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科学(实用医学研究)

 卧向白云情未尽 2022-02-21
一、胃食管反流病 1、概述 一种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疾病。反流和烧心是最常见的症状。根据是否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分为反流性食管炎和非糜烂性反流病。 2、病因 胃食管动力障碍,直接损伤因素为胃酸、胃蛋白酶、非结合胆盐、胰酶等反流物。 (1)、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 腹内压增高(如妊娠、肥胖、腹腔积液、便秘、呕吐、负重劳动等)及长期胃内压增高(如胃排空延迟、胃扩张等);某些激素(缩胆囊素、胰高血糖素、血管活性肠肽等)、食物(高脂肪、巧克力等)、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地西泮等)引起功能障碍或过性松弛延长。 (2)、食管清除作用降低 常见于导致食管蠕动异常和唾液分泌减少的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等。 (3)、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 长期饮酒、吸烟、刺激性食物或药物 3、临床表现 (1)、食管症状 (a)、典型症状 反流和烧心是本病最常见和典型的症状。反流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觉,含酸味时称反酸。烧心是指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 (b)、非典型症状 胸痛、吞咽困难或胸骨后异物感。 (2)、食管外症状 咽喉炎、慢性咳嗽、哮喘和牙蚀症。 (3)、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 4、治疗 (1)、抑酸药 PPI或H2RA (2)、促胃肠动力药 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依托必利等 5、病人教育 (1)、进食后不宜立即卧床;睡前2小时不宜进食;睡时可将床头抬高。 (2)、减少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便秘、肥胖、紧束腰带等;应避免降低LES压力的食物,如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慎用引起胃排空的药物,如硝酸甘油、钙通道阻滞剂、抗胆碱能药物。 (3)、禁酒及戒酒。 二、急性胃炎 1、分类: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急性幽门螺杆菌胃炎、其他急性感染性胃炎 2、病因 (1)、应激 如严重创伤、手术、多器官功能衰竭、败血症、精神紧张等,可致胃黏膜微循环障碍、缺氧,黏液分泌减少,局部前列腺素合成不足,屏障功能损坏;也可增加胃酸分泌,大量氢离子反渗,操作血管和黏膜,引起糜烂、出血甚至溃疡。 (2)、药物 常见于非甾体抗炎药特别是阿司匹林等;抗肿瘤化疗药物;口服铁剂、氯化钾等可致胃黏膜糜烂。 (3)、酒精 (4)、创伤和物理因素 大剂量放射线照射等 (5)、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植物毒素、化学毒物 3、临床表现 常有上腹痛、胀满、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等;重症可有呕血、黑粪、脱水、酸中毒或休克。 4、诊断 胃镜确诊。 5、治疗 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创伤,纠正其引起的病理心理紊乱。常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如PPI或H2RA,胃黏膜保护剂促进胃黏膜修复和止血。 6、预后 多数胃黏膜糜烂和出血可自行愈合及止血;少数病人黏膜糜烂可发展为溃疡,并发症增加,但通常对药物治疗反应良好。 7、预防 倡导文明的饮食习惯,避免酗酒。 三、慢性胃炎 1、分类 (1)、浅表性胃炎:黏膜可充血水肿或黏膜皱襞肿胀增粗,黏膜红白相间和糜烂甚至出血等。 (2)、萎缩性胃炎:黏膜色泽变淡、灰暗、灰黄或灰绿,皱襞变细而平坦,黏液减少,黏膜变薄,血管透见,有时可透见黏膜血管纹。如伴有腺窝增生或上皮化生病变,则黏膜增厚、粗糙,呈颗粒或结节僵硬感。 2、病因 (1)、HP感染 (2)、胆汁反流 (3)、急性胃炎的遗患 (4)、刺激性食物 长期服用刺激食物(如酒、辣椒、芥末、浓茶、咖啡等),不良的饮食习惯,粗糙的食物 (5)、吸烟 (6)、药物和毒物 阿司匹林、水杨酸类药物、保泰松、利血平 (7)、免疫因素 出现针对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恶性贫血 (8)、年龄因素 老年人胃黏膜易出现退化 3、症状 中上腹不适、胞胀、钝痛、烧灼痛等,也可呈食欲缺乏、嗳气、泛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4、治疗 (1)、大多数成人胃黏膜均有轻度浅表性胃炎,如HP阴性且无糜烂及无症状,可不予药物治疗。 (2)、对HP相关胃炎,可用四联疗法 (3)、对胆汁反流,可以胃黏膜保护剂、改善胃动力等药物 5、病人教育 调控情绪,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忧思,工作劳逸结合,睡眠充足,戒烟戒酒;避免食用粗糙、浓烈香辛和过热等刺激性食物和饮料,节制饮食,不宜过饱过饥;食物应多样化,避免偏食,注意补充多种营养物质;不吃霉变食物;少吃薰制、腌制、富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食物,多吃新鲜食品。少服有影响的药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