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如黑暗一样,总是忽然而来,谁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来,但是你一定要有信心,一定要相信它迟早总会来的。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这么一转眼从七八十年代就发展到了九十年代,腰间盘突出的时代也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发展期,在这期间人工椎间盘置换术、髓核置换术、非融合手术在临床的应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接受并实施这些手术。 下面“快嘴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九十年代后的这些新技术。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关于为保留运动节段的人工椎间盘置换,最初尝试见于1966年Fernstrom实施的椎间不锈钢球植入。 上图真的是90年代的文物啊,请原谅文物的残破吧! 此后围绕人工椎间盘置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不断发展。近十多年来,在欧洲、澳洲和亚洲,已经有数种不同材料和设计的椎间盘假体用于临床,初步随访显示了较好的效果。最经典的是SB Charite系列间盘的研发。 SB Charite系列间盘的研发团队合影,是不是很有年代感? 2004年10月美国FDA正式批准ChariteⅢ型人工椎间盘在临床应用 Charite I型(1982) Charite II 型(1985)
Charite Ⅲ型 (1987)
假体的设计更关注旋转中心。生物力学证明,假体只有正确放置在旋转中心,才能符合人体生物节能特点。 人工髓核的发展 髓核摘除术后,椎间隙空虚继发椎间隙变窄,椎体间异常活动增加,小关节移位可导致小关节综合征和椎管狭窄。虽然行脊柱融合术后,早期可重建脊柱稳定性而缓解疼痛症状。但却改变了脊柱的生物力学特性,可促使周围组织和相邻椎间盘退变,约有 30%术后远期疗效不佳,甚至引起下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目前,对人工髓核置换术仍存在不少争议。其临床应用处于缓慢发展状态,但其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 髓核置换并不直接恢复纤维环、小关节或椎体终板的生物力学功能,而是通过重建正常的力学传导机制来间接恢复他们的功能。目前研究设计的髓核假体主要有PDN(prosthetic disc nucleus)假体、Neudice假体、Regain假体和Aquarelle假体等。 目前被广泛使用的人工髓核商品名称为PDN-SOLO 假体,它设计包括:水凝胶核、聚乙烯外套、多种适配外形设计、金属丝线定位,是由水凝胶内核和聚乙烯套组成,可以吸收其质量80%的水分,使其自然膨胀,恢复椎间隙高度。从纤维环切口将人工髓核植入椎间隙,可以保持节段的稳定,增加椎间隙高度,解除或减少纤维环、小关节的剪切应力,使周围韧带结构稳定。 髓核置换的适应证主要是年满 18岁,存在退行性单节段椎间盘疾病产生的慢性椎间盘源性腰痛,椎间隙高度大于5 mm,椎体终板无 Schmorl 结节和骨折者。禁忌证包括:症状严重的中央型椎管狭窄、椎间孔或侧隐窝狭窄、腰椎滑脱超过Ⅰ度或峡部不连、严重骨质疏松或骨软化、纤维环不完整、手术部位或邻近椎管肿物、脊髓畸形等。 前路腰椎全椎间盘置换术和人工髓核置换术在临床应用中的突出问题是:假体位置不良,假体移位、脱出,假体下沉,椎体终板改变等。
今个儿时间也不早了,“快嘴哥”就先给大家介绍两种新技术,至于打破“金标准” 的非融合手术小老儿要留到明天再讲,毕竟要真动起刀子,可就不是字面上加一个字那么简单。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