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1月21日至2月20日,本科毕业于北大的贵州籍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朱腾到贵州省委改革办学习实践,并与省委办公厅、省委改革办同志交流学习体会。在多次交流中,他信念最坚定的是,作为新时代研究生,一定要在感悟时代、紧跟时代中珍惜韶华,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把自己的奋斗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出彩人生。现向大家转发朱腾同学2021年7月作为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的毕业感言,带大家一同走进他的四年燕园时光,聆听他本科期间学习生活的故事。 据悉,1998年9月出生的朱腾同学从小生活学习在贵州大山,2017年从贵阳市清华中学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21年保送至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攻读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本科期间,朱腾同学曾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北京大学金融投资协会会长、北京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社团支部书记;曾获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学习优秀奖、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并获美国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ABSIP奖学金、北京大学新鸿基奖学金等奖学金;曾担任《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学》《金融风险管理》等多门课程的助教。目前,朱腾同学担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并获得清华大学新生奖学金。 本次北大优秀毕业生毕业感言征稿,才让我想起是时候对大学生活作一个总结了。大学四年,说长不长,但说短也不短,一两千字的文稿远远无法穷尽每一点每一滴,但我依旧想就这有限的篇幅向学弟学妹们讲述一些我个人的经历,其中有收获、也有遗憾,有感恩、还有期盼,这既是对自己的总结,也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坚持——定有所获 相信很多同学在刚入学时都与我相似,在充满新奇感的同时还有一种迷茫感,甚至会出现心态失衡。但有一样东西是确定的,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学生,我们需要做一件共同的事——学习。即便到了大四,我都始终把学习当作最重要的事去坚持,最终也有所收获,但其中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记得刚进大学,还未正式开学前,一位室友拿出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教材,问我们在暑假是否预习过,暑假疯玩两月的我连用什么教材都还一头雾水,更不用说提前预习了,这让我在入学后第一次近距离地感受到差距所在。第二次便是入学英语分级考试,宿舍四人,只有我一人考得B级,其他三位室友均为C级(C级优于B级)。第三次是《经济学原理》专业课,每次课后都有很多同学围在老师身边请教问题,但我发现有些问题其实是课外的,比如“三级价格歧视”等,我听不太懂,也提不出什么有独到见解的问题,便站在旁边静静地听,期望从中收获一点新的灵感。不出意外,《经济学原理》期中考试不太满意,卷面分数勉强及格,还未到平均分。可以说,在入学之初,仅在学习上我就感受到与其他优秀同学的诸多差距,但我从未想过打退堂鼓,也正因为我明白差距的存在,才从一开始就把心态放得很平,坚持认真地对待每一堂课、每一次作业和考试。最终,在第一学期结束后,虽说成绩算不上顶尖,但总体较为满意,已达到中等偏上水平。 大二下学期,专业分流,我选择进入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继续学习,这是我大学期间做的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决定之一,在这里我结识了和蔼可亲的老师和团结友爱的同学,也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还有一个重要的时间点是大三下学期,这是大多数同学最煎熬的一个学期,因为面临着保研的压力,对于恰好碰上疫情的我们来说就更是如此。最初的两个月,心态还算平和,生活、学习、准备保研材料,一切照常,甚至五一假期还出去闲游过几日。但五一结束后回到家,想到自己尚无一个保研录取通知,笔试面试也还没怎么准备,而各个保研项目的时间却越来越近,心中的焦虑感便瞬间爆棚。知道在家学习效率不高,我便决定每天去家旁边的图书馆自习,早上图书馆尚未开门便等在门口,直到傍晚闭馆才离开,就这样坚持了足足两月,一点一点啃完了所有项目的笔试面试。虽然过程有些曲折,甚至部分项目在时间上近乎冲突,但最后总算是有惊无险,顺利保研成功。 “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这句话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也同样正确,因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其实都是有机会成本的。因此,在我们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难免还会留有一些遗憾。 (在北大图书馆、北大华表毕业留影) 我遗憾一开始没选上的有些好课,后面却停开了没有机会再上;遗憾选了某些不喜欢也不擅长的通选课,期末考了本科最低分;遗憾当初没有加入某些社团组织,后面却为时已晚;遗憾一直没能正式加入学校中长跑队,至今仍是一名预备队员;遗憾每学年都因为一两门课的失误,没能拿到自己一直期盼的奖学金;遗憾因为奖项冲突,没能捧起“优秀助教”的奖杯;遗憾没有好好利用寒暑假去广泛阅读课外书籍;遗憾大学四年没能现场观看一次“十佳歌手”大赛;遗憾没有参加国庆七十周年庆典的重大活动;遗憾没能在学校和老师、同学们再多一些交流和相聚就要离开这片园子…… (参加北大校园越野跑、首都高校马拉松接力赛) 细细回想,这四年真的有太多太多大大小小的遗憾,不过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些曾经让我们感到伤心难过的遗憾甚至是失败,经过时间的稀释似乎也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反而会让我们的大学时光更加自然、完整,也更加值得回忆。 能进入北大求学的学生无疑都是幸运的,能取得不凡成就的同学也无疑都是努力的,但这背后不仅仅只有我们个人的努力,其中还有社会、学校、老师、同学们的帮助,因此懂得感恩与回馈也是应有之义。 大一暑假,我与几名同学前往江西井冈山的一所乡镇中学支教,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孩子,与他们同吃同住,带领他们开展课外活动,度过了十分愉快的时光。如若我们的到来能为某几位孩子打开外面世界的窗户,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带来更大的可能性,那我们的支教也就有了意义。 我曾担任过五门专业课程的助教,服务的学生近五百名,其中大四学年担任了四门。我的第一次尝试是在大三上学期,在向老师大胆自荐后,我怀着回馈师生与历练自我的初心,改作业、上习题课、答疑,最终圆满完成了助教工作。有了第一次的信心之后,后面的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入学第一个月,我便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后来也成为同年级第一批入党的学生之一。在去年4月,因毕业季临近,我们党支部需要换届,作为当时支部内唯一一名大三的正式党员,我责无旁贷地挑起了党支部书记这个担子。在我担任党支书的这一年多时间里,累计举办支部活动超过15次,支部成员也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如今的三十多人。作为一名党员,能为支部办实事、做表率,这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光荣。 (在蔡元培先生铜像、振兴中华石碑前毕业留影) 愿景——永远向好 前几月红遍全网的中科院博士论文致谢,讲述了作者黄国平二十余载求学路上遭遇的苦难与辛酸,但他最终凭借着“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的“简单信念”,走出了大山,读完了博士。我想,这种“简单信念”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便是——“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拥有一颗永远向好的心。 我认为,无论我们身在何时、身处何境、身从何业、身边何人,只要我们有一颗坚定的、永远向着好的方向前进的心灵,最终的结果就不会让我们失望。这是我一直以来坚持的信念,也让我的付出有了回报。 祝愿我们都能拥有一颗永远向好的心,披荆斩棘、奋勇向前!这既是我对自己的勉励,也是对学弟学妹们的愿景。 对一个人来说,没有什么比拥有一颗永远向好的心更重要的了,这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无坚不摧的利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