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一高峰。向来都是登山爱好者的最高理想,许多人为了登顶不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就算是死亡率很高,依旧有许多的登山爱好者,前仆后继地攀登珠穆朗玛峰。 1998年,宁静的珠穆朗玛峰传来了一声虚弱的哀求声:“别离开我”。 说话的正是一名女登山者,她倒在珠峰的雪地上,正向走在前方的丈夫哀求着。而她的丈夫听到这话后,停下脚步回头看了看妻子,接着就再次转身快步离开了。 被抛下的妻子看着丈夫的背影,还在不断的说着:别离开我。但妻子的声音却越来越小,渐渐的没有了声音,眼睛也慢慢的闭了起来。 丈夫为何会将妻子独自留在珠峰上,妻子又为何虚弱至此?事情还要从他们决定攀登珠峰开始说起。 勇敢的攀登者这对夫妻,是来自美国的登山爱好者。丈夫名叫谢尔盖·阿森蒂夫,妻子名叫弗朗西斯·阿森蒂夫。 弗朗西斯出生在美国夏威夷的一个富裕人家,她的父亲是一个登山爱好者。弗朗西斯在父亲的影响下,成为了一名狂热的登山爱好者。自从她登了第一座山开始,就注定了她的一生都离不开山。 弗朗西斯 随着年龄的和经验的增长,弗朗西斯攀登的山越来越高,也越来也危险。仅仅二十多岁,就已经攀登过许多的高山,和所有的登山爱好者一样,她希望能够登上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 然而以她现在的经验,是不可能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更重要的是,几十年来能够登上珠峰的人数太少,珠峰的地形复杂,极度的危险,弗朗西斯的家人根本就不同意她去攀登珠峰,哪怕她的父亲能理解她的想法,却也不同意她去攀登珠峰。 所有人都不支持,弗朗西斯只能将自己的心愿默默地藏在心底,直到她遇到了自己之后的丈夫谢尔盖。 谢尔盖与弗朗西斯谢尔盖·阿森蒂夫,也是一名狂热的登山爱好者。谢尔盖和弗朗西斯,是在一次登山活动时认识的。当时的女登山爱好者并不是特别的多,所以在登山活动时,谢尔盖不免和弗朗西斯聊了几句。也正是这几句话,两个年轻人像是遇到了知己。 在之后的登山过程中,两人一路相互扶持。说是相互扶持,实际上就是两人走在一起登山。因为他们都不是弱者,在登山的过程中很少会需要别人的帮助,这样坚强、独立的弗朗西斯更加吸引谢尔盖。 在这次的登山活动结束后,弗朗西斯和谢尔盖互相留了联系方式。在回到家后,弗朗西斯就迫不及待的给谢尔盖打了电话,恰巧谢尔盖也正打算给她打电话。 两人聊了很久,当然作为两个狂热的登山爱好者,他们大多数时间在聊的都是关于登山的话题。此后,两人在空闲的时间里经常打电话,弗朗西斯的家人也看得出来,弗朗西斯陷入了热恋。 这会儿双方都没有捅破两人之间的那层薄薄的窗户纸,直到两人约定一起去爬山的时候,谢尔盖终于向弗朗西斯表白,而弗朗西斯也激动地答应了。两人在一起之后,经常计划去哪里爬山。 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人之间不仅仅只有计划在哪里爬山,而且还加上了未来对家的幻想。 很快谢尔盖就向弗朗西斯求了婚,两人顺利走向了婚姻的殿堂,并在隔年生下了爱情的结晶。 四十岁的礼物两人在结婚之后,依旧没有停下登山的脚步。并且,弗朗西斯还将自己希望能够攀登珠峰的愿望告诉了谢尔盖。 谢尔盖并没有否决她的这个想法,而是告诉她等到了合适的时候,就会带着她一起攀登珠峰。 有了这个承诺,弗朗西斯在平时就格外注意锻炼自己的身体。不仅如此,谢尔盖为了完成弗朗西斯的梦想,不断带她去挑战更高的山峰。 直到弗朗西斯的四十岁生日的时候,谢尔盖告诉她。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准备,随时可以出发前往珠穆朗玛峰,弗朗西斯得知即将完成梦想的时候,非常的激动。 珠穆朗玛峰的攀登路线 但同时她又犹豫了,她还有一个刚刚十岁的儿子,他还那么小,而珠峰非常的危险,她和谢尔盖一起去,随时都有回不来的可能。 但她又放不下前往珠峰的机会,于是她询问自己的儿子:“保罗,妈妈和爸爸想要去挑战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但那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们想要征求你的意见,你愿意让我们去吗?” 保罗年纪虽小,却知道这是妈妈的梦想,从他记事开始,他就知道妈妈在为攀登珠穆朗玛峰做准备,虽然很舍不得,但保罗还是同意了,因为他想要妈妈能够完成自己的梦想。 无氧爬珠峰在得到儿子的同意之后,弗朗西斯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要无氧攀登珠峰,要成为第一个成功无氧登顶的女性。对于妻子的决定,谢尔盖也表示支持,实际上他愿意支持妻子的一切决定。 在做好攀登珠峰的前期准备后,谢尔盖带着弗朗西斯,踏上了前往西藏的路。他们先是到珠峰下的大本营待了一天,适应了当地寒冷的天气。 当时正处五月份,珠峰气温还是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 珠穆朗玛峰的大本营 弗朗西斯也如她所说,打算无氧登顶。在离开大本营的时候,他们将氧气装备放在了大本营。只带着攀登工具,开始了征服珠峰的路。 刚开始的时候,弗朗西斯并没有什么不适,毕竟夫妻俩攀登过很多的高山险峰,早已经是专业的登山家。 弗朗西斯 到了中间的时候,弗朗西斯出现了不适感,而且随着上山,这种感觉开始慢慢地增加。但她时刻注意调整呼吸,已保能按时到达两人预设的休息地点。 实际上,以两人的经验,本可以在预设的时间里,到达更远或者说是提前到达休息的地点,但因为缺氧的关系,弗朗西斯并不能加快自己的步伐。 随着海拔的增高,弗朗西斯的头开始疼痛起来,呼吸也越来越困难。但是她始终没有放弃,也不说要停下来休息一下。 在爬至八千米的时候,弗朗西斯终于还是坚持不住了。这两天,因为高原反应,弗朗西斯的食欲减退,整日都昏昏沉沉。 除此之外,更严重的就是缺氧,此时的弗朗西斯因为缺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她的视力,无奈之下,她只能叫停了谢尔盖。 随后两人在原地休息了一晚,然而弗朗西斯的状态并没有减轻多少。 珠穆朗玛峰最后一段 但距离登顶已经只剩下几百米的距离,弗朗西斯是不可能放弃的。她坚持着往上继续爬,谢尔盖看着妻子的状态,非常的担心,但他无法阻止弗朗西斯,因为这是她的梦想。 两人到达珠峰的最后一段时间遇到了难题。这段路异常的艰险,两人反复地尝试了三次,才登上了顶峰。而弗朗西斯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氧登顶的女攀登者。 缺少氧气倒在了下山的路上弗朗西斯在登顶的时候无疑是非常的兴奋地,但她并未多待,仅仅是拍了照片之后,立马就开始往山下走。因为此时她已经撑不住了,必须立马下山,获得足够的氧气。 但是在往下走了两百多米的时候,弗朗西斯感觉每呼吸一下,肺部就像是受到了强烈的挤压一样。眼前的视线更加的模糊,喉咙有种撕裂感。 她最终还是坚持不住,倒在了雪地里,谢尔盖在听到弗朗西斯的声音后,立马回头看了弗朗西斯。他看到妻子倒在雪地上的时候,慌忙跑了过去。 此时的弗朗西斯意识已经开始模糊,她请求谢尔盖帮帮她。 谢尔盖心疼地看着妻子,却无能为力。如果此时他背着弗朗西斯下山,两人只有一种下场,就是一起死。 根据经验,唯一能够救弗朗西斯的办法就是他立马下山到大本营,拿上补给和氧气瓶,重新返回到这里。但面对脆弱的弗朗西斯,谢尔盖内心非常的痛苦,他不忍心让妻子独自待在这里。 弗朗西斯和谢尔盖 但是为了救妻子,谢尔盖只能狠下心,他将弗朗西斯放在原地,转身朝山下走。但是此时意识模糊的弗朗西斯,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丈夫离去时为了救她,她只知道丈夫要离开自己,于是对着他喊出了那句:“别离开我。” 此时的谢尔盖心痛如刀绞,但他没办法,只能加快脚步下山寻求帮助。 在谢尔盖离开不久后,弗朗西斯遇到了正在登山的伊恩和凯西,他们也是一对夫妻。看到倒在雪地上的弗朗西斯,两人试图施救。 但两人的氧气也不足,他们若是将自己的氧气分给了弗朗西斯,那么他们其中的一个人就将死去。 两人在弗朗西斯的身边待了一个小时,试了很多种的方法都没能让她好些,如今能救她的方法就只有下山,一旦下山就意味着两人此次登山失败。 此时他们距离顶峰只有两百多米的距离,夫妻俩看着眼前的顶峰,又看了看躺在雪地的弗朗西斯。 最终,他们放弃了登顶,将一些物资留在弗朗西斯的身边。随后转身打算下山,然而此时虚弱的弗朗西斯拼尽全力又说了那句:“别离开我。” 夫妻俩听到这话,对着她保证,一定会回来的。然而两人下山后,因为条件不允许,没能再上山。 而弗朗西斯最后也没能等到自己的丈夫,一个人孤独地在珠峰上死去。后来的登山者,看到死去的弗朗西斯,因为不知道她的名字,便称呼她为“睡美人”。后来,弗朗西斯的尸体还成为了登山者的路标。 至于弗朗西斯的丈夫谢尔盖,他在下山后迅速地补充了物资。拿上了足够的氧气瓶,立马返回山上救弗朗西斯。 可惜他的运气并不好,在路过一个山谷的时候,失足掉了下去。一个人死在了山谷里。 但当时的人都不知道,还以为谢尔盖抛弃了自己的妻子,独自离开了珠峰。 直到一年半以后,有人发现了谢尔盖的尸体。而他的尸体旁边有着充足的物资,以及两套供氧装备。 这时众人才知道,谢尔盖为了救妻子,也死在了珠峰上。 披上美国国旗的睡美人2007年,当年那些没能将弗朗西斯救下来的攀登者,再次集结在珠峰脚下,他们带着一面美国国旗、一个泰迪熊和弗朗西斯儿子保罗的信。 他们这次并非是为了征服珠峰,而是为了给弗朗西斯盖上这面国旗,以及带给她保罗写的信。 等众人到达弗朗西斯所在地时,弗朗西斯依旧像是刚刚死去的样子。众人合力,将她移到了攀登者看不到的地方。在她的身上盖了美国的国旗,身边放了只泰迪熊,并把她儿子的信放在了她的胸口。 弗朗西斯遗体 弗朗西斯无疑是一位勇者,她敢于挑战自己的极限,敢于挑战自然,但也不少人为之感到惋惜,但凡她能够带上氧气装备,也不至于死在珠峰上。 而她的丈夫更让人感到惋惜,为了救妻子,不顾生命危险再次返回珠峰。 当时他究竟为何会掉落山谷,无人得知。但当时谢尔盖的身体,也应该是达到了极限。有可能是他不小心掉进了山谷,也有可能是因为体力不支跌落了山谷,之后再没能爬起来。 夫妻双双去世,最受打击的无疑是他们的儿子,年仅十岁,就失去了自己的父母,这对他来说又是怎样的折磨? 现在很多人都在不断地挑战着大自然,甚至在与自然进行抗衡。或许曾有人成功,但大多数都是失败的。 想要成为勇者并且敢于去做一个勇者,这是非常令人钦佩的。但是若只是为了做这些,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却是非常不值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