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帽简介 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使森严的等级制度,其最强烈、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反映在服饰上。从很早开始,服饰不仅仅具有蔽体、保暖、美观等作用,还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体现了古代中国以礼治国的特点。清代最初的服饰是承袭明代服饰。但清代官帽是女真族人根据北方民族习俗改制而成,可谓称得上是独创。清朝入关前形成的文武官员冠帽顶饰宝石制, 是源于北方游牧、狩猎民族的传统服饰形式由于北方地区春、秋两季风沙较大, 冬季又特别寒冷, 北方的多数民族都离不开帽子御寒或防晒。他们冬季戴皮毛制暖帽,下级头戴藤草编织的帽子。最开始只有少数民族首领的帽子上会以宝石作为点缀,后来逐渐演化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这些后来被清朝借鉴形成了暖毛、凉帽以及帽子装饰的各种定制。 暖帽 凉帽 官帽特点(一) 清代官帽中特色最鲜明的是高耸的宝石帽顶以及妍丽的羽翎。 在清代,从皇帝到各级的大臣,其官帽上有一个金银制成的帽顶,每一个帽顶上的宝石依据等级的不同镶嵌不同的宝石,造型也不一样。所以形成了以帽顶分官阶、以顶戴见大小的官职特点。清代官员的帽顶为镂花立柱式,安置在帽子的中央。清代官员对于帽顶的定制非常的细致和严格,不论是京官还是地方官都必须依据相应的条例。官帽上镶嵌的宝石用料考究,价值不菲。所中下阶层的官员一般不会用真正的宝石。清代中期,玻璃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了代替宝石的装饰物。由现有的清朝文武官员传世实物看, 冬、夏朝冠帽顶通高约12厘米, 顶部所镶宝石约高5厘米、宽1.5厘米;冬夏吉服、行服冠帽顶通高约5厘米, 顶部珠径约3厘米。 官帽特点(二) 据考古发现和相关文献的记载, 象征从作为配饰开始, 羽翎就有其等级的意义, 但当时并没有形成定制。汉代文献记载, 从战国时代赵武灵王到秦汉皇帝, 皆有将羽毛赐予武将作帽盔装饰以示英武之举。清代, 羽翎的佩戴开始成为一种昭明等级的标识, 并不是一般官员所能佩戴的, 当时官员们佩戴羽翎既不能簪越本分乱戴, 又不能随意不戴。清代冠帽上的羽翎主要是花翎和蓝翎两种, 以花翎为尊。花翎就是孔雀尾部带有“目晕”的羽翎, “目晕”又被称为“眼”, 指的是孔雀尾毛上的彩色圆斑。花翎的目晕越多表示身份地位越尊贵, 一般是高级官员戴用。蓝翎一般是中下级官员戴用。 花翎具体是由孔雀翎、马尾和翎管共同组成, 其中孔雀翎是主要的支撑, 周围装饰一些辅助和烘托的马尾, 使孔雀翎更加丰满和飘逸。在清代早期, 在官帽上佩戴孔雀翎和蓝翎属于近御皇帝的一种特权。孔雀翎的佩戴多是武职官员, 并以王公贵族、内府侍卫等为主, 特别是多眼孔雀翎,下级官员一般无缘佩戴。同时,花翎也是皇帝笼络臣子的一种手段。 双眼花翎 三眼花翎 总结 官帽主要通过不同官阶佩戴不同的宝石帽顶和羽翎等来体现清代严格的官制等级性, 是清代服饰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庄慧敏,王群山.浅谈清代官帽[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2(12):104-106. 文章来源:博古通今实践微信公众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