原告借款并支付逾期利息。

【分歧】

  法院审理后,对于该借条的性质如何认定,存在两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陈某在原告袁某催要借款时以借款人名义直接向原告出具了一份借条,视为债务转移,被告应当以借款人身份向原告承担还款责任。

  第二种意见认为:被告陈某以借款人名义向原告袁某出具借条,本质上仍属于担保性质,被告应当以担保人身份向原告承担还款责任,然后再行向实际借款人张某追偿。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

  首先,民间借贷法律关系是指借贷双方通过签订书面的借贷协议或达成口头协议形成特定的债权债务关系,民间借贷关系成立的前提是借贷物的实际交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故据此可知,借贷双方之间是否形成借贷关系,要对借款标的、借期等内容意思表示一致,并且出借人要将货币交付给借款人,这时借款合同成立并生效,借贷关系才算产生。本案中,根据合同相对性,虽然本案中原告所示的2016年10月18日的借条是由被告出具,但原告并未将款项交付给被告使用,故原、被告之间借贷关系不成立,被告不应以借款人身份承担还款责任。而所谓债务转移是指债务人经债权人同意,将自己的合同义务转移给第三人承担,债务人自己退出与债权人之前的合同关系。本案中,2015年5月4日的借条并未收回,实际借款人张某并未退出与原告袁某的合同关系,故不应认定债务转移,被告不应以借款人身份承担还款责任。

  其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连带保证的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间没有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2015年5月4日,案外人张某向原告借款并出具借条时,被告作为担保人在借条上签字确认,但未明确约定保证方式,根据法律规定,应视为连带责任保证,原告作为出借人可就借款向借款人或担保人中任何一方主张权利。在原告向被告主张催要借款时,被告虽以借款人名义向原告出具借条,但其本质上仍是原有借款合同关系的延续,原告与被告之间应为保证关系,待被告承担保证责任后再行向实际借款人张某追偿。

  最后,原告主张被告2016年10月18日出具的391900元的借条系对2015年5月4日的借条所载明的400000元借款本息结算后所得的剩余本金及利息的金额,虽未提供书面证据证明与案外人张某、被告之间约定了利息,但被告明知借款人张某偿还了100000元,其也在2016年10月18日之前偿还了70000元,其仍在2016年10月18日向原告出具了391900元的借条,且其出具借条后多次向被告履行了还款责任,视为自愿对案外人张某400000元借款及利息承担保证责任。我国法律及司法解释并未规定保证责任的范围不能超过主债务,故保证责任的范围属于债权人与保证人意思自治的范畴,只要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则合法有效,但超过主债务的范围及强度,应由保证人自行承担,不能向债务人追偿。

  综上,被告陈某以借款人名义向原告袁某出具借条属于担保性质,被告应当以担保人身份向原告承担还款责任,然后可对未超过主债务的范围及强度的金额再行向实际借款人张某追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