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莽改制因未遵循历史发展潮流而妄图以一人之力扭转故最终失败

 政二街 2022-02-20

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刘邦斩白蛇起义”,说刘邦斩杀了一条白蛇,被认为是赤帝子,身怀天子气运,因而引得许多人来归附,从此开创了汉朝的基业:“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

200多年后,刘邦一手建立的西汉王朝被王莽推翻取代。而蛇也叫“蟒”,所以民间便有种说法“西汉兴于蟒又亡于莽”,说王莽便是当初被斩杀的那条白蛇转世报复来了!当然,这个事情应该只属巧合罢了。

而关于王莽此人,在历史上一直话题颇多,有说他是篡汉奸臣,有说他是远见无私的改革家,那王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在他当皇帝的这15年里都在干什么?

先简单了解王莽的一生

1、白居易对王莽千古流传的评价。

关于王莽,白居易有两句千古流传的诗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意思是王莽在没有篡位时,一直都是以温良谦恭的君子形象示人,直到篡位以后其狼子野心才彻底暴露出来。也就是日久见人心的意思。

短短七个字便道尽王莽的一生,未篡时是道德君子圣人大贤,篡位后便是衣冠禽兽千夫所指。

2、王莽的出身显贵豪华。

王莽是毫不作假的中国历史上三皇五帝之一舜帝的后人,舜帝本姓姚,武王伐纣建立周朝时,找到舜帝后人妫满,并把陈地(今河南淮阳)封给他建立了陈国,妫满便是陈国开国国君陈胡公。

陈胡公‍

陈胡公建立陈国后,奉祀舜帝,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以周朝的礼仪德行教化百姓,而这点便是后来王莽当皇帝后进行改革的重要依据。

春秋时期陈国灭亡后,陈胡公后人逃往齐国,被齐国封于田地,后代人便以田为姓,几代以后,田氏后人便取代齐国国君自立为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氏代齐”。

秦灭六国后,田氏迁徙来到长安,因曾经做过王,便被当地人称为“王氏”,这便是王莽家族“王”姓的由来。

自汉武帝时王莽的曾祖父王贺任绣衣御史,100多年里王家人不断出将入相,先后九人封侯,五人出任大司马,可谓望族名门,权倾朝野。

3、王莽未篡时到底有多谦恭?

王莽幼年时,父兄就先后去世,他一直跟随几个叔父生活。当时王氏家族中人不是将军便是列侯,大都声色犬马,生活奢靡,而唯独王莽生活简朴,为人谦恭。

他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遗子,行为检点,作风严谨。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对外结纳贤士。很快成为远近皆知的正人君子、道德楷模。并且还勤敏好学,专门请了老师教自己学习《仪礼》,从而也形成了他以后当皇帝时的重要治国方针。

王莽

在王莽做官后,他愈加谦逊自重,秉公廉洁,还散尽家财接济穷苦百姓。最让人敬佩的是,有次王莽的儿子杀死了家奴,而王莽却大义灭亲,秉公办案,逼迫自己的儿子自杀。

于是,王莽更加受人敬重,人们都把他当成圣人再现、周公再世。

4、篡汉称帝,推行改制,亡国被杀。

西汉末年,中国大地天灾不断,社会危机深重,政治动荡,人心思变,人们迫切希望来一场大变动能拯救摇摇欲坠的西汉王朝。

此时的王莽已常年身居高位,把持西汉朝政,因为其多年经营的人设与威望,全国上到公卿下到黎民无一不认为只有王莽才能救国救民于水火。

始建国元年(9年,在朝野的广泛支持下,王莽逼迫太皇太后交出传国玉玺,并接受年仅3岁的刘婴禅让,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新”,西汉就此灭亡。王莽登上中国最高权位,时年54岁。

称帝后的王莽迫不及待地进行改革,推出了许多惠民措施,史称“王莽改制”,但这些改革大多只是理想主义的空谈,被许多人评价为书生政治。

王莽与“新”朝疆域

在王莽改制时,各种天灾不断,而王莽的改制却根本能适应当时的生产关系和社会条件,不仅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导致天下愈加动荡,民不聊生,于是各地农民起义蜂起,其中最大的两支起义军便是绿林军和赤眉军。

地皇四年(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数十名军士争抢分裂王莽尸体,百姓们将王莽的舌头割下,烹而食之。《汉书》记载:“斩莽首,军人分裂莽身,支节肌骨脔分,争相杀者数十人”,“传莽首诣更始,悬宛市,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此时王莽68岁,离他当上皇帝刚15年。

在王莽当皇帝的15年里,他改制到底改的啥?

王莽建立的朝代名为“新”朝,意思就是说所有一切都要推陈出新。但其实,王莽除了一些诸如改新地名、新币值之类表面的“新”之外,其他改制的核心其实都是“托古改制”。

舜帝的后人,周朝时以周礼教化百姓,使陈国成为礼仪之邦的陈胡公便是王莽的先祖,王莽也经常以舜帝后人自居,从小就熟读《周礼》。

所以王莽一向认为:“承天当古,制礼以治民”。他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一部《周礼》几乎是王莽整个新政的蓝本。

王莽

王莽改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官制:

汉朝的官制是延续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国家权力被分为了行政、军事、监督三项,再呈金字塔型向下分配,层层制约,互不相扰。

但这个制度让世家大族不断发展壮大,豪族门阀垄断官员升迁替补,愈久之后,便造成行政僵化,效率低下。并且这些大族兼并土地,蓄养家兵,堆积抢粮,已成尾大不掉之势。

这样的官制当然是应该改的,王莽就是把改革之手伸向了这些世家豪族,可惜他想根据《周礼》中极其复杂的内外服制度来进行改制。这个就太过理想主义了。

所以,随着官制的改革,各级官吏贪污受贿、榨取民脂民膏的现象愈演愈烈。那些清廉一些的受封官爵者则穷困潦倒,无以为继。

2、田制。

王莽的政治理想,是耕者有其田,实现天下大同。理想是非常崇高的,但是王莽田制改革的方式却是恢复周朝时的“井田制”,按每人一百亩的标准将天下田地重新分配,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井田制‍

“井田制”出现于商朝,成熟于西周,在春秋时期随着农耕工具的普及而逐渐消亡。王莽看到了农民失去土地是由于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买卖。因此他规定土地国有,不准私人买卖。

但是王莽却没有想到,周朝时的土地国有制,早在战国以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已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土地私有已成为封建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乌托邦式的改革,注定只会带来灾难。诏令刚一颁布,便遭到大小土地所有者的强烈反对,地主、官僚纷纷举兵反抗。

在朝野一片反对声中,王莽不得不在诏令发布后的第三年,便宣布取消。

3、币制。

王莽在这项改革中,竟然恢复了贝壳的货币属性!这是要回到原始社会的节奏么?更让人惊奇的是,除了贝壳,王莽还发行了金、银、龟、铜、大钱、契刀、错刀等多达28种货币。

发行那么多货币的结果是,大家谁也记不清你手里这玩意到底值多少钱。

贝壳货币

这样的冲击下,大家东拉西扯搞不清到底哪种货币代表多少,交易陷入停滞,市场一片混乱,商人纷纷破产。

4、“五均六筦”制。

为平衡物价,王莽以《周礼》所载的五均为范垄断社会工商业,在全国六个城市设立五均官,直接干预市场经济,由国家垄断盐铁酒山河的经营权,在古代社会,这实际上就代表着经济国有化。

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定是有自己的规律的,强行的外力干预带来的必然脱轨和崩溃。经济的崩溃带来必然是社会的混乱。

王莽还实行“五均赊贷”制度,严厉打击高利贷,同时政府给予农民低息贷款,保证农民在春天可以正常播种。这与一千年后王安石的青苗法如出一辙,说明王莽确实是个有想法的人。

但他没料到的是,国家财政负却担不起大量的贷款,而农民想借钱又别无他途,只能眼睁睁看着农时过去。

5、乱改地名。

为了体现“新朝”的“新”,王莽对基本上将全国大型城市原有的地名都改了一遍,造成了严重的行政管理混乱,说起某个地方,很多人都一脸不知到底原地名是哪里。

新朝的疆域和邻邦

除此外,王莽为表现其“威德至盛异于前”,还给四邻少数民族乱改名字,四处树敌。比如改高句丽为“下句丽”,改匈奴单于为“降奴单于”,直接引起了匈奴的不满,并发兵侵扰边塞,使边境地区吏民被掠杀者不计其数,形成了“千里无烟,无鸡鸣犬吠之声”的局面。

所以,在王莽当皇帝这15年,总的说来实际上就是搞了一场混乱的改革、践踏了几个领邦的自尊、打了几次不知所谓的边境之战,最后,死于农民起义军的怒火之中。

王莽的改革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妄图以人力强行扭转地球的运转,用个人梦想去支撑整个社会改革。

所以,“王莽改制”也必然只能成为历史中的一段过眼尘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