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且行篇】刘向东||古镇三篇

 shineboy1 2022-02-19

图片

图片



图片
之前一年都没有去过一个古镇了,没想到从去年11月27日至今年1月3日,不到四十天,竟然连游三个古镇。更意外的是,这三个古镇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一改往日古镇千篇一律之印象,值得书之

古镇也去过不少,尤其是川西平原的古镇,几乎没有遗漏。看过之后总觉得风格相近,大同小异,似曾相识。本来古镇的风貌临水而居,青瓦白墙,木结构房屋,石板小径,这些都是“标配”,实属正常,倒也无可厚非。只是,近一二十年,在旅游热的带动下,一些地方政府为政绩计,人造出许多新“古镇”,倒是繁华热闹,商贾云集,可再也体验不到古镇的恬静悠然,闲情逸致了。所以最近游览的三个独具特色,风格鲜明却又原汁原味的古镇,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是哪三个古镇呢?且听在下一一道来。
  
帝王传说---- 龙兴古镇
 
去年11月26日到重庆走亲戚,第二天亲戚带我们去“两江影视城”游玩。从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回到现实后,来到附近的龙兴古镇,一顿丰盛的午餐后,我们又穿越到岁月深处。

图片

公元1406年(明永乐四年)初冬的一天,重庆江北隆兴场,一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头戴一顶青色六合帽,身穿褐色布袍,取道太洪江,趁着夜色,悄然摸进一座小庙。次日黎明起身,行至场外桥边,察觉后有追兵将近,便返回小庙,藏于神龛下的石洞中。入洞冲破的蛛网,后经蜘蛛补结,阵风吹过,又将足迹掩盖,使蛛网粘灰。追兵到隆兴场搜索至此,见庙貌残破,满地尘封,洞结蛛网,便以为是人迹未到之地,随即向西追杀而去。年轻人因而得以脱险,随后到达邻水幺滩,在一个叫杜景贤的老人家隐居。

此人便是建文帝朱允炆,八年前他继位爷爷朱元璋做了明朝第二任皇帝,四年前叔叔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帝在一场大火中逃出金陵(今南京)皇宫,之后乔装僧侣,躲避搜捕。又过四年他潜来西南重庆。

于是后世将隆兴场更名为“龙兴场,将建文帝脱险的小庙命名为'龙藏寺,场外边的小桥命名为回龙桥,至今犹存。而太洪江也因而更名为'御临河'。

节气已过小雪,又是细雨霏霏,街上行人不多,古镇一如既往的平静安顺,不温不火。古镇街道大致呈L型,主要由两条街组成,即祠堂街和藏龙街。我们由祠堂街进入,让人惊喜的是先要穿过一个“风雨廊”,这恰恰是龙兴古镇的特色之一,风雨廊一共有三处,分别建在街道两端和“L”的拐角处。这样的设计非常人性化,让赶集的人既可以歇坐休息,又能避雨遮阳。

走进老街,两侧皆是中式建筑,将“豆腐干”的现代建筑抛于脑后。古镇古朴典雅,处处透出深邃的古镇文化。彩旗招牌、红灯笼、古庙、古寨、祠堂、古民宅,无不记载着古镇的历史与繁荣。
 
图片

祠堂街应该是因祠堂多而得名。明氏祠堂、包氏祠堂等几家大祠堂比较显眼,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华夏祠堂,这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一个以姓氏文化为主题的寻根问祖大祠堂,2003年由原“贺氏宗祠”改建。内部供奉有172个姓氏的渊源石碑。遗憾的是所有祠堂的门都关闭着,不能进去一探究竟。

祠堂门前摆放着数个大号簸箕,里面盛着的像米一样的东西引起我的注意,一问才知道这叫“阴米”。阴米是一种具有地域特征的食物,流传于川渝、湖南、湖北等地的民间小吃。阴米好吃,但是制作阴米,比较复杂,纯手工制作一粒粒合格的阴米,是从糯米浸泡开始的。一般要浸泡2个小时,然后将浸泡通透的糯米用器具沥干,再将沥干的糯米上锅,用甑子蒸熟,蒸熟的糯米倒进簸箕,用筷子慢慢把粘在一起的糯米分开,开始摊晾。不过,要将蒸熟的糯米完全分开并不容易,还得在晾干的过程中,不断搓制。保证米质上面下面都同时阴干,一般正常情况,冬天7天,夏天4天就阴干了。据说重庆周边好几个古镇都有阴米,但是龙兴古镇的阴米是重庆最出名的,属于龙兴古镇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镇随处可见做阴米土特产的小店,例如阴米糍粑、阴米糕、阴米米花糖之类的。离开古镇时,游客们都会带上两袋自用或者作为礼物馈赠亲朋好友。

图片


走完祠堂街,接着就是藏龙街,藏龙街1号就是“龙兴寺”。不过龙兴寺却与建文帝无关,是用于纪念治水先师大禹的,建于乾隆二十四年。庙门紧闭,寺前木牌上介绍,寺里供奉佛教众神像,“庙会众多,香火旺盛,信众不断”。单看寺门,倒也高大阔敞,体制巍峨。

再往前走,街两边有一些做生意的店铺,但今天不逢场(镇上逢三六九赶集),又是下午,游客稀少,生意冷清。突然耳边传来“稀里哗啦”的声音,原来是麻将馆里激战正酣。麻将是川渝人的最爱,听口音来这里打麻将的都是当地的街坊邻居。

祠堂街的拐角处便是“藏龙宫”,就是传说当年建文帝藏身之处。和龙兴寺一样,这里也是大门紧闭。我正在看门前的介绍,突然“嘎吱”一声,一道小门打开,一个着蓝色道袍的道士跨出门来,显得急促,手机捂在耳边,嘴里说着什么,乜斜我一眼,向旁边走去,生怕我听见似的。

藏龙街两端一寺一宫,已属少见,更意外的是中间还有一座基督教福音堂。一街三教,实属罕见,说明此地既繁华热闹,又开放包容。

藏龙街上的景点还有“刘家大院”、“第一楼”、古牌坊等。第一楼前身为“第一娄”,距今600余年,是建文帝为感谢当地娄氏兄弟带路而建。门楼上“第一楼”三个字,据说为建文帝的亲笔。现在是一家茶楼兼客栈,古色古香、雕龙画栋的中国传统四合院古建筑风格。

祠堂街祠堂林立,阴米连连,幽静中带着肃穆;藏龙街三教共处,麻将声声,热闹里尽显世俗。尽管街上也有做生意的,但多是原住居民,他们延续着祖辈的习俗,承继着生活的烟火。古镇没有被滚滚商潮淹没,坚守着自己世俗的生活节奏,也坚守着那份原始和质朴。

送一副对联给龙兴古镇,上联:任你雨淋日晒,风雨亭下三六九;下联:管他秋月春花,麻将声里二五八。横批:岁月从容
 
(注:三六九是古镇赶场的日子。旧时麻将规则,必须用一对二五八作将才能胡牌。)

因盐成镇----仙市古镇
 
去年11月20日,携老婆与何君夫妇一起去自贡看望我们共同的好友黄君。之前两天偶然在网上看到自贡附近有个仙市古镇,单是这名字就激发起我的兴趣。于是当天上午从成都出发后直奔古镇,不到三个小时,我们已经站在距公路几米下的“仙市古镇”的石牌坊面前了。

图片


还是先介绍一下古镇名字的由来。传说,玉皇大帝的私生女八仙姑生性豪放不羁,厌倦天庭奢靡,向往人间美景,一日携牡丹仙子、荷花仙姑,与狮、龙、虎、象、猴偷下凡间,在古仙市一带肆情嬉戏,乐而忘返,竟在河畔侧卧而寐。玉帝大怒,遂施法收回其灵魂,让其躯体留在人间化作山水。因此从高处看,古镇的山形地貌,就像一位侧卧的美少女。釜溪河在此又有一滩,恰在仙女脚下,故名“仙滩”。古镇始建于隋代,距今已有1400年历史,民国元年改称“仙市”,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

当地民谣“仙女下凡卧河边,金银首饰撒满滩;玉带长河千帆掠,玉树翠竹舞翩跹。虎牵象鼻鹦鹉欢,狮子回头望牡丹;天潭河内朝鼓响,桥墩坝上会神仙”,就形象的概括了仙市古镇美丽的传说和优美的环境。

自贡是著名的盐都,而仙市古镇正是“因盐设镇”。昔日,自贡井盐经此入沱江、进长江、溯赤水,上蓉城、入川西、去川北、进川东、出三峡,古镇成为井盐出川的第一个重要驿站和水码头,故有“中国盐运第一镇”之称。至今,古镇上仍然保存着三个码头,分别是上码头、中码头、下码头。

古镇依偎在沱江支流釜溪河畔,被誉为古盐道上的明珠,虽经历了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仍然风韵犹存,保留着原汁原味,二〇〇七年五月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了解完古镇的历史后,让我们穿过牌坊,走进这座原始古朴,幽静闲致的川南小镇。

最先迎接我们的是一个横跨古街的牌楼,有两层房高,在其他古镇没有见过。走近看介绍,才知道是古镇的“大门”,几个进出口都有。

图片

从前,每天晚上,牌楼上的木闸门就放下来,将古镇关闭,外人无法进入,起到安全保卫作用。第二天早上再提起木闸门“开市”。牌楼木柱的础石墩上刻着精美的花纹。

街道两旁店铺众多,店主都是当地原住居民,街上游客稀少,稍显冷清。不过这正是我想看到的古镇风貌,我不喜欢那些商铺林立,人流如织的“闹市”。镇中间有一最高建筑,四层楼的私人房屋,房主称在屋顶可以看到古镇全貌。扫码五元后,我们登上屋顶,环视古镇,青瓦白墙,飞檐峭壁,古风古貌,尽收眼底,反而是脚下这幢现代建筑与周边房屋格格不入,极不协调。

和其他古镇一样,仙市也少不了寺庙香火。据说,最多时镇上有二十多座寺庙,可想当时有多繁华。来到“洞山寺”,奇怪的是,街道竟然从寺庙里面穿过,这又让我们开了眼界。传说1789年乾隆皇帝曾来此视察过,估计这就仅仅是个传说了。

图片

穿过寺庙后左拐,“仙市古镇酒厂”几个字就映入眼帘,作为一个爱酒者,自然不能放过。二三十个巨型酒坛依次排列,坛口扎着红布,颇为壮观。资格的高粱酒,三年以上的40元一斤,五年以上的60元一斤。毫不犹豫,两种酒各来五斤。

酒厂前面几十米就是上码头,当年闻名于世的自贡井盐就是从这个小小的码头坐上木船远走他乡,走进千家万户的。码头依旧,河水然流,只是早没了昔日的繁华喧嚣。眼前的码头空荡无人,釜溪河碧水静流,倒是与古镇的朴实无华相一致。

顺着河坎上的石阶梯继续往顺水方向走,石梯已磨损不少,尽显岁月沧桑。路边有家“徐大姐家常菜”,旁边是一座寺庙,庙门正对着河坎下面的釜溪河,门上方三个鎏金字体“金桥寺”。餐桌就摆放在庙门旁。一看时间,正好到了吃午饭时点。古镇、暖阳、老街、小河,河边两棵大榕树,树下拴着一只黑白色小狗,还有比这更好的地方吗?四人一致同意就此午餐。何君点了一份野鳝鱼、一份野泥鳅(相信真是野的)、一份腊肉、一份香肠,再来一碗白水萝卜。四个人,五样菜,两棵树,一只狗,在这幽静的古镇,晒着冬天里难得的太阳,倚着古寺,吃着美食,还有比这更惬意的吗。唯一遗憾的就是,因为要开车,不能品一口刚买的“醉仙滩”美酒。

望着面前静静流淌的河水,我仿佛看见河面上盐船连排,千帆林立

八仙姑侧卧仙滩毕竟是神仙传说,可吃完饭我们听到一个离奇故事确是真实发生的。家常菜餐馆就徐大姐夫妻两人在自家屋里开的,之前我已发现她丈夫脚有问题,两只脚的脚掌和正常人不一样,是向后反着长的,走路时像瘸子。徐大姐来收碗筷时,我问她,男人的脚是先天这样还是后来出事故造成的。她说是先天性的,生下来就是这样。公婆一共生了八个子女,七儿一女,前面六个是儿子,第七个是女儿,她男人是老幺。奇怪的是排行双数的,即老二、老四、老六、老八,脚都是这样长的,而排行单数的都正常。至今他们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别看徐大姐男人有残疾,一个女儿却很争气,现在重庆医科大学读博士后。让人不得不感叹命运的玄机和无常。

图片

黄君来微信,让我们早点去市里喝茶,可两位资深美女舍不得离开,说就在这里喝茶,岂不更妙。直到近四点,我们才恋恋不舍告别仙市的暖阳。

古道驿站----望鱼古镇
 
今年1月2日,走亲戚时听老婆表弟介绍他们公司开发的雅安海子山康养项目,晚上临时决定次日就去看看,并特意邀约名山的好友苏君夫妇同行。尽管他们是雅安本地人,苏君说他们也未曾去过。
出雅安往西南方溯周公河而上三十多公里,经过一个叫望鱼的场镇,就到海子山脚下了。十多年前我就知道雅安有个很小的古镇叫望鱼,名字听上去就有一股典雅韵味,想去拜访却一直没有成行,想不到今天无意中和她撞了个满怀。

去的时候我就留意到,并未看见常见的古镇模样,路边都是现代建筑。从海子山下来,在路边餐馆吃午饭时向老板打听,才知道古镇建在公路旁的高坎上。

果然高,至少有四五十级石梯,就在公路呈九十度拐弯处,正对着回来时的路,去时肯定看不见,转来时只顾找餐馆,没顾得到抬头往上方看呢。石梯陡峭,三米来宽,两旁有水泥栏杆,走到三分之一处稍稍往右折了一点。石梯两边估计有六七十度的陡坡上竟然有一颗颗鲜嫩的青菜、小白菜,也不知是怎样种上去的。

图片


古镇为什么叫望鱼呢?古镇建于明末清初,当初是茶马古道上一个驿站。据说整个镇子是建在一块突兀于山腰的巨石上,巨石的形状像一只猫在望着下面周公河里的游鱼。闻名遐迩的雅鱼就产在这一段的周公河上游。

还没登完石梯,就仰望到一个木结构两重六边形亭子,正面一个黑底木匾,上书“望鱼石”鎏金字体。亭子在左边,右边的破旧小屋门前立着一块赭红色石碑,写着“红军会议旧址”,碑文介绍,1935年冬,红四方面军在此召开群众大会,建立苏维埃政权。后因国民党中央军薛岳部队进剿,红军被迫转移,曾在该乡将军坡、土地垭展开阻击战。落款是雅安市人民政府。没刻时间,不知是哪年立的。

图片

望鱼老街为一条狭长的一字形长街,200多米长,一条青石板路纵贯全街,路面已被岁月打磨得幽幽发光,漫步其上令人遥想起当年茶马古道上来往的客商与马帮。街道两侧全部为木结构青瓦房和吊脚楼,精致的瓦楞、墙角、窗棂和柱基石上的雕花显露出昔日的繁华。

不过眼前的老街已被岁月无情地雨打风吹去,破落古旧,斑驳晦暗,有的房屋倾斜歪倒,摇摇欲坠,有的已成残垣断壁,甚至已消失不见,留下一个空坝,只能依稀看出当初的屋基,好像一排整齐的牙齿中间突然出现一个缺口,显得突兀而难堪。街上居民绝大多数已搬到坎下的新街居住,老街只剩下四五家做生意的还坚守在此。但是生意冷清,加我们四人,来回一趟,一共不超过十个游客。这是我到过的规模最小、游客最少的一个古镇。回家后查百度,有一篇关于望鱼古镇的文章,标题就叫《只有一个游客的古镇》。

图片


几乎所有的古镇都有寺庙,望鱼也不例外,但这座庙不同于以往所见的寺庙。寺庙位于古镇中段,已破得不能再破,要不是有几尊雕塑矗立在露天里,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是一座寺庙。因为既没有庙门,也没有佛像,更没有什么大雄宝殿之类的寺庙标配。

正中一堵白墙,墙下离地一米左右两个石雕坐像,一对老者,左女右男,面容平淡。男的头戴冠状帽子,一溜长须下垂胸前,左手扶膝,右手托着腰带;女的盘着高高的发髻,双手笼在袖笼里,双目微闭,不知想着什么心事。我看不出塑的是哪个朝代的人物,猜想是不是土地老爷和土地娘娘。雕像本是白色,因无房屋遮盖,任由风吹雨淋,早已变得乌黑,几乎看不出底色了。坐像面前,三块废旧孔砖随意放在地上,孔里插着几支才一小节就熄灭了的香蜡。再破的庙,也会有人祭拜,人是离不开精神寄托的。

图片


左面房屋还在,下半截是砖墙,上面就只有几根木柱支撑着房顶。屋檐下有四尊稍小一点的塑像,三位妇人并排连坐,发髻高耸,面部丰润,表情祥和,左边这位双手抱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儿。三位妇人右边相隔一米,一个二目圆睁,颧骨突出,须眉铮铮的老头正襟端坐,右手掌残缺。也不知他和三位妇人是何关系。

“望鱼石客栈”的对联口气不小:“刘伶借问谁家好,李白还言此处香”。门口一棵根雕也颇有特色,集长颈鹿与大象于一身。可仍然是门可罗雀,无人照顾。

图片


想不到在这“云深不知处”的深山古镇,竟然还有卖咖啡的。阴暗的小屋中,一块约一米见方正方形石头,中间戳成圆形凹槽,一个圆形铁架站在上面,几根短木正然得雄亮。围在火塘边,品着热咖啡,寒气被挡在了外面。店主三十来岁,长发、眼镜,像搞艺术的。没有其他客人,他煮好咖啡后陪着我们烤火、聊天。他是江西人,和他的四川女朋友在此开店已三年多,他是古镇上唯一的外来户,其他开店的都是本地人。他本是学建筑的,偶然来到望鱼,觉得这里清静,人少,就安居下来,“隐居”于此。对面的蜡染服装店也是他开的。问他春节回老家不,他说不回去,但女朋友要回德阳。看来他是真耐得住寂寞的人。

不知不觉就在“火塘咖啡”里待了一个半小时,看看时间差不多了,我们依依不舍起身告辞店主。出门一刹那间,恍惚有种从古代穿越回来的错觉。

细雨霏霏,石板小径越发清亮,幽幽亮光映照出古镇的前世今生。
 

图片


三个古镇相隔数百公里,彼此毫无联系,却既各有特色,又有相同的韵味。相比而言,龙兴古镇稍显热闹,但那是古镇原住居民自己的热闹,不属于商家和游客。仙市古镇则如一位养在深闺的邻家小妹,自然淳朴,清水出芙蓉。而望鱼古镇就更是遗世独立,隐居世外,仿佛寥落古驿道“闲坐说玄宗”的白头宫女。

人们从城市钢筋水泥的冷漠中来到古镇,绝不仅仅是为了看看青瓦白墙,踩踩幽邃石板,也不仅仅是为了一湾小河,一道美食,而更是为了体验古镇的娴静淡然,品味古镇的古风古韵。如果走进的是一个商贾云集,喧嚣沸腾的古镇,或是一个新崭崭的“古镇”,岂不是事与愿违,那还不如坐在明净的高楼里喝着星巴克,望天上云卷云舒,视地下车水马龙。

石径木房清河流,老树小桥明月照。古镇如上帝不经意间随手撒在大地上的一颗颗珍珠,串起这些珍珠的,不是河流公路,而是生活这根无形的细绳。

我一直以为,古镇离人间烟火更近。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图片

图片

刘向东,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出生于四川成都,籍贯重庆酉阳,毕业于四川大学经济系。资深法律工作者,铁杆足球迷,爱好散文写作。

公众号其他文章链接:
1、一场跟人性有关的瘟疫——读《失明症漫记》
2、孩子与书,连接心里的纽带——读《岛上书店》
3、信仰的力量——观《血战钢锯岭》
图片

2022年2月19日

2022年第26期第2篇 总206期总579篇

本平台坚持原创首发。投稿邮箱:623564515@qq.com,投稿文章、100字左右的作者简介以附件方式发送。为了保护个人隐私,作者可自行选择是否发布照片。为保证投稿有效和及时沟通,请投稿的作者添加主编微信号qianqianziyuan为好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