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学中医如何学习把脉(三)

 江南烟雨阁 2022-02-19

        我们前面提到过脉诊重在练习,把脉的技术是实战出来的。脉诊理论是基础,但是不要死记硬背脉学理论。脉理还是要理解,理解了内在原理,才会真正明白脉象所提示的气血阴阳状态,以及如何选择恰当的中药配伍来有针对性的治疗调整。师傅说过:“中医不治病”。多年来越来越体会到师傅这句话的价值。真正得道的中医,眼里没有病,甚至也没有证。只有气血阴阳。治病不过是求一个阴平阳密,气血调和。仅此而已。

       有的医友也认可中医根本在气血阴阳,但是纯理论没用,太宽泛。指导不了实践,不能用的理论没价值。还不如伤寒论的方证好操作,什么证用什么方,只要下功夫背过了,就可以指导临床。如果熟练记忆六经本证、兼证、变证、类似证。一一对应方剂,再结合脉象,确实可以成为不错的中医。仅是如此毕竟不是中医的究竟层次。因为伤寒都是疾病在证比较明显的状态,也就是疾病深入发展的阶段,越是优秀的中医越能在疾病的萌芽状态就发现疾病的本质,及时纠正治愈。例如:我们一般以为温病是不恶寒,发热而渴。临床就会知道,温病千变万化,有的初期也恶寒,有的胃中素有痰湿,得了温病也不渴。我们一般认为阴虚是舌红少苔,脉细数。其实阴虚的初期津液未大伤时,舌不红,脉也不细。阴虚的初期我们就补阴配阳,不是比等到津少血枯的时候要好的多。

       上一节我们提到了紧脉,这里我们再深入讲一点,这个“紧”只代表脉的势,并没有脉的形。还有细脉,“细”只是脉的形,没有体现脉的势。就好比我们看到一个瘦弱的人,这是形。这个人有没有力量?那就要再深入了解。力量就是这个人的势。“细”脉能直接体现的就是脉管里血量减少,脉管收缩变细。到底是血虚?还是阴虚?还是阳虚?还是淤血等等,都体现不出来。所有的脉,他的完整状态都是形与势兼具。我们读脉学书的时候,又有几人注意到这个呢?注意到形与势的人,又有几人顿悟脉的本质不离乎气血,阴阳的本质就是气血的纠缠呢?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