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老师解密:(8)牛河梁积石冢之谜

 图虫视野 2022-02-20

  孟昭凯: 牛河梁积石冢之谜

   “冢”就是坟,坟上堆土积石称积石冢。牛河梁遗址有编号的遗址16处,其中14处被确定为积石冢。那么你知道积石冢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建造的吗?

               牛河梁积石冢的特点
 一是积石冢都置于山岗顶部。每个山岗上的积石冢数量有所不同。有的一岗一冢,如牛河梁第三地点;有的一岗双冢如牛河梁第五地点;有的一岗多冢,如牛河梁第二地点。
二是积石冢内设有中心大墓。中心大墓位于冢的中央部位,有宽而深的墓穴。有的墓穴为达到一定深度而不惜开凿风化基岩,有的并起台阶。有大型石棺,有随葬玉器。玉器数量多、种类全、选料精、工艺讲究。如牛河粱第三地点中心大墓,随葬玉器3件:头下枕一斜口筒形玉器,胸部置一玉琮形器,右腕戴一玉镯。牛河梁第五地点中心大墓,随葬玉器7件,勾云形玉佩置于右胸部,为竖直,背面朝上,下压一箍形玉,右腕上套一玉镯,头部两侧各置一大型玉璧,两手各握一玉龟。牛河梁第十六地点中心大墓,随葬玉器6件。头下枕一板状玉凤,左胯下一玉人,右腕套一玉镯,胸部置一玉箍,绿松石坠一副2件。这是牛河梁已知规模最大,营造最难,结构最独特的大型墓葬。
三是积石冢的中心大墓具有唯一性,即有冢群的山冈上,不管有几个冢,只有一个冢内设置中心大墓。如牛河梁第二地点共6个单元,但只在二号冢内设有中心大墓。第五地点有东、西两个冢,也只在一号冢内设中心大墓。中心大墓的主人,地位最高,应是当时部落首领,也是当时以玉事神的大巫,是政权和神权集于一身的王者。
四是积石冢一冢多墓。如牛河梁第二地点1号冢已发掘墓葬27座,东西中轴线上对称排列两座大墓,中轴线以南有4排石棺墓计25座。
五是积石冢墓上封土积石形成土石状丘顶。一般情况是墓地的主体部分埋葬完后,即在墓上封土,土上积石,从而形成地上建筑,冢顶积石以石块堆砌。
六是积石冢上竖置成排无底筒形陶器。这种筒形陶器都为泥质红陶,它的最大特点是皆无底部。一般为成排地竖置于冢界墙内侧。
七是积石冢唯玉为葬。目前在已发掘的属于上层积石冢的54座墓中,有随葬品的墓27座,其中有玉器随葬的墓26座,占有随葬品墓95%以上,而且中心大墓和其他较大型墓都只葬玉器,表明只葬玉器已是牛河梁积石冢埋葬的一种特定制度。

             积石冢地层堆积
积石冢地层堆积。从上到下依次是,冢顶覆盖着表土层,厚约5厘米。这一层又分两层,第一层为耕土层,有零星的石块和陶片。第二层为腐殖土层,夹杂着冢体散落的碎石和陶片。第二层下为冢体,冢体下为生土层。

                  积石冢的类型
目前牛河梁遗址发现的积石冢有四种类型,长方形、方形、圆形、叠压形。如第二地点一号冢外轮廓平面为一东西横向的长方形。方向正南北。推测冢的范围为:东西长约34米、南北宽约22米,占地面积约750平方米。第二地点二号冢外轮廓平面为正方形。以外界墙廓定的冢体范围为:东西宽17.2米,南北长19.5米。第三地点是一座近圆形的单体积石冢,其范围:东西长约26米、南北长约29米,面积约754平方米。
第二地点四号冢结构较为复杂。冢体由下层积石冢、上层积石冢两大部分组成。下层积石冢共发现10个冢,冢的营造方式比较特别。它是一冢一墓,墓的周围放置一周陶筒形器,墓葬之上,陶筒形器之内平铺一层角砾碎石。这是牛河梁遗址早期墓葬的一种形制。可称为“敷石冢”。敷石冢北部被上层积石冢所叠压。上层积石冢分三个冢体,较早的冢体是冢界墙紧连的东、西两冢,均为圆形。西冢之上又叠压了一座较晚的方形积石冢。

            积石冢的营造过程
尽管积石冢规模较大,但其营造过程还是比较规范的。分选址,筑墓,筑冢台,墓和冢台之上封土,封土之上积石,四周用石块砌出冢界,形成地上建筑——冢体。
选址
积石冢一般选择在高度适宜、彼此距离相若、视野较为开阔的山岗上。目前,牛河梁遗址各积石冢所在的诸山岗海拔高度约在550—650米之间。
筑墓
首先营造中心大幕,所谓中心大幕就是位置居中,规模最大,陪葬玉器最多,墓主人地位最高的墓。墓主人下葬后,在其周围营造大幕,其次是营造小墓,再次是营造附属墓。墓的大小不同,位置不同,说明墓主人地位不同,尊卑有别,等级分明。中心大幕及大部分墓安葬后就可筑冢台了。
筑冢台
冢台就是冢体的基座,它的营造过程是先在四周砌起四面的台壁。台壁是在修正后的地表直接起筑的,没有挖槽。外台壁选用较大的灰白色石灰岩石,最大的石块长90、宽35、厚20厘米左右,一般的也有长60、宽30、厚20厘米左右。且靠外的一面经过加工,壁面比较整齐,砌出来的墙面也比较规整。靠内的一面未有加工,且较狭窄。因为地面往往是北高南低的坡地,为了保持台壁顶面的平齐,一般是北面只砌一层,向南逐步增加层数和高度。台壁延伸到最南端,砌石可达到4—5层,高度达到1米左右。距离外台壁约1米处再砌内台壁,内台壁的砌法、高度、长度、所用石料外台壁大致相同。内外台壁之间铺碎石。台壁并非完全直立,而是向内稍有收分。
封土积石
冢台筑好后,先封约0.5米厚的土,在封土之上堆积石块。所用石料的石质较杂,既有石灰岩石,也有片麻岩、砂岩和花岗岩。石块也大小不一。堆石形状是从底部向上逐渐内收,顶部也不是高耸起尖的形状,而是较为平缓甚至平齐的近乎覆斗状的形状。
冢界
冢界就是冢台筑好后,沿冢台四周修建的石界墙。石界墙与包于其内的冢台台壁完全平行,且墙的高度也一致。界墙也是直接在修整的地表上铺砌的。砌石大部分选用较薄的石板,也有少量的石块。石质以天然石灰石为主,也有少量的花岗岩石。石块多为长方形,规格较大,尺寸也较统一。一般长约50、宽约40、厚约30厘米。多数石块采用锤、剥方式进行加工,主要对石块的上、下两面及朝外的一面进行修整,特别是对朝外的一面修整较多,所以,外墙壁非常平齐。石块的砌筑方法讲究错缝咬合,未用粘合物,石块之间却能叠压紧凑,墙体缝隙较小,只在石块交接的缝隙处填堵小石块。为保持稳固,冢界墙底部选用了较大和扁长的石块。冢界墙与冢台之间,以土填实,垫土与冢界墙同高。这样,冢界墙与冢台共同构成了积石冢的基础和基本形状.
放置筒形器
冢界放置陶筒形器群是红山文化积石冢的一大特征和重要标志。上层积石冢其位置是在外冢界墙内,沿冢界成行排列,彼此紧贴,几乎没有缝隙。下层积石冢是一墓一冢,陶筒形器的摆放是围绕墓葬,紧贴地表,围成圆圈形。只是圆圈的大小不同而已。
陶筒形器都是泥质红陶,上无盖,下无底。底缘进行过加工,外表绘黑彩。纹饰有勾连花卉纹、垂鳞纹、各种几何纹等。

覆斗形积石冢建好后,或圆或方,高高耸立在牛河梁的山岗上,雄伟壮观,引人注目。它不是一般的墓葬,而是红山文化部落联盟的王陵,更是牛河梁一道靓丽的风景。即使五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来到牛河梁,拜访这些远古的王陵,仍然是蔚为壮观,依然会使我们顶礼膜拜,肃然起敬。


201502文化朝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