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郊坛下官窑

 德天佑文化 2022-02-19

郊坛下官窑,史称新窑。据说,民国期间遭大规模盗掘的历史名窑有两处:一处是杭州郊坛下官窑,是目前唯一经过窑址考古发掘验证的官窑窑址,只可惜其实际面貌已不清晰。还有一处就是在龙泉,不知是否经窑址考古验证,其被盗掘的情况是否已作出考古交代,还是就像被盗掘的古墓一样。但如果说那是官窑或哥窑这样的窑址呢?即使只剩下一块瓷片,还有那盗不走的遗迹,已经足以轰动世界了!

据南宋末年顾文荐所撰的《负暄杂录》:“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宣政间,京师自置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该文献很清晰的将官窑分为四个层次:大观年官窑、宣政官窑、内窑、郊坛下官窑。按说前三个官窑皆可称为是“比旧窑大不侔矣”中的旧窑。“大不侔”语义是大不等同之意,贬义十足。从叶喆民先生的《“官窑”试论》中提到的日本米内山庸夫藏的南宋郊坛下官窑青瓷标本来看,“大不牟”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从该瓷片种类、釉色等内容看,能与“旧窑”对应的最可能就是大观官窑。另一文献,即元代的《静斋至正直记》也有类似“旧造”、“古官窑”、“旧窑”的提法,也是指向了大观官窑。北京故宫中遗存的清宫被当代命名为“宋代官窑”的实物中,有一件鬲式炉似为郊坛下官窑,而该炉在民国时故宫早期已被确认为官窑,后经釉面的元素检测认为其成份接近龙泉地区的黑釉开片青瓷。清宫遗存足以说明,郊坛下官窑的大不侔类是不太可能入乾隆法眼的。而当代命名的“南宋官窑”如果概括为内窑和郊坛下官窑,则与清宫分类的实物对应是极不相符的,或已是矛盾百出了。

    以下是一件疑似郊坛下官窑鬲式炉(私藏)的实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该炉的釉色颇类似龙泉黑釉青瓷,但差别还是本质性的。其周身遍布“隐蟹爪纹”,釉色呈虾青,此特征应是与烧制温度和还原温度略高有关。其铁足具有龙泉的胎土的基本特征,但不能说明就产自于龙泉,因为不能排除郊坛下官窑所用瓷土是由水路来自龙泉的可能。该炉造型也是有些“畏缩”不堪。但不管怎说,该炉的仍然是官气十足,并质朴天然。经“洛阳眼”的检测,该炉的精确烧制年龄为1197年。估计已经是郊坛下官窑的最后时期的产品了。

连接:

——哥窑,你是谁的哥?

——大观釉之前世今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